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说谁最难受,无疑,便是如今幕南的话事人——乃至于草原的临时话事人:右贤王伊稚斜了。
还是那句话。
——在草原的从零法则下,强者拥有一切,弱者失去一切。
与之对应的,便是单于、左右贤王这样的顶级贵族,掌权者,天然应该由抢着来做。
后是那句‘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在这个时代的长城以内、在如今汉室或许行不通——至少有待商榷。
但在草原,兵强马壮者为单于,确实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
从最底层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基础部族,到多个家庭联合起来的小部族、多个小部族联合兼并出的中型部族,以及统一一片区域的大型部族,乃至于统治整个草原的单于本人,无一例外,不外如是。
在草原上的某个家庭,即某个‘帐’之中,谁会成为话事人?
化作汉家百姓,一个家庭的话事人,或许会是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或许会是正值壮年的劳动力支柱,也有可能是作为家庭成员纽带的老父亲、老母亲。
但在草原上,这个问题却只有一个答案。
——谁最能打,谁做主!
谁最强,谁最有能力保护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就由谁说了算。
甚至不止是由这个人说了算、由这个人领导;
而是由这个人,拥有这个家庭的一切,包括财富、牧畜、奴隶,乃至于人!
这个家庭里的所有女人——奴隶也好,一母同胞的姐妹也罢,甚至于母亲、祖母,侄女、侄孙女,只要这个‘最强者’想,就都可以肆意妄为。
这个家庭里的所有男人——牧奴也好,手足兄弟也罢,甚至于父亲、祖父,侄子、侄孙,是生是死,是往东还是往西,是去打猎还是去放牧,也都由这个最强者说了算。
后世有人说,匈奴,就是一个奴隶制游牧政体。
但事实上,匈奴人的政体,却比奴隶制都还更令人发指。
——毕竟奴隶制,剥削的只是奴隶,却不会把家人也当奴隶看待。
在中原地区的奴隶制度下,奴隶主一大家子,都会是奴隶主。
奴隶主的妻儿老小,家庭成员,都是作为奴隶主,去剥削失去人生自有的奴隶。
但如今的草原,身为奴隶主的‘家主’,却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部族唯一的奴隶主。
余下的所有人,无论是不是家庭成员,本质上,都是这个‘家主’的奴隶。
而这样一个家庭,自然只是最微观层面的缩影。
当几个这样的家庭,联合成为一个小部族时,部族的头领,同样会有最强打者来担任,并合理合法的,拥有整个部族的一切。
比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四个人带着各自的家庭,联合成了一个几十人的微小部族。
经过最原始的武力争夺,张三成为了这个小部族的头人。
于是,李四、王五、赵六各自家中的女人们,便都会成为任张三采摘‘后宫’。
各自家中的男人,也都会成为张三的部众、下属,或者说是‘子民’。
就算张三和李四,原先是左右邻居、祭天拜把的好兄弟,李四也没法拒绝张三‘你老婆风韵犹存’的要求。
再然后,这个小部族,和周围其他几个小部族联合起来,搞出了一个几百号人的部族。
巧了——还是由在张三做头人。
一样的道理,这几百号人的生死,即由张三这个头人负责,也由张三这个统治者掌控。
就这么一级一级往上,直到草原如今的最高统治者:匈奴单于庭,理论上,就应该有草原上最能打、个人武力最高、智慧最高,最能带领草原游牧之民的那一个人,来做匈奴单于。
并且,从最低一级的‘家主’,一直到最高一级的单于本人,都不可以拒绝任何人,对自己发起的挑战。
就像是狼群。
狼王,永远不能拒绝成员的挑战。
挑战失败,狼王仍是狼王。
挑战成功,狼王下台,挑战者成为新的狼王。
而在这样的文化、文明背景下,草原的统治者,在天然具备对草原一切事务、生命的拥有权的同时,又需要对草原上的一切负责。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在草原上,最能打的人,就应该做最高统治者。
反之:最高统治者,就应该是最能打的人。
而最能打的人,是不允许失败的。
往小了说,是不能在明对其他个人,对自己发起挑战时失败;
往大了说,是在家庭、部族,乃至于整个游牧之民,迎来外部威胁、挑战时,统治者也必须带领着自己的‘子民’,取得毋庸置疑的胜利。
明白了这套社会地位体系,再来看去年,失去河套之后的匈奴单于:挛鞮军臣,以及眼下,因失去高阙而进退两难的右贤王伊稚斜,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糟糕处境了。
——在华夏,军队是可以打败仗的。
尤其君王,大都是不会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承担过大的责任的。
只要战争的失败,没有直接导致王朝颠覆,那华夏君王,几乎是不可能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而被推翻倒台。
因为在华夏文明的体系当中,君王,并非战争的第一责任人。
战争的失败,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使然,可能是整个朝堂中央的战略失误,也可能是具体的将帅作战不利,等等。
就算君王有责任,也永远不可能是主要责任,亦或是全责。
但在草原,任何一场战争、战斗的失败,都会是统治者全责。
——谁让你是统治者呢?
