第33章忽必烈平定叛乱广招精英
皇室贵族乃颜为了夺取元朝政权,想圆帝王美梦,自不量力,发动叛乱,遭到了当政皇帝忽必烈的残酷镇压,忽必烈活捉乃颜后,不久就被处死。乃颜的残余党羽,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流窜到西北一带地区,在那里继续发动叛乱,骚扰地方政权。
叛乱军队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党羽的首领是火鲁火孙和哈丹等人,他们胆大妄为,诡计多端,多次攻占和抢掠元朝边境郡县,但是由于势孤力单,都没有取得成功。
皇帝的孙子铁穆耳镇守北方,派遣都指挥土土哈等将军打败了火鲁火孙以后,又战胜了哈丹,重新收复了辽国的左面地区,在那里设置了东路万户府,实施对当地的管理,从那时起西北地区稍微安定下来,平定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是哈丹并不死心,多次率领军队到边境从事骚扰活动,都被驻守在那里的军队迎头痛击,失败而归,只是海都顽固不化,屡次侵犯和林地区。
伯颜接到军事情报,军队还没有出发,元世祖忽必烈就命令皇帝的孙子甘麻剌,是铁穆耳的大哥。率领军队前去征讨,和宣慰使怯伯等人率领的军队,会合在一起,共同进攻海都部落,另外还命令土土哈统领军队前去接应。
怯伯其实是一个首鼠两端的人物,阳奉阴违,表里不一,他在表面上迎接甘麻剌率领的军队,共同向海都发起进攻,在暗地里却和海都相互勾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反抗大军的围剿。他们正做着美梦,甘麻剌所率领的军队到达航爱山的时候,怯伯出其不意,反而带领海都的部落民众,前来攻击甘麻剌军队,将他们紧紧地围困在核心,准备彻底消灭。
甘麻剌军队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形势非常危急,他们奋勇作战,左冲右突,还是无法突出重围,逃离险境,心中万分焦急,无可奈何。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他们万分危急的时候,土土哈率领着一支大军前来救援,冲杀进敌军阵营,打开一层又一层的包围圈,把甘麻剌率领的军队解救了出来,命令他们在前面逃走,自己率领军队截断敌军后路,敌军看见两支军队逃脱,一点也不想放过他们,全都骑着战马,穷追不舍,紧跟上来。
土土哈看见敌人追击上来,见机行事,从军队中挑选出精锐将士,根据山形水势设下埋伏,等待敌军的到来。等到追击的敌军快要靠近的时候,先把敌军拦截下来,和敌军展开拼杀,然后故意装出失败逃走的样子,把敌军引诱进山岭之中,一声号令,埋伏的军士一齐涌起,奋勇地冲杀出来。
土土哈率领的军队前后夹攻,敌军腹背受敌,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好在敌军人多势众,分兵多路顽强抵抗。敌我双方在山岭中展开血战,混战了一场,奋勇冲杀,都无法取胜,最后只得夺路而逃,脱离险境。
元世祖忽必烈接到军情报告,又重新提起亲自率领军队征讨的事,皇帝率领的中央军队到达北方以后,土土哈率领军队前来会合,元世祖忽必烈亲密地抚摸着土土哈的背膀,安慰他说:“过去我的太祖成吉思汗攻占西北,和他部下的大臣们发誓说,一定要同甘苦,共患难,曾经取班珠尔河流中的水,以水代酒,共同盟誓,作为永久的纪念,铭记不忘。今天我能得到你这样忠心耿耿的将军,竭尽全力,为国效忠,与忠勇兼备的古人相比,也毫不逊色,你应该加倍努力,为国立功,不要辜负我对你的厚望!”
