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大唐是高祖皇帝创立的,但是李承昭可是太子,他知道的事情要比普通百姓多的多。史馆的史书,他看的也比别人多。很多不知情的内幕,他也比其他人知道的更清楚。在他父皇长年累月的敦敦教诲之下,他知道大唐帝国创立初期,与其说是高祖皇帝的功劳,不如说是关陇贵族的选择。而高祖皇帝,不过是他们推选出来的利益代表而已,实在算不上如何雄才大略。
有时候,李承昭甚至怀揣恶意的思考过,若是没有已故秦王李世民和他的父皇,大唐帝国能不能统一天下都难说。而这些年随着时间过去,他父皇做出的一桩桩一件件功绩,无不让李承昭觉得自己父皇才是大唐帝国创立乃至走向鼎盛的真正雄主。
至于高祖皇帝,说实话,李承昭是嗤之以鼻的。不过这个人到底是他皇祖父,他还不至于脑子发抽在外面表露出他的不屑。而他之所以认为韩瑗的话不用担心,就是因为他父皇和高祖皇帝不一样。以他的聪明才智,自然能看出来,当年高祖皇帝是用秦王李世民来制衡废太子李建成。
但在如今的朝堂上,可没有另外一个‘李世民’来制衡自己。不仅没有制衡自己的人,反而自己父皇还在教授他各种帝王之术。这让李承昭很清楚,自己父皇的伟大,远远超过高祖皇帝。
见四人不说话,李承昭笑了笑,又说道:“孤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但是孤要告诉你们,不用害怕那些虚无缥缈的猜疑。帝国而今之强盛,远超历朝历代。孤作为帝国太子,若是连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的话,孤又如何能得到父皇青睐。”
闻言,四人相视一眼,心中无比高兴。他们尽管也担心即将有可能出现的‘危险’苗头,但并不是一定要劝谏太子对付那两个宗室大王。毕竟,这么做风险很大。没人敢挑战当今圣人的权威,尤其是这种有关‘夺嫡’的事情。
现在听见太子这么说,他们无不佩服太子的心胸和自信。不提太子的做事能力如何,单就这份气概,便足矣让他们刮目相看。道理很简单,贞观皇帝威霸八荒六合,如果帝国太子没有一点心胸气概,两相对比,差距可太大了。
“是下官失态了。”韩瑗笑着说。
李承昭摆摆手,说道:“不必在意这些,你能和孤说这些,足以证明你在尽心竭力为孤效命。此番朝廷大胜,我希望你们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到处理后续之事上。孤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稳定西域子民的方案出来。你们,有没有问题?”
几人纷纷摇头,表示没问题。
王德真问道:“太子殿下,要不要请些文人歌颂陛下功德?”
这话也就只能私下里光明正大的说出来,明面上大家都是很含蓄的直接把各种花团锦簇的文章拿出来,不要命的赞美皇帝的伟大。
“不需要。”李承昭直接否定,并说道:“你们要时时刻刻的记住,父皇并不喜欢好听的话,父皇只重实务。你们能做一件对社稷对百姓有用的事情,比你们写十篇传世的文章更有好处。”
作为帝国的太子,李承昭常年跟在皇帝身边聆听教导,他非常清楚自家父皇非常讨厌手底下人溜须拍马。如果自己这次拿出所谓的文章歌颂父皇功绩,那只会让自己父皇非常的失望。要知道,父皇已经拒绝好几次所谓的泰山封禅之事。他还记得,父皇曾经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过;把文章写的花团锦簇有什么用,那些文章能让帝国的将士作战更勇猛吗?文章能让帝国的百姓获得更多的粮食衣帛吗?文章能让帝国的百姓由衷的拥护帝国的统治吗?
当时李承昭就给出答案。
不能!
诗词歌赋在治世方面屁用没有。
何况,他也不喜欢无聊的诗词歌赋。相比较这些,他现在更想做事情,做出让自己父皇也认可的事情。
“是。”几人纷纷拱手。
泰山封禅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东突厥被消灭后,有大臣上疏请求过皇帝封禅。吐谷浑被消灭之后,又有大臣上疏请求皇帝前往泰山封禅。高句丽百济新罗被打死之后,还有大臣上疏请求皇帝封禅。往后,每次帝国对外取得大胜,总有大臣请求皇帝封禅。
这次也是一样。
在唐臣眼中,以当今皇帝的功绩,足矣前往泰山封禅。
但是,李智云还是拒绝。
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他不想劳民伤财。
这让大臣们很无奈,还偏偏不好反驳。他们始终想不明白,当今皇帝为什么如此反感去泰山封禅。这种名垂千古的好事,皇帝为何一点也不在乎呢。
这不对劲啊!