——谁让你,拥有了草原的一切呢?
你说睡哪个女人,哪个女人就得乖乖爬上你的兽皮床,你说想杀哪个男人,哪个男人就得被绑着送到你面前,是杀是刮,悉听尊便。
给你极致的权利,不就是为了让你承担极致的责任?
打仗打输了,不由你这个最高统治者负责,难不成,还让俺们这些无条件听你话的追随者负责?
这不扯淡么这不……
于是,去年,因河套-马邑一战的失利,而导致匈奴帝国失去河套地区的单于军臣,不出意外的坐了蜡。
就像是狼群,接连许久都没有收获猎物,已经快要生存不下去了。
这种时候,狼群长期没能获取猎物的责任,就应该有狼王来负责。
负责的方式,自然是换一个狼王,看能不能扭转颓势,率领狼群捕获猎物,维持生存。
草原游牧之民,也是一样的道理。
——哪怕你军臣单于,确确实实是草原最强大、最能打的那一个,但一场战争的失败,照样能从侧面证明:你还不够强大。
甚至有可能,你已经不再强大了!
于是,汉匈河套-马邑之战后,匈奴单于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始终处于‘政变高发期’。
最终,还是军臣不得已,与最大的野心家:右贤王伊稚斜达成默契,才总算是稳定了局面。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减小河套-马邑一站失利,对自己统治者地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得到草原各部的无条件支持,军臣做出西进的战略决策。
按军臣原本的计划,只要这两年,汉匈双方相安无事,军臣带着草原各部去西方捏捏软柿子,烧杀抢掠肆意快活一番,然后带着无尽的财富、物资回归,自己的统治就能继续延续下去。
河套地区的丢失,就算无法被草原游牧之民完全忘却,也能最大限度的‘淡忘’,或者说是没多少人在乎了。
等西征归来,一切都重回正轨,军臣再度成为草原一致拥护的最高统治者,再耐心等待时机——比如某个艰难冬天之后的开春,又或是某个灾年的秋天之类。
在草原各部,都有‘必须找汉人抢点东西’的客观需求的前提下,整合各部兵马,再去找汉人报仇、算账!
如果顺利,说不定能把河套,给重新夺回来!
再不济,也起码能把汉人打疼、打怕,重新回到过去,卑躬屈膝,和亲祈求和平的低姿态。
结果,又出问题了。
出问题的还不是其他地方,而恰恰是如今的匈奴帝国最不应该出问题、匈奴单于庭最无法承受出问题的代价的高阙,出了大问题。
但这一次,高阙丢失的第一责任人,却不再是草原最高统治者:军臣单于了。
——军臣西征,还没回来呢!
幕南,乃至草原上的一切事物,都被军臣临时委托给了右贤王:挛鞮伊稚斜!
道理很好理解:谁掌握权力,谁承担责任。
如今的草原,几乎是由伊稚斜总览大权,那就应该由伊稚斜,承担所有的过失责任。
尤其高阙,本身就是幕南的关键门户。
而右贤王伊稚斜,又本就是幕南地区的掌控者。
就算军臣没有西征、不曾将草原大权委托给伊稚斜,作为右贤王的伊稚斜,也同样要为自己所掌控的幕南地区,以及幕南门户:高阙负责。
现在,高阙丢了。
伊稚斜吃不消,也吃罪不起。
尤其是在军臣西征归来后,必定会撕毁先前,双方‘和谐共处’的默契,甚至对伊稚斜发起报复!