土土哈对元世祖忽必烈的厚爱非常感激,在皇帝面前进行跪拜致谢。
海都听说元世祖亲自率领中央前来征讨,知道不是皇帝的对手,无法抵抗强敌,如果与皇帝硬拼,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根本占不了上风,海都还算明智,知难而退,两军没有交战,就自行撤退而去,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也避免了许多无谓的牺牲。元世祖亲自率军征讨叛军,不战而胜,自然非常高兴,就率领军队返回了朝廷。
这时元朝也是一波未波一波又起,元世祖忽必烈刚刚返回朝廷,喘息未定,就遇到福建的参知政事官员,逮捕到了宋朝原来的大臣谢枋得,因为身分显赫,事关重大,他把谢枋得送到燕京,想交给皇帝亲自处置。
谢枋得天资超人,为人非常严谨,久负盛名,是一个难得的奇才,曾经担任宋朝江西的招谕使官。宋朝灭亡以后,谢枋得在战乱中逃离了都城,隐姓埋名,逃往建阳躲藏了起来,在驿站旁边的小桥上,以卖卜为生。由于他担任过显赫的大官,声名在外,影响很大,认为他的人非常多,就连几岁的小儿童,身处底层的商贩和士兵,都知道他是谢侍御,曾经是皇帝身边的大官。
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三年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程文海,寻访和征求江南的各类卓越人才。程文海也不负皇帝的重托,尽心尽力,广泛寻访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寻访和选择到了赵孟适、叶李、张伯淳,以及宋朝皇室贵族赵孟頫等人,他们都是当时才能卓越的精英人物。
赵孟頫,字子昂,是宋朝时秦王赵德艻的后代,他天资聪颖,善长书画,由于国家灭亡,作为皇室贵族,感到心中有愧。程文海在江南寻访到的卓越人才,共有二十人,谢枋得也名列其中,被上报朝廷,让元世祖忽必烈知晓。
当时谢枋得家中刚刚遭遇了大事,他年老的的母亲亡故,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程文海,尽力辞去被寻访的人选。
后来宋朝原来的状元,宰相留梦炎,投降了元朝后,又竭力向朝廷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对留梦炎的投降变节行为非常不满,写了一封信对留梦炎进行痛骂和谴责,在信中竭力指责说,作为江南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竟然不顾名誉和羞耻,这样做,名节不但无法与古人相比,就是和周朝末年的人物行为相比,也相去甚远,比如瑕吕出于道义,抚养外甥,程婴和杵臼为了道义,抚养士兵,留梦炎根本无法和那些人物相比,真令人无地自容之类的话。
留梦炎读了谢枋得的信件,感到非常羞愧,多亏久经官场历练,脸皮非常厚,经受得了羞辱和谩骂。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当官发财,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牺牲一点名节也无所谓,谁喜欢谩骂,就由他笑骂去罢,不管社会舆论如何谴责,依然我行我素。他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真拿他无可奈何。
留梦炎收到谢枋得的来信后无可奈何,许多时候,命运是无法由个人控制的,是谁让留梦炎担任过宋朝的显赫大官状元宰相呢!好事变坏事,现在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进退两难,任人嘲讽。我们在这里明确他的显赫头衔,都不能不为他感到羞愧。
那时刚好遇到一个名叫天祐的参政官员,听说元朝朝廷寻找民间的贤良人才,就假装请谢枋得进入城市的家中卜易,以预测未来事件的吉凶。谢枋得当时不知道那是一场阴谋,出于职业习惯,也是生计所需,就到天祐的家中去卜易,到了天祐的家中以后,天祐天才明确告诉他请他到家的真实目的,劝说他到北方去,向元朝投降,效忠元朝。
谢枋得听了天祐的话,也没有明确答复,天祐好不易捉到了一条向元朝廷邀功请赏的大鱼,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谢枋得,对他百般劝告,耐心说服,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天祐对谢枋得很有耐心,对他的傲慢态度极度容忍,谢枋得偏偏得理不饶人,天祐对他越谦恭,他就越傲慢,越放肆,弄得天祐非常难堪,下不了台阶。名人自有名人的气度,谢枋得完全是有意如此,让天祐难堪。
天祐对谢枋得万般无奈,点将不如激将,就对反唇相讥说:“自古以来,朝廷的封疆大臣,都应当保家卫国,为国土和民众而死。你身为宋朝的大臣,国家都灭亡,你为什么不以死来报效国家,还这样忍辱偷生地活着,真是厚颜无耻!”
