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寿宴,阖宫同庆。
凡有品级爵位的官员宗亲皆要到场,举国各地的贺礼涌入皇城,内有各地藩王节度使远道而来,外有外番使臣群聚来贺。
年年如此,从不例外。
当今陛下喜好奢靡,故而为臣者总要附和其心,搜罗至宝,常有得帝心者因此加官进爵,无限风光。
而这却是崔绾第一次参加此等宴席。
太子妃着人送来的衣裳搁在桌上,崔绾喝着玉清方端来的羹汤,吃得好生欢快。
“姑娘不先试一试衣裳?”玉清问道。
“自然不必。”
崔绾看都没看那衣裳一眼,道:“太子妃给的东西,料子自然是好的。且是从羽衣坊拿来的,我这些年的衣裳都由他们做,合身是必然的”
玉清笑道:“姑娘,太子妃可是视你为夺食的豺狼,你的心未免过大了。”
“早年间我曾在酒楼里见过彼时尚未出阁的太子妃,她那时可不是如今这般言谈举止有模有样,步步不错漏。”崔绾拿勺子搅着羹汤,回忆道:“说起来也是率性而为的人物,若不是被指给了太子殿下,与那三皇子可真是般配。”
玉清揣摩着话语里的人与事,迟疑了一下,出声道:“这三皇子,似乎是郭太后要姑娘嫁的那个。”
“的确不错。”崔绾笑道:“其实我一度也有些怀疑,太子妃对我满腹的醋意,究竟是为了太子殿下,还是为了三皇子。”
玉清哗然。
崔绾放下勺子,道:“但前日见着了太子和太子妃一道,我心中便有了定论。”
玉清捧走汤碗,放于食盒内,待会搁在外头,会有人过来收走的。
玉清没有否认崔绾的话,但她也并不十分赞同,道:“姑娘见太子妃次数不多,这般对人妄下议论,实在有失偏颇。”
“我不过说说而已,宫中的人,谁不是有着千张百张的面皮,揣着各自心思,父不成父,子不成子,妻不成妻....”
玉清打断她,道:“姑娘!”
崔绾挑眉,道:“知道了,不说就是。”
玉清在心中长叹一声。
待崔绾沐浴盥洗后,玉清为她擦干长发,穿上中衣。
一手挽发,一手束发,墨色柔软的发穿过玉清的五指,逐渐成型。
“你的手艺勉勉强强,还算能看。”崔绾道,看着铜镜里的玉清。
“从前不常为主子梳头,”玉清笑道:“若姑娘不满意,玉清去找东觞,给姑娘找个好的。”
“不必。横竖坐在角落,谁人会在意我的打扮。”
崔绾不在意道。
崔绾说的很对。
他们坐在角落里,随最低品的官员家眷而坐。
从她们这往殿里看,金灿华贵,不可一言而概。
来的最早的是几位皇子公主,那位三皇子在那与人笑谈,虽隔得远了,但也瞧得出其俊逸不凡。
“酒囊饭袋。”崔绾哼了一声,声音很低。
玉清低头看崔绾,她虽话说得鄙夷,但脸一直都是绷着的。
她有些紧张。
当日两宫太后相逼,她尚步步维艰,今日她将要被推到当今的九五之尊之前,试问一个年纪不足双十的姑娘,又如何能平静面对这场向她倾倒的海啸。
殿外似有动静,殿中的人都肃然而起。
崔绾也站起来,她看着殿门,道:“玉清,你听清楚我说的。”
玉清低着头,此时满殿无人敢出声,崔绾的声音很轻,轻得只有她能听清。
“你走吧。你陪我到这,就足够了。”
玉清的指甲陷入了她的手背,她开始莫名为眼前这个姑娘感到难过。
“我知道哥哥想为我做什么,但是不用了。”
“他有他的天地,可作为他的妹妹,又怎么能成为他的绊脚石呢。”
两位太后与皇帝入了大殿,众人跪拜,高呼道:“参加陛下,参见太后娘娘。”
玉清跪下来,头抵着冰凉的金砖。
“姑娘,人只一生,不能回头。”
崔绾道:“多谢。我明白的。”
不,崔绾,你不明白。
你若当真明白,你便该知道,你要是这么做了,就是在崔子淮心里狠狠踩上一脚,钻心之痛,久久难以抽身。
金殿之上,郭太后笑着向皇帝提及崔家女,皇帝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另一边的柳太后,开口道:“崔氏崔绾?”
