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
徐安恭敬起身。
萧无忌放下手中的奏折,盯着徐安看了好一会儿,目光闪烁而灼热,似乎能从徐安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而后,竟怅然一叹道:“徐卿少年朝气啊...你说朕若是能年轻个三十年,那该有多好?”
他幽幽苦笑,摇了摇头后,也不多废话,紧接着便收起“缅怀”的心思,直言道:“长话短说!今日朕召你前来,想必你已知道是为了什么。但在决定之前,朕还是想问问,你是如何猜到屠杀台府之人是藏在康儿的私宅内的?”
康儿,也就是刚刚病故不久的先太子,萧尔康。
徐安拱手道:“回陛下。卑职用的是排除法,首先,凶手在残杀台府数百人后,神秘消失。案发当晚,大理寺与廷尉连续搜寻了一整晚,都毫无所获,属实诡异。”
“能以如此迅雷手段杀害数百人者,必然是深有规制的,并非一人作案,或者简单的团伙刺杀。抛开民间的厌胜之术与鬼魅传说,他们想要消失,唯一的方法就是伪装、亦或隐藏,融入百姓之中。”
“但根据案卷所述,当时大理寺与廷尉的反应也极为迅捷,几乎是在案发后的一刻钟内,就有第一批缉捕赶到现场。如此短的时间,行凶者是无法完成缜密伪装的。若强行掩饰,定会被识破。”
“而站在杀手的角度来说,他们之中哪怕有一人被识破,都会给朝廷留下线索。冒险,是不可取的。因此,卑职断定,他们消失的真相并非伪装,而是隐藏。隐藏在谁也难以想到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原则上只有一个。”
萧无忌听此,眼中闪过一丝寒芒,沉声道:“你指的是...朕的皇宫?一开始,你怀疑凶手是藏在宫中?”
徐安点头:“对!只有藏于皇宫之中,才有可能不被追踪到。皇宫是陛下的居所,没有旨意谁敢乱闯?”
“那后来为何又认定是康儿的杏园?”
“因为宫中禁卫都是陛下的亲兵,对陛下忠心不二。即便幕后主谋可以收买其中一些人,让行凶者得以进入宫中隐藏。但...进去容易,出来却很难。案发后,宫廷开始封禁,不进不出。行凶者进去了就很难出来,被发现是迟早之事!所以,为求万无一失,皇宫其实也并不是绝对安全之地。”
“继续说!”
“幕后主谋或许很早就想到了这点隐患,故而,皇宫虽是“消失”的不二之地,但他们还是做了另外的选择。太子的私宅同样守卫森严,寻常人不敢妄自闯入。择其为据点,同样尤为合适。再者,太子操劳国事,为国殉职,杏园内设其灵位,就更加无人敢冒犯。”
“按你这么说来,他们早就预知到康儿会病亡,提前在杏园中做好了准备?”
“那倒不是。太子亡故,只是巧合。恰好给了他们天时地利之便而已,至少并无证据表明,他们能预知未来...”
“哼!但在大理寺与廷尉的结案书中说明,这伙贼人为屠杀御史台,已准备了大约一年之久。也就是说,他们很早就已经在杏园中谋划。那么,是谁准许他们私自进入杏园的?当时康儿健在,他为何丝毫没有察觉?据朕所知,康儿与吴应雄的关系并不好,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吴应雄进入杏园的。”
皇帝脸色变得暗沉,忽然抛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接道:“行凶者是如何在杏园建立据点,并私挖了无数密道,继而杀人的?如此庞大而缜密的杀人谋划,持续了一年之久,康儿居然毫无警觉。吴应雄这个主谋...如何做到的?”
闻言。
徐安想了想后,脸色蓦然一变,赶紧回道:“陛下,这个...卑职暂且不知,仍需待查。”
而事实上,徐安并非不知,而是不能说!
首先,皇帝自己抛出了一个隐晦的信息点:先太子萧尔康与首辅右相吴应雄的关系并不好,二人在朝堂上属于对立一方。
换言之,萧尔康的杏园是不可能给吴应雄进入的!
那么,吴应雄是主谋的话,他如何在杏园建立杀手基地?