谢枋得回答说:“历史上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个人都对赵姓王朝非常忠心,竭尽全力。程婴保护和养育了赵性的孤儿,杵臼却为了赵家慷慨就义,献出了生命。王莽篡夺汉朝政权的时候,汉朝的忠臣龚胜就坚持自己的气节,最后宁愿饿死,也决不屈从。汉代的史学家司马子长曾经说过:死有时会重于泰山,有时却轻于鸿毛。唐代的韩退之也说过,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只有等到他死亡以后,盖上棺材才能对他进行公正的评定,像你这样毫无气节的参政官员,哪里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天祐对谢枋得说:“你所说的这些,都完全是强词夺理,无稽之谈!”谢枋得说:“古代的张仪曾经对苏秦的手下人说:‘苏秦现在志得意满,高高在上,自古以来,强权就是公理和正义,我现在无论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一点用处也没有。’今天也你这位参政官春风得意的时候,我谢枋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
天祐对此非常愤怒,看见对谢枋得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强迫命令手下的军士把他捆绑起来,把他抬着送到了北方。
谢枋得临行的时候,许多老朋友都知道他此这次去后,都是凶多吉少,对他依依不舍,不约而同,前来与他送别,写下来赠送给他的诗歌和文章非常多,把行李都装满了。
在谢枋得接收到的送别诗歌中,只有张子惠的写的诗显得最诚挚和真诚,其中有两句写最好:“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告诫谢枋得出于意气之争,信口开河,为自己招来祸患,你这次到朝廷里去,恐怕是凶多吉少了。对谢枋得评价真是入木三分,最恰当不过了,的确也是人生的至理名言,让人们永远记取。
谢枋得读了这句诗,深有感触,不禁叹息起来,说:“多蒙老朋友的规劝,有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知道了自己过去犯下的过失,我将作为前车之鉴,永远铭记在心!”
从此谢枋得无可奈何,只得听天由命,安静地躺在轿子里睡眠,任凭那些轿夫抬着他赶路。他在路途中凡是遇到随行人员向他送饭的时候,他却一点也不吃,彻底绝食,他这样饿了二十多天,但是都没有饿死,真是少见的奇迹。
渡过大江以后,随行的随行人员也多次劝说他吃东西,他这时也难免犹豫起来,他这时为什么要犹豫呢?我们也不难想象。谢枋得又稍微吃了一些蔬菜和水果。
到了元朝的都城燕京以后,这时谢枋得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是他还是打起精神,站起身来,立即询问宋朝原来太后居住的地方,以及宋朝原来的大臣瀛国公的住处。
谢枋得到了元朝的都城燕京后迫不及待,就匆匆拜见宋朝原来皇室的贵族和大臣,见面后谢枋得诚恳地多次跪拜,失声痛苦,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高风亮节,真让人感动。这时人们才明白,谢枋得在路途中对吃不吃东西,犹豫不决,坚持活下来的真正原因。
谢枋得拜见宋朝原来的皇室贵族和大臣后,回到居住的旅店,仍然坚持绝食,表示抗议。留梦炎对他无可奈何,惊惶失措,派遣医生为他开药治病,还为他弄上许多好吃好喝的东西,劝他食用。谢枋得对此并不领情,感到非常愤怒,把送来东西全部甩在地上,毫不吝惜,这样过了五天,他安然去世了。一代爱国人士,让历史永远纪念。
谢枋得,生于1226年,死于1289年,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他的伯父谢徽明很富有爱国情感,对抗击元朝军队的进攻中战死,他的父亲应琇因冒犯朝廷高官被冤枉至死,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非常聪明,记忆超人,“每当读书的时候,一目五行,阅读一遍就终身不忘”。
宝祐四年,即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通过复试考取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邀请,组织民兵抗击元朝军队的入侵。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惩处,咸淳三年,1267即年,被释放回家。
德祐元年,即1275年,以江东司法厅长、江西教育厅长兼任市长。元兵侵犯宋朝国境的时候,由于战争失利,城市陷落,躲藏在建宁的唐石山中,后来又流窜到建阳,以卖卜和教书为生。
宋朝灭亡后,在福建寓居。元朝政权建立后,需要大量人才,参与国家的管理,屡次召唤他出来,到朝廷任职当官,他坚守对宋朝的忠诚,坚决推辞没有回应新王朝的邀请,福建地方首脑魏天祐,强行把谢枋得送到北方的大都,今北京,谢枋得在大都的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表达对宋王朝的忠诚,他的学生们称他为文节先生,永远怀念他。