众人面面相觑,其实他们谁都不曾见过崔绾,更不知道在座谁是崔绾。
崔绾站起来,走到大殿中央。
“走近些,让朕瞧瞧,究竟是怎么个姑娘,能得两位太后青睐。”皇帝的声音从殿上飘来,浑厚而威严。
玉清看着崔绾上前去。
她走得很慢。
可是谁都不能再拉住她了。
玉清往后退几步,退到阴影里,抬头,往那高位上看去。
那个人仍在壮年,他一手包揽了整个王朝,用他的手段斩断了世家对朝堂百年来的牵制。毫无疑问,他是宇文氏里功绩最盛的帝王,却也是最铁血残忍的君主。
这样清晰的恨意,随着玉清长大,蛰伏,隐忍不发。
“是很不错。”也不知皇帝有没有仔细看,他的话格外简洁,对他而言,两宫太后对这桩婚事的打擂台,他本不想管,奈何今日还是推到了他这。
“既然两位太后都属意于你,但毕竟一女难嫁二夫,婚姻大事,终归是要你自个儿做选择才是。”皇帝道:“你说呢?崔家丫头。”
崔绾开口,转头看向皇子那处,太子坐在上首,其余皇子顺位而下。
“崔氏,陛下问你话呢。”有太监出声提醒她。
崔绾转过头,屈身道:“承蒙太后厚爱,民女惶恐至极。”
“都是陛下的孩儿,无论哪个都是好的。”郭太后笑道:“便是要选,也是艰难啊。”
“皇祖母说的是,”太子出声,道:“只是孙儿已经婚娶,近日无心再纳,这回就莫算上了。”
柳太后抬眼,道:“太子为皇储,便该为皇室开枝散叶,多多纳人才是。”
“太后娘娘言重了。”太子不卑不亢,道:“孙儿生性不爱热闹,人多反而不适,实在当不起。”
凡有品级爵位的官员宗亲皆要到场,举国各地的贺礼涌入皇城,内有各地藩王节度使远道而来,外有外番使臣群聚来贺。
年年如此,从不例外。
当今陛下喜好奢靡,故而为臣者总要附和其心,搜罗至宝,常有得帝心者因此加官进爵,无限风光。
而这却是崔绾第一次参加此等宴席。
太子妃着人送来的衣裳搁在桌上,崔绾喝着玉清方端来的羹汤,吃得好生欢快。
“姑娘不先试一试衣裳?”玉清问道。
“自然不必。”
崔绾看都没看那衣裳一眼,道:“太子妃给的东西,料子自然是好的。且是从羽衣坊拿来的,我这些年的衣裳都由他们做,合身是必然的”
玉清笑道:“姑娘,太子妃可是视你为夺食的豺狼,你的心未免过大了。”
“早年间我曾在酒楼里见过彼时尚未出阁的太子妃,她那时可不是如今这般言谈举止有模有样,步步不错漏。”崔绾拿勺子搅着羹汤,回忆道:“说起来也是率性而为的人物,若不是被指给了太子殿下,与那三皇子可真是般配。”
玉清揣摩着话语里的人与事,迟疑了一下,出声道:“这三皇子,似乎是郭太后要姑娘嫁的那个。”
“的确不错。”崔绾笑道:“其实我一度也有些怀疑,太子妃对我满腹的醋意,究竟是为了太子殿下,还是为了三皇子。”
玉清哗然。
崔绾放下勺子,道:“但前日见着了太子和太子妃一道,我心中便有了定论。”
玉清捧走汤碗,放于食盒内,待会搁在外头,会有人过来收走的。
玉清没有否认崔绾的话,但她也并不十分赞同,道:“姑娘见太子妃次数不多,这般对人妄下议论,实在有失偏颇。”
“我不过说说而已,宫中的人,谁不是有着千张百张的面皮,揣着各自心思,父不成父,子不成子,妻不成妻....”
玉清打断她,道:“姑娘!”