不少大臣一直觉得,皇帝到处殴打番邦,到处抓捕奴隶,四处为百姓着想,是想要做一个远超历代君王的有为之明君。如此一来,泰山封禅,难道不应该是皇帝心中的期望吗?
太极殿外,大臣们三三俩俩的走着。
“你说陛下到底是怎么考虑的?”薛收非常不能理解的问杜如晦和房玄龄,“以前陛下不去,那是因为东突厥灭亡,但是草原上还有薛延陀,还有回鹘,还有契丹等部落。后来草原平定,陛下还是不愿意去封禅,这我也能理解。毕竟,还有高句丽百济新罗,还有吐谷浑等番邦。可现在他们都没了,西突厥,西域那么多番邦小国,全都没有了,帝国的州县已经划到西域,这样的功绩,难道还不足以让陛下认为他是一位千古大帝吗?”
杜如晦轻轻说道:“其实你还没看明白么,咱们这位陛下啊,其实打心眼里瞧不起所谓的名声二字。陛下一向只看重实务,最讨厌坐而论道。泰山封禅一事,其实就是如此。在我看来,陛下宁愿花费时间多修几条路,多给百姓们制定一些优惠制度,恐怕都比去泰山封禅更能让陛下高兴。”
闻言,薛收顿时无语,心里有很多话堵在嗓子口,说不出来,最终无奈苦笑道:“陛下如此做,这千百年后,谁还有资格去泰山封禅呐。”
房玄龄笑道:“咱们一切听陛下安排就是,说不定将来有朝一日陛下心血来潮想去泰山封禅呢。”
“但愿如此。”薛收苦笑摇头。
便在此时,韩瑗迎面走来。
“下官见过几位相国。”
“你有何事?”杜如晦问。
韩瑗是太子的人,他们还是愿意给点面子,听他说话的。
韩瑗拱手道:“太子殿下对帝国安稳西域子民有些想法,想要请几位相国过目。”
说完,他从袖子中取出一份文书,递给杜如晦。
见状,杜如晦三人面面相觑,脸上同时出现一丝笑容。
太子殿下,真不愧为陛下所看重。在朝臣们都考虑劝谏皇帝去泰山封禅的时候,只有这位殿下在考虑西域子民的事情。难怪,皇帝陛下要将太子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如此,你随我们来吧。”杜如晦收下文书。
“是。”
韩瑗默默跟着几位相国前往政事堂。
有时候,李承昭甚至怀揣恶意的思考过,若是没有已故秦王李世民和他的父皇,大唐帝国能不能统一天下都难说。而这些年随着时间过去,他父皇做出的一桩桩一件件功绩,无不让李承昭觉得自己父皇才是大唐帝国创立乃至走向鼎盛的真正雄主。
至于高祖皇帝,说实话,李承昭是嗤之以鼻的。不过这个人到底是他皇祖父,他还不至于脑子发抽在外面表露出他的不屑。而他之所以认为韩瑗的话不用担心,就是因为他父皇和高祖皇帝不一样。以他的聪明才智,自然能看出来,当年高祖皇帝是用秦王李世民来制衡废太子李建成。
但在如今的朝堂上,可没有另外一个‘李世民’来制衡自己。不仅没有制衡自己的人,反而自己父皇还在教授他各种帝王之术。这让李承昭很清楚,自己父皇的伟大,远远超过高祖皇帝。
见四人不说话,李承昭笑了笑,又说道:“孤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但是孤要告诉你们,不用害怕那些虚无缥缈的猜疑。帝国而今之强盛,远超历朝历代。孤作为帝国太子,若是连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的话,孤又如何能得到父皇青睐。”
闻言,四人相视一眼,心中无比高兴。他们尽管也担心即将有可能出现的‘危险’苗头,但并不是一定要劝谏太子对付那两个宗室大王。毕竟,这么做风险很大。没人敢挑战当今圣人的权威,尤其是这种有关‘夺嫡’的事情。
现在听见太子这么说,他们无不佩服太子的心胸和自信。不提太子的做事能力如何,单就这份气概,便足矣让他们刮目相看。道理很简单,贞观皇帝威霸八荒六合,如果帝国太子没有一点心胸气概,两相对比,差距可太大了。
“是下官失态了。”韩瑗笑着说。
李承昭摆摆手,说道:“不必在意这些,你能和孤说这些,足以证明你在尽心竭力为孤效命。此番朝廷大胜,我希望你们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到处理后续之事上。孤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稳定西域子民的方案出来。你们,有没有问题?”