元世祖忽必烈听说谢枋得为爱国的气节而死,忠勇可嘉,深受感动,感到非常惋惜,下令把送回原籍,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进行安葬。谢枋得的儿子谢定之,就遵照皇帝的命令运送谢枋得的遗体,返回到信州老家。古话说,忠诚的大臣足以让乱世的枭雄佩服,这话一点也不假。
在元朝时期,我们要讲述一位出类拔萃,不愿做官的知名人士,他姓刘名字叫因,是保定容城的人。他为人清高,淡泊名利,在宋朝的时候,并没有担任过什么官职,后来因为蒙古人建立了国家,消灭了宋朝,就更不愿意接受异族的统治和管辖,不愿接受新的官职,隐居山野,专心致志地研究道家学说,严格遵守周、邵、程、朱等人流传下来的学说,还信奉三国时诸葛亮孔明,提出的静以修身的信条,刘因把他自己的房屋取名为静修,以表达他的隐居乡间,静以修身的志向。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刘因静心修炼的时候,元朝的尚书官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不忽术,竭力向朝廷举荐刘因。皇帝就下令要他进入朝廷,接受作用,俗话说小腿拗不过大腿,他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入了朝廷。
元世祖忽必烈就提拔刘因为右赞善大夫。他对皇帝的重用并不领情,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了事,过了几天,就向皇帝提出报告说,他的继母已经年老,体弱多病,需要他的精心照料,向皇帝乞求回家赡养继母,就辞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把皇帝给予他的所有工资,全部归还,一点也没有留下。
元世祖忽必烈觉得刘因人才难得,对他念念不忘,后来刘因的继母死后,又叫他回到朝廷,任命他集贤殿的学士,刘因仍然不想在皇帝身边当官,又向皇帝报告说他由于生病,需要回家休养,辞去了官职,元世祖忽必烈知道他的真实意图,说他是不愿担任新王朝官员的大臣,同意了他回家休养的请求。
刘因回家不久以后,就在元朝时期的至元三十年去世了。刘因生于1249年,死于1293年,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
他自幼聪明,3岁就能识字,6岁就能作诗,10岁就能作文,文章篇篇精采动人。他年刚20岁的时候,才华出众,性格刚强,出类拔萃。由于他的家境贫寒,只得依靠教授学生,挣钱为生,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很有成就。他用诸葛亮“静以修身”,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取名为“静修”室。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他无法违抗朝廷的命令,应召入进入朝廷,当上了政府高官。不久后他就借口母亲病重需要照顾,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他的母死后,就一直居住在家里,为母亲宗守墓,没有再到朝廷当官。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派遣使都召刘因到大都任职当官,他以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借口予以推辞,谢绝了皇帝的任命。不久他就在家乡病死了。
皇帝向他赠送了翰林学士的封号,封赏给他容城郡公的爵位,谥号为文靖,以表示对他的嘉奖。这都是刘因死后发生的事,如果刘因在天有灵,知道这件事,根据他性情和志向,可能也是不愿意接受的。
除了刘因以外,我们还要讲述一个名人杨恭懿,他的原籍是奉元。到了至元初年的时候,和许衡同时受到皇帝的召见,但是他非常谦虚几次推辞,不想做官。元朝的皇太子真金,依照汉朝时期,朝廷聘请高明的隐士,商山四皓的做法那样,请他进入朝廷,请他为国效力,参与制定元朝的科举制度,以修订天文历法。
杨恭懿参与修订完天文历法以后,朝廷就授予他一个集贤学士的官职,兼任太史院的事务。杨恭懿这时说什么也不干了,坚持推辞,回到故乡,不久以后,朝廷又召见他,叫参预中书省的事务,他仍然推辞,没有接受任命,后来和刘因同年死去,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扬。
在元朝初年的时候,学识渊博的大学者,这两个人就称得上是最卓越的了。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在这样加以赞扬,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姓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就国子监的祭酒官员,名叫许衡。许衡与前面提到的两位不同,他长期为元朝效力,接受朝廷给他的工资报酬,他年老以后,就返回到了故乡怀孟,活到七十三岁的时候就死去了。