在这样的背景下,别说是宽恕伊稚斜了——军臣能不把自己领导无方、所托非人的次要责任,也甩给伊稚斜去承担,让伊稚斜的主责变成全责,就已经是草原上难得一见的仁慈。
所以,对于伊稚斜而言,高阙,是必须要夺回来的。
无论是为了在秋天,西征归来的军臣面前,更‘无懈可击’,不给军臣料理自己的把柄,还是为了伊稚斜本身,在幕南地区的统治;
高阙,都必须夺回来。
但过去这段时间的战况,又直白无误的告诉伊稚斜:高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夺得回来的了。
至少仅凭伊稚斜,以及幕南各部,夺回高阙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或许只有西征归来的单于军臣本人,整合整个草原所有的部族,不惜代价、不计伤亡的发起猛攻,才有可能夺回高阙。
但很显然:伊稚斜,大概率活不到军臣顷国之力,强取高阙的那一天。
在决心夺回高阙之前,军臣必定会先‘处理’掉丢失高阙,让匈奴帝国轮入尴尬境地的右贤王伊稚斜……
“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勇士们,在悍不畏死的冲锋,却也在无意义的死去。”
“继续攻打高阙,也只是让各部得勇士,多死一些而已。”
漫长的沉默之后,终还是由伊稚斜,打破了王帐之内的沉寂。
便见各部头人循声抬起头,很快,却又各自落寞低下头去。
——事实,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只是先前没人点破,最终由伊稚斜点破了而已。
而先前,之所以没人点破这个事实,就是因为事实被点破,就意味着幕南各部,要彻底放弃在今年夺回高阙。
这对幕南各部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能让人做噩梦的恐怖事件。
所以,大家都不点破,就像是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算事实就摆在那里,也只当没看见、不存在。
但伊稚斜很清楚:老虎,不会因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随之消失。
老虎就是老虎。
他就在那里。
无论鸵鸟是闭上眼,还是把头埋进沙子里,老虎,就是要吃鸵鸟的。
而此刻,作为鸵鸟,伊稚斜——或者说是匈奴帝国、草原游牧之民该做的,首先便是把头从沙子里抬起来。
接受现实先。
然后,再尝试着,解决眼前的生死危机。
“我的意见,是高阙既然无法夺回,就应该在其他地方,对汉人也造成同样程度的打击。”
“比如:攻破云中!”
如是一语说出口,伊稚斜脸上,已是看不出丝毫草原贵族、匈奴右贤王,所应有的懒散、肆意。
有的,只是与游牧之民严重不符的智慧之光,以及舍身往外的毅然决然。
“必须要换回点东西!”
“失去了高阙,就要从汉人手里,也夺回一点东西!”
“如若不然,就让汉人这么每年拿走一点、每年赢一场战争。”
“要不了多久,我大匈奴——乃至我游牧之民,便都要屈服在汉人的剑下了!”
还是那句话。
——在草原的从零法则下,强者拥有一切,弱者失去一切。
与之对应的,便是单于、左右贤王这样的顶级贵族,掌权者,天然应该由抢着来做。
后是那句‘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在这个时代的长城以内、在如今汉室或许行不通——至少有待商榷。
但在草原,兵强马壮者为单于,确实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
从最底层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基础部族,到多个家庭联合起来的小部族、多个小部族联合兼并出的中型部族,以及统一一片区域的大型部族,乃至于统治整个草原的单于本人,无一例外,不外如是。
在草原上的某个家庭,即某个‘帐’之中,谁会成为话事人?
化作汉家百姓,一个家庭的话事人,或许会是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或许会是正值壮年的劳动力支柱,也有可能是作为家庭成员纽带的老父亲、老母亲。
但在草原上,这个问题却只有一个答案。
——谁最能打,谁做主!
谁最强,谁最有能力保护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就由谁说了算。
甚至不止是由这个人说了算、由这个人领导;
而是由这个人,拥有这个家庭的一切,包括财富、牧畜、奴隶,乃至于人!
这个家庭里的所有女人——奴隶也好,一母同胞的姐妹也罢,甚至于母亲、祖母,侄女、侄孙女,只要这个‘最强者’想,就都可以肆意妄为。
这个家庭里的所有男人——牧奴也好,手足兄弟也罢,甚至于父亲、祖父,侄子、侄孙,是生是死,是往东还是往西,是去打猎还是去放牧,也都由这个最强者说了算。
后世有人说,匈奴,就是一个奴隶制游牧政体。
但事实上,匈奴人的政体,却比奴隶制都还更令人发指。
——毕竟奴隶制,剥削的只是奴隶,却不会把家人也当奴隶看待。
在中原地区的奴隶制度下,奴隶主一大家子,都会是奴隶主。
奴隶主的妻儿老小,家庭成员,都是作为奴隶主,去剥削失去人生自有的奴隶。
但如今的草原,身为奴隶主的‘家主’,却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部族唯一的奴隶主。
余下的所有人,无论是不是家庭成员,本质上,都是这个‘家主’的奴隶。
而