也就是说,如果吴应雄进入杏园的先决条件被否决,那他就一定不是幕后主谋!
在这间隙之间。
徐安似乎在萧无忌的话语中,听出了一番别的意味。
皇帝...似乎在为吴应雄寻找脱罪的理由!
他指出萧尔康与吴应雄关系不睦,吴应雄无法进入杏园,等同于知道了吴应雄被指认为主谋是一种栽赃!
但更加诡异的是,皇帝心中既已知道吴应雄是冤枉的,为何还要下旨拘禁他?
既然拘禁了,又为何要抛出他身上的疑点?
徐安自然是深知吴应雄并非主谋,之所以执意让唐慕清先定他为主谋,除了表象证据指向吴应雄之外,也有借此拖延时间的想法。
皇帝此举却深有含义,他一面下旨缉拿吴应雄,一面又暗指吴应雄并非真正主谋,怕是有意要留下此人性命!
但站在皇帝的立场,他不能毫无理由地保下吴应雄,因此将疑点抛给了徐安。
徐安只要说无法解释这个原因,皇帝便有暂时不斩吴应雄的理由。
此时,徐安若强行解释缘由,便会与皇帝的心思悖逆,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君心叵测!
皇帝的心思,竟是一种左右摇摆的态度。
他似乎想借此查办吴应雄,却又不想取其性命,模棱两可。
徐安大感震惊,心中暗道:皇帝知道杏园的杀手据点不是吴应雄建立的,能办成此事之人,必定与太子关系极好,且不会被太子轻易怀疑到。那么,他又怎会不知...骆家和长公主有嫌疑呢?
顿了顿,他眉目一动,又补了一句:“陛下,卑职虽不知吴应雄是如何在杏园建立基地,但整个案件的所有证据都指向吴应雄,不可不查。而且要查得仔细,臣请暂缓处置吴家,改拘于诏狱。”
“待查明事实原委,方可以正视听,望陛下恩准。”
既然皇帝有意保吴应雄不死,却又不好明言,那只能由他口中说出。
徐安恭敬起身。
萧无忌放下手中的奏折,盯着徐安看了好一会儿,目光闪烁而灼热,似乎能从徐安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而后,竟怅然一叹道:“徐卿少年朝气啊...你说朕若是能年轻个三十年,那该有多好?”
他幽幽苦笑,摇了摇头后,也不多废话,紧接着便收起“缅怀”的心思,直言道:“长话短说!今日朕召你前来,想必你已知道是为了什么。但在决定之前,朕还是想问问,你是如何猜到屠杀台府之人是藏在康儿的私宅内的?”
康儿,也就是刚刚病故不久的先太子,萧尔康。
徐安拱手道:“回陛下。卑职用的是排除法,首先,凶手在残杀台府数百人后,神秘消失。案发当晚,大理寺与廷尉连续搜寻了一整晚,都毫无所获,属实诡异。”
“能以如此迅雷手段杀害数百人者,必然是深有规制的,并非一人作案,或者简单的团伙刺杀。抛开民间的厌胜之术与鬼魅传说,他们想要消失,唯一的方法就是伪装、亦或隐藏,融入百姓之中。”
“但根据案卷所述,当时大理寺与廷尉的反应也极为迅捷,几乎是在案发后的一刻钟内,就有第一批缉捕赶到现场。如此短的时间,行凶者是无法完成缜密伪装的。若强行掩饰,定会被识破。”
“而站在杀手的角度来说,他们之中哪怕有一人被识破,都会给朝廷留下线索。冒险,是不可取的。因此,卑职断定,他们消失的真相并非伪装,而是隐藏。隐藏在谁也难以想到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原则上只有一个。”
萧无忌听此,眼中闪过一丝寒芒,沉声道:“你指的是...朕的皇宫?一开始,你怀疑凶手是藏在宫中?”
徐安点头:“对!只有藏于皇宫之中,才有可能不被追踪到。皇宫是陛下的居所,没有旨意谁敢乱闯?”
“那后来为何又认定是康儿的杏园?”