他临死以前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在我的一生,是徒有的虚名连累了我,无法推辞朝廷授予我的官职,其实在我的内心,我是十分不愿的。我担任元朝的官职不是我的荣耀,而是我的耻辱。我死去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向朝廷给我加上什么号谥,不能立碑,只要在写明是许衡之墓四个字就行了,那样能使我的后世子孙知道我的坟墓在那里,我就心满意足了!”从他的嘱咐中,我们不难看出深深隐藏在他心中的隐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他也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人,值得人们赞扬。
到了许衡去逝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给他加赠了司徒的官职,封赏给他魏国公的爵位,加了一个谥号,文正,这些都是许衡生前没有想到的。许衡虽然悔恨自己向元朝效力,但是在元朝兴办教育,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政绩是很大的,值得历史永远纪念。
皇室贵族乃颜为了夺取元朝政权,想圆帝王美梦,自不量力,发动叛乱,遭到了当政皇帝忽必烈的残酷镇压,忽必烈活捉乃颜后,不久就被处死。乃颜的残余党羽,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流窜到西北一带地区,在那里继续发动叛乱,骚扰地方政权。
叛乱军队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党羽的首领是火鲁火孙和哈丹等人,他们胆大妄为,诡计多端,多次攻占和抢掠元朝边境郡县,但是由于势孤力单,都没有取得成功。
皇帝的孙子铁穆耳镇守北方,派遣都指挥土土哈等将军打败了火鲁火孙以后,又战胜了哈丹,重新收复了辽国的左面地区,在那里设置了东路万户府,实施对当地的管理,从那时起西北地区稍微安定下来,平定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是哈丹并不死心,多次率领军队到边境从事骚扰活动,都被驻守在那里的军队迎头痛击,失败而归,只是海都顽固不化,屡次侵犯和林地区。
伯颜接到军事情报,军队还没有出发,元世祖忽必烈就命令皇帝的孙子甘麻剌,是铁穆耳的大哥。率领军队前去征讨,和宣慰使怯伯等人率领的军队,会合在一起,共同进攻海都部落,另外还命令土土哈统领军队前去接应。
怯伯其实是一个首鼠两端的人物,阳奉阴违,表里不一,他在表面上迎接甘麻剌率领的军队,共同向海都发起进攻,在暗地里却和海都相互勾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反抗大军的围剿。他们正做着美梦,甘麻剌所率领的军队到达航爱山的时候,怯伯出其不意,反而带领海都的部落民众,前来攻击甘麻剌军队,将他们紧紧地围困在核心,准备彻底消灭。
甘麻剌军队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形势非常危急,他们奋勇作战,左冲右突,还是无法突出重围,逃离险境,心中万分焦急,无可奈何。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他们万分危急的时候,土土哈率领着一支大军前来救援,冲杀进敌军阵营,打开一层又一层的包围圈,把甘麻剌率领的军队解救了出来,命令他们在前面逃走,自己率领军队截断敌军后路,敌军看见两支军队逃脱,一点也不想放过他们,全都骑着战马,穷追不舍,紧跟上来。
土土哈看见敌人追击上来,见机行事,从军队中挑选出精锐将士,根据山形水势设下埋伏,等待敌军的到来。等到追击的敌军快要靠近的时候,先把敌军拦截下来,和敌军展开拼杀,然后故意装出失败逃走的样子,把敌军引诱进山岭之中,一声号令,埋伏的军士一齐涌起,奋勇地冲杀出来。
土土哈率领的军队前后夹攻,敌军腹背受敌,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好在敌军人多势众,分兵多路顽强抵抗。敌我双方在山岭中展开血战,混战了一场,奋勇冲杀,都无法取胜,最后只得夺路而逃,脱离险境。
元世祖忽必烈接到军情报告,又重新提起亲自率领军队征讨的事,皇帝率领的中央军队到达北方以后,土土哈率领军队前来会合,元世祖忽必烈亲密地抚摸着土土哈的背膀,安慰他说:“过去我的太祖成吉思汗攻占西北,和他部下的大臣们发誓说,一定要同甘苦,共患难,曾经取班珠尔河流中的水,以水代酒,共同盟誓,作为永久的纪念,铭记不忘。今天我能得到你这样忠心耿耿的将军,竭尽全力,为国效忠,与忠勇兼备的古人相比,也毫不逊色,你应该加倍努力,为国立功,不要辜负我对你的厚望!”