几人纷纷摇头,表示没问题。
王德真问道:“太子殿下,要不要请些文人歌颂陛下功德?”
这话也就只能私下里光明正大的说出来,明面上大家都是很含蓄的直接把各种花团锦簇的文章拿出来,不要命的赞美皇帝的伟大。
“不需要。”李承昭直接否定,并说道:“你们要时时刻刻的记住,父皇并不喜欢好听的话,父皇只重实务。你们能做一件对社稷对百姓有用的事情,比你们写十篇传世的文章更有好处。”
作为帝国的太子,李承昭常年跟在皇帝身边聆听教导,他非常清楚自家父皇非常讨厌手底下人溜须拍马。如果自己这次拿出所谓的文章歌颂父皇功绩,那只会让自己父皇非常的失望。要知道,父皇已经拒绝好几次所谓的泰山封禅之事。他还记得,父皇曾经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过;把文章写的花团锦簇有什么用,那些文章能让帝国的将士作战更勇猛吗?文章能让帝国的百姓获得更多的粮食衣帛吗?文章能让帝国的百姓由衷的拥护帝国的统治吗?
当时李承昭就给出答案。
不能!
诗词歌赋在治世方面屁用没有。
何况,他也不喜欢无聊的诗词歌赋。相比较这些,他现在更想做事情,做出让自己父皇也认可的事情。
“是。”几人纷纷拱手。
泰山封禅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东突厥被消灭后,有大臣上疏请求过皇帝封禅。吐谷浑被消灭之后,又有大臣上疏请求皇帝前往泰山封禅。高句丽百济新罗被打死之后,还有大臣上疏请求皇帝封禅。往后,每次帝国对外取得大胜,总有大臣请求皇帝封禅。
这次也是一样。
在唐臣眼中,以当今皇帝的功绩,足矣前往泰山封禅。
但是,李智云还是拒绝。
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他不想劳民伤财。
这让大臣们很无奈,还偏偏不好反驳。他们始终想不明白,当今皇帝为什么如此反感去泰山封禅。这种名垂千古的好事,皇帝为何一点也不在乎呢。
这不对劲啊!
不少大臣一直觉得,皇帝到处殴打番邦,到处抓捕奴隶,四处为百姓着想,是想要做一个远超历代君王的有为之明君。如此一来,泰山封禅,难道不应该是皇帝心中的期望吗?
太极殿外,大臣们三三俩俩的走着。
“你说陛下到底是怎么考虑的?”薛收非常不能理解的问杜如晦和房玄龄,“以前陛下不去,那是因为东突厥灭亡,但是草原上还有薛延陀,还有回鹘,还有契丹等部落。后来草原平定,陛下还是不愿意去封禅,这我也能理解。毕竟,还有高句丽百济新罗,还有吐谷浑等番邦。可现在他们都没了,西突厥,西域那么多番邦小国,全都没有了,帝国的州县已经划到西域,这样的功绩,难道还不足以让陛下认为他是一位千古大帝吗?”
杜如晦轻轻说道:“其实你还没看明白么,咱们这位陛下啊,其实打心眼里瞧不起所谓的名声二字。陛下一向只看重实务,最讨厌坐而论道。泰山封禅一事,其实就是如此。在我看来,陛下宁愿花费时间多修几条路,多给百姓们制定一些优惠制度,恐怕都比去泰山封禅更能让陛下高兴。”
闻言,薛收顿时无语,心里有很多话堵在嗓子口,说不出来,最终无奈苦笑道:“陛下如此做,这千百年后,谁还有资格去泰山封禅呐。”
房玄龄笑道:“咱们一切听陛下安排就是,说不定将来有朝一日陛下心血来潮想去泰山封禅呢。”
“但愿如此。”薛收苦笑摇头。
便在此时,韩瑗迎面走来。
“下官见过几位相国。”
“你有何事?”杜如晦问。
韩瑗是太子的人,他们还是愿意给点面子,听他说话的。
韩瑗拱手道:“太子殿下对帝国安稳西域子民有些想法,想要请几位相国过目。”
说完,他从袖子中取出一份文书,递给杜如晦。
见状,杜如晦三人面面相觑,脸上同时出现一丝笑容。
太子殿下,真不愧为陛下所看重。在朝臣们都考虑劝谏皇帝去泰山封禅的时候,只有这位殿下在考虑西域子民的事情。难怪,皇帝陛下要将太子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如此,你随我们来吧。”杜如晦收下文书。
“是。”
韩瑗默默跟着几位相国前往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