“因为宫中禁卫都是陛下的亲兵,对陛下忠心不二。即便幕后主谋可以收买其中一些人,让行凶者得以进入宫中隐藏。但...进去容易,出来却很难。案发后,宫廷开始封禁,不进不出。行凶者进去了就很难出来,被发现是迟早之事!所以,为求万无一失,皇宫其实也并不是绝对安全之地。”
“继续说!”
“幕后主谋或许很早就想到了这点隐患,故而,皇宫虽是“消失”的不二之地,但他们还是做了另外的选择。太子的私宅同样守卫森严,寻常人不敢妄自闯入。择其为据点,同样尤为合适。再者,太子操劳国事,为国殉职,杏园内设其灵位,就更加无人敢冒犯。”
“按你这么说来,他们早就预知到康儿会病亡,提前在杏园中做好了准备?”
“那倒不是。太子亡故,只是巧合。恰好给了他们天时地利之便而已,至少并无证据表明,他们能预知未来...”
“哼!但在大理寺与廷尉的结案书中说明,这伙贼人为屠杀御史台,已准备了大约一年之久。也就是说,他们很早就已经在杏园中谋划。那么,是谁准许他们私自进入杏园的?当时康儿健在,他为何丝毫没有察觉?据朕所知,康儿与吴应雄的关系并不好,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吴应雄进入杏园的。”
皇帝脸色变得暗沉,忽然抛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接道:“行凶者是如何在杏园建立据点,并私挖了无数密道,继而杀人的?如此庞大而缜密的杀人谋划,持续了一年之久,康儿居然毫无警觉。吴应雄这个主谋...如何做到的?”
闻言。
徐安想了想后,脸色蓦然一变,赶紧回道:“陛下,这个...卑职暂且不知,仍需待查。”
而事实上,徐安并非不知,而是不能说!
首先,皇帝自己抛出了一个隐晦的信息点:先太子萧尔康与首辅右相吴应雄的关系并不好,二人在朝堂上属于对立一方。
换言之,萧尔康的杏园是不可能给吴应雄进入的!
那么,吴应雄是主谋的话,他如何在杏园建立杀手基地?
也就是说,如果吴应雄进入杏园的先决条件被否决,那他就一定不是幕后主谋!
在这间隙之间。
徐安似乎在萧无忌的话语中,听出了一番别的意味。
皇帝...似乎在为吴应雄寻找脱罪的理由!
他指出萧尔康与吴应雄关系不睦,吴应雄无法进入杏园,等同于知道了吴应雄被指认为主谋是一种栽赃!
但更加诡异的是,皇帝心中既已知道吴应雄是冤枉的,为何还要下旨拘禁他?
既然拘禁了,又为何要抛出他身上的疑点?
徐安自然是深知吴应雄并非主谋,之所以执意让唐慕清先定他为主谋,除了表象证据指向吴应雄之外,也有借此拖延时间的想法。
皇帝此举却深有含义,他一面下旨缉拿吴应雄,一面又暗指吴应雄并非真正主谋,怕是有意要留下此人性命!
但站在皇帝的立场,他不能毫无理由地保下吴应雄,因此将疑点抛给了徐安。
徐安只要说无法解释这个原因,皇帝便有暂时不斩吴应雄的理由。
此时,徐安若强行解释缘由,便会与皇帝的心思悖逆,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君心叵测!
皇帝的心思,竟是一种左右摇摆的态度。
他似乎想借此查办吴应雄,却又不想取其性命,模棱两可。
徐安大感震惊,心中暗道:皇帝知道杏园的杀手据点不是吴应雄建立的,能办成此事之人,必定与太子关系极好,且不会被太子轻易怀疑到。那么,他又怎会不知...骆家和长公主有嫌疑呢?
顿了顿,他眉目一动,又补了一句:“陛下,卑职虽不知吴应雄是如何在杏园建立基地,但整个案件的所有证据都指向吴应雄,不可不查。而且要查得仔细,臣请暂缓处置吴家,改拘于诏狱。”
“待查明事实原委,方可以正视听,望陛下恩准。”
既然皇帝有意保吴应雄不死,却又不好明言,那只能由他口中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