土土哈对元世祖忽必烈的厚爱非常感激,在皇帝面前进行跪拜致谢。
海都听说元世祖亲自率领中央前来征讨,知道不是皇帝的对手,无法抵抗强敌,如果与皇帝硬拼,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根本占不了上风,海都还算明智,知难而退,两军没有交战,就自行撤退而去,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也避免了许多无谓的牺牲。元世祖亲自率军征讨叛军,不战而胜,自然非常高兴,就率领军队返回了朝廷。
这时元朝也是一波未波一波又起,元世祖忽必烈刚刚返回朝廷,喘息未定,就遇到福建的参知政事官员,逮捕到了宋朝原来的大臣谢枋得,因为身分显赫,事关重大,他把谢枋得送到燕京,想交给皇帝亲自处置。
谢枋得天资超人,为人非常严谨,久负盛名,是一个难得的奇才,曾经担任宋朝江西的招谕使官。宋朝灭亡以后,谢枋得在战乱中逃离了都城,隐姓埋名,逃往建阳躲藏了起来,在驿站旁边的小桥上,以卖卜为生。由于他担任过显赫的大官,声名在外,影响很大,认为他的人非常多,就连几岁的小儿童,身处底层的商贩和士兵,都知道他是谢侍御,曾经是皇帝身边的大官。
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三年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程文海,寻访和征求江南的各类卓越人才。程文海也不负皇帝的重托,尽心尽力,广泛寻访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寻访和选择到了赵孟适、叶李、张伯淳,以及宋朝皇室贵族赵孟頫等人,他们都是当时才能卓越的精英人物。
赵孟頫,字子昂,是宋朝时秦王赵德艻的后代,他天资聪颖,善长书画,由于国家灭亡,作为皇室贵族,感到心中有愧。程文海在江南寻访到的卓越人才,共有二十人,谢枋得也名列其中,被上报朝廷,让元世祖忽必烈知晓。
当时谢枋得家中刚刚遭遇了大事,他年老的的母亲亡故,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程文海,尽力辞去被寻访的人选。
后来宋朝原来的状元,宰相留梦炎,投降了元朝后,又竭力向朝廷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对留梦炎的投降变节行为非常不满,写了一封信对留梦炎进行痛骂和谴责,在信中竭力指责说,作为江南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竟然不顾名誉和羞耻,这样做,名节不但无法与古人相比,就是和周朝末年的人物行为相比,也相去甚远,比如瑕吕出于道义,抚养外甥,程婴和杵臼为了道义,抚养士兵,留梦炎根本无法和那些人物相比,真令人无地自容之类的话。
留梦炎读了谢枋得的信件,感到非常羞愧,多亏久经官场历练,脸皮非常厚,经受得了羞辱和谩骂。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当官发财,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牺牲一点名节也无所谓,谁喜欢谩骂,就由他笑骂去罢,不管社会舆论如何谴责,依然我行我素。他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真拿他无可奈何。
留梦炎收到谢枋得的来信后无可奈何,许多时候,命运是无法由个人控制的,是谁让留梦炎担任过宋朝的显赫大官状元宰相呢!好事变坏事,现在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进退两难,任人嘲讽。我们在这里明确他的显赫头衔,都不能不为他感到羞愧。
那时刚好遇到一个名叫天祐的参政官员,听说元朝朝廷寻找民间的贤良人才,就假装请谢枋得进入城市的家中卜易,以预测未来事件的吉凶。谢枋得当时不知道那是一场阴谋,出于职业习惯,也是生计所需,就到天祐的家中去卜易,到了天祐的家中以后,天祐天才明确告诉他请他到家的真实目的,劝说他到北方去,向元朝投降,效忠元朝。
谢枋得听了天祐的话,也没有明确答复,天祐好不易捉到了一条向元朝廷邀功请赏的大鱼,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谢枋得,对他百般劝告,耐心说服,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天祐对谢枋得很有耐心,对他的傲慢态度极度容忍,谢枋得偏偏得理不饶人,天祐对他越谦恭,他就越傲慢,越放肆,弄得天祐非常难堪,下不了台阶。名人自有名人的气度,谢枋得完全是有意如此,让天祐难堪。
天祐对谢枋得万般无奈,点将不如激将,就对反唇相讥说:“自古以来,朝廷的封疆大臣,都应当保家卫国,为国土和民众而死。你身为宋朝的大臣,国家都灭亡,你为什么不以死来报效国家,还这样忍辱偷生地活着,真是厚颜无耻!”