崔绾挑眉,道:“知道了,不说就是。”
玉清在心中长叹一声。
待崔绾沐浴盥洗后,玉清为她擦干长发,穿上中衣。
一手挽发,一手束发,墨色柔软的发穿过玉清的五指,逐渐成型。
“你的手艺勉勉强强,还算能看。”崔绾道,看着铜镜里的玉清。
“从前不常为主子梳头,”玉清笑道:“若姑娘不满意,玉清去找东觞,给姑娘找个好的。”
“不必。横竖坐在角落,谁人会在意我的打扮。”
崔绾不在意道。
崔绾说的很对。
他们坐在角落里,随最低品的官员家眷而坐。
从她们这往殿里看,金灿华贵,不可一言而概。
来的最早的是几位皇子公主,那位三皇子在那与人笑谈,虽隔得远了,但也瞧得出其俊逸不凡。
“酒囊饭袋。”崔绾哼了一声,声音很低。
玉清低头看崔绾,她虽话说得鄙夷,但脸一直都是绷着的。
她有些紧张。
当日两宫太后相逼,她尚步步维艰,今日她将要被推到当今的九五之尊之前,试问一个年纪不足双十的姑娘,又如何能平静面对这场向她倾倒的海啸。
殿外似有动静,殿中的人都肃然而起。
崔绾也站起来,她看着殿门,道:“玉清,你听清楚我说的。”
玉清低着头,此时满殿无人敢出声,崔绾的声音很轻,轻得只有她能听清。
“你走吧。你陪我到这,就足够了。”
玉清的指甲陷入了她的手背,她开始莫名为眼前这个姑娘感到难过。
“我知道哥哥想为我做什么,但是不用了。”
“他有他的天地,可作为他的妹妹,又怎么能成为他的绊脚石呢。”
两位太后与皇帝入了大殿,众人跪拜,高呼道:“参加陛下,参见太后娘娘。”
玉清跪下来,头抵着冰凉的金砖。
“姑娘,人只一生,不能回头。”
崔绾道:“多谢。我明白的。”
不,崔绾,你不明白。
你若当真明白,你便该知道,你要是这么做了,就是在崔子淮心里狠狠踩上一脚,钻心之痛,久久难以抽身。
金殿之上,郭太后笑着向皇帝提及崔家女,皇帝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另一边的柳太后,开口道:“崔氏崔绾?”
众人面面相觑,其实他们谁都不曾见过崔绾,更不知道在座谁是崔绾。
崔绾站起来,走到大殿中央。
“走近些,让朕瞧瞧,究竟是怎么个姑娘,能得两位太后青睐。”皇帝的声音从殿上飘来,浑厚而威严。
玉清看着崔绾上前去。
她走得很慢。
可是谁都不能再拉住她了。
玉清往后退几步,退到阴影里,抬头,往那高位上看去。
那个人仍在壮年,他一手包揽了整个王朝,用他的手段斩断了世家对朝堂百年来的牵制。毫无疑问,他是宇文氏里功绩最盛的帝王,却也是最铁血残忍的君主。
这样清晰的恨意,随着玉清长大,蛰伏,隐忍不发。
“是很不错。”也不知皇帝有没有仔细看,他的话格外简洁,对他而言,两宫太后对这桩婚事的打擂台,他本不想管,奈何今日还是推到了他这。
“既然两位太后都属意于你,但毕竟一女难嫁二夫,婚姻大事,终归是要你自个儿做选择才是。”皇帝道:“你说呢?崔家丫头。”
崔绾开口,转头看向皇子那处,太子坐在上首,其余皇子顺位而下。
“崔氏,陛下问你话呢。”有太监出声提醒她。
崔绾转过头,屈身道:“承蒙太后厚爱,民女惶恐至极。”
“都是陛下的孩儿,无论哪个都是好的。”郭太后笑道:“便是要选,也是艰难啊。”
“皇祖母说的是,”太子出声,道:“只是孙儿已经婚娶,近日无心再纳,这回就莫算上了。”
柳太后抬眼,道:“太子为皇储,便该为皇室开枝散叶,多多纳人才是。”
“太后娘娘言重了。”太子不卑不亢,道:“孙儿生性不爱热闹,人多反而不适,实在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