谢枋得回答说:“历史上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个人都对赵姓王朝非常忠心,竭尽全力。程婴保护和养育了赵性的孤儿,杵臼却为了赵家慷慨就义,献出了生命。王莽篡夺汉朝政权的时候,汉朝的忠臣龚胜就坚持自己的气节,最后宁愿饿死,也决不屈从。汉代的史学家司马子长曾经说过:死有时会重于泰山,有时却轻于鸿毛。唐代的韩退之也说过,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只有等到他死亡以后,盖上棺材才能对他进行公正的评定,像你这样毫无气节的参政官员,哪里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天祐对谢枋得说:“你所说的这些,都完全是强词夺理,无稽之谈!”谢枋得说:“古代的张仪曾经对苏秦的手下人说:‘苏秦现在志得意满,高高在上,自古以来,强权就是公理和正义,我现在无论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一点用处也没有。’今天也你这位参政官春风得意的时候,我谢枋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
天祐对此非常愤怒,看见对谢枋得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强迫命令手下的军士把他捆绑起来,把他抬着送到了北方。
谢枋得临行的时候,许多老朋友都知道他此这次去后,都是凶多吉少,对他依依不舍,不约而同,前来与他送别,写下来赠送给他的诗歌和文章非常多,把行李都装满了。
在谢枋得接收到的送别诗歌中,只有张子惠的写的诗显得最诚挚和真诚,其中有两句写最好:“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告诫谢枋得出于意气之争,信口开河,为自己招来祸患,你这次到朝廷里去,恐怕是凶多吉少了。对谢枋得评价真是入木三分,最恰当不过了,的确也是人生的至理名言,让人们永远记取。
谢枋得读了这句诗,深有感触,不禁叹息起来,说:“多蒙老朋友的规劝,有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知道了自己过去犯下的过失,我将作为前车之鉴,永远铭记在心!”
从此谢枋得无可奈何,只得听天由命,安静地躺在轿子里睡眠,任凭那些轿夫抬着他赶路。他在路途中凡是遇到随行人员向他送饭的时候,他却一点也不吃,彻底绝食,他这样饿了二十多天,但是都没有饿死,真是少见的奇迹。
渡过大江以后,随行的随行人员也多次劝说他吃东西,他这时也难免犹豫起来,他这时为什么要犹豫呢?我们也不难想象。谢枋得又稍微吃了一些蔬菜和水果。
到了元朝的都城燕京以后,这时谢枋得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是他还是打起精神,站起身来,立即询问宋朝原来太后居住的地方,以及宋朝原来的大臣瀛国公的住处。
谢枋得到了元朝的都城燕京后迫不及待,就匆匆拜见宋朝原来皇室的贵族和大臣,见面后谢枋得诚恳地多次跪拜,失声痛苦,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高风亮节,真让人感动。这时人们才明白,谢枋得在路途中对吃不吃东西,犹豫不决,坚持活下来的真正原因。
谢枋得拜见宋朝原来的皇室贵族和大臣后,回到居住的旅店,仍然坚持绝食,表示抗议。留梦炎对他无可奈何,惊惶失措,派遣医生为他开药治病,还为他弄上许多好吃好喝的东西,劝他食用。谢枋得对此并不领情,感到非常愤怒,把送来东西全部甩在地上,毫不吝惜,这样过了五天,他安然去世了。一代爱国人士,让历史永远纪念。
谢枋得,生于1226年,死于1289年,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他的伯父谢徽明很富有爱国情感,对抗击元朝军队的进攻中战死,他的父亲应琇因冒犯朝廷高官被冤枉至死,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非常聪明,记忆超人,“每当读书的时候,一目五行,阅读一遍就终身不忘”。
宝祐四年,即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通过复试考取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邀请,组织民兵抗击元朝军队的入侵。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惩处,咸淳三年,1267即年,被释放回家。
德祐元年,即1275年,以江东司法厅长、江西教育厅长兼任市长。元兵侵犯宋朝国境的时候,由于战争失利,城市陷落,躲藏在建宁的唐石山中,后来又流窜到建阳,以卖卜和教书为生。
宋朝灭亡后,在福建寓居。元朝政权建立后,需要大量人才,参与国家的管理,屡次召唤他出来,到朝廷任职当官,他坚守对宋朝的忠诚,坚决推辞没有回应新王朝的邀请,福建地方首脑魏天祐,强行把谢枋得送到北方的大都,今北京,谢枋得在大都的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表达对宋王朝的忠诚,他的学生们称他为文节先生,永远怀念他。
元世祖忽必烈听说谢枋得为爱国的气节而死,忠勇可嘉,深受感动,感到非常惋惜,下令把送回原籍,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进行安葬。谢枋得的儿子谢定之,就遵照皇帝的命令运送谢枋得的遗体,返回到信州老家。古话说,忠诚的大臣足以让乱世的枭雄佩服,这话一点也不假。
在元朝时期,我们要讲述一位出类拔萃,不愿做官的知名人士,他姓刘名字叫因,是保定容城的人。他为人清高,淡泊名利,在宋朝的时候,并没有担任过什么官职,后来因为蒙古人建立了国家,消灭了宋朝,就更不愿意接受异族的统治和管辖,不愿接受新的官职,隐居山野,专心致志地研究道家学说,严格遵守周、邵、程、朱等人流传下来的学说,还信奉三国时诸葛亮孔明,提出的静以修身的信条,刘因把他自己的房屋取名为静修,以表达他的隐居乡间,静以修身的志向。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刘因静心修炼的时候,元朝的尚书官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不忽术,竭力向朝廷举荐刘因。皇帝就下令要他进入朝廷,接受作用,俗话说小腿拗不过大腿,他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入了朝廷。
元世祖忽必烈就提拔刘因为右赞善大夫。他对皇帝的重用并不领情,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了事,过了几天,就向皇帝提出报告说,他的继母已经年老,体弱多病,需要他的精心照料,向皇帝乞求回家赡养继母,就辞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把皇帝给予他的所有工资,全部归还,一点也没有留下。
元世祖忽必烈觉得刘因人才难得,对他念念不忘,后来刘因的继母死后,又叫他回到朝廷,任命他集贤殿的学士,刘因仍然不想在皇帝身边当官,又向皇帝报告说他由于生病,需要回家休养,辞去了官职,元世祖忽必烈知道他的真实意图,说他是不愿担任新王朝官员的大臣,同意了他回家休养的请求。
刘因回家不久以后,就在元朝时期的至元三十年去世了。刘因生于1249年,死于1293年,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
他自幼聪明,3岁就能识字,6岁就能作诗,10岁就能作文,文章篇篇精采动人。他年刚20岁的时候,才华出众,性格刚强,出类拔萃。由于他的家境贫寒,只得依靠教授学生,挣钱为生,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很有成就。他用诸葛亮“静以修身”,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取名为“静修”室。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他无法违抗朝廷的命令,应召入进入朝廷,当上了政府高官。不久后他就借口母亲病重需要照顾,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他的母死后,就一直居住在家里,为母亲宗守墓,没有再到朝廷当官。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派遣使都召刘因到大都任职当官,他以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借口予以推辞,谢绝了皇帝的任命。不久他就在家乡病死了。
皇帝向他赠送了翰林学士的封号,封赏给他容城郡公的爵位,谥号为文靖,以表示对他的嘉奖。这都是刘因死后发生的事,如果刘因在天有灵,知道这件事,根据他性情和志向,可能也是不愿意接受的。
除了刘因以外,我们还要讲述一个名人杨恭懿,他的原籍是奉元。到了至元初年的时候,和许衡同时受到皇帝的召见,但是他非常谦虚几次推辞,不想做官。元朝的皇太子真金,依照汉朝时期,朝廷聘请高明的隐士,商山四皓的做法那样,请他进入朝廷,请他为国效力,参与制定元朝的科举制度,以修订天文历法。
杨恭懿参与修订完天文历法以后,朝廷就授予他一个集贤学士的官职,兼任太史院的事务。杨恭懿这时说什么也不干了,坚持推辞,回到故乡,不久以后,朝廷又召见他,叫参预中书省的事务,他仍然推辞,没有接受任命,后来和刘因同年死去,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扬。
在元朝初年的时候,学识渊博的大学者,这两个人就称得上是最卓越的了。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在这样加以赞扬,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姓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就国子监的祭酒官员,名叫许衡。许衡与前面提到的两位不同,他长期为元朝效力,接受朝廷给他的工资报酬,他年老以后,就返回到了故乡怀孟,活到七十三岁的时候就死去了。
他临死以前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在我的一生,是徒有的虚名连累了我,无法推辞朝廷授予我的官职,其实在我的内心,我是十分不愿的。我担任元朝的官职不是我的荣耀,而是我的耻辱。我死去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向朝廷给我加上什么号谥,不能立碑,只要在写明是许衡之墓四个字就行了,那样能使我的后世子孙知道我的坟墓在那里,我就心满意足了!”从他的嘱咐中,我们不难看出深深隐藏在他心中的隐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他也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人,值得人们赞扬。
到了许衡去逝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给他加赠了司徒的官职,封赏给他魏国公的爵位,加了一个谥号,文正,这些都是许衡生前没有想到的。许衡虽然悔恨自己向元朝效力,但是在元朝兴办教育,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政绩是很大的,值得历史永远纪念。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元朝帝国风雨,元朝帝国风雨最新章节,元朝帝国风雨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元朝帝国风雨,元朝帝国风雨最新章节,元朝帝国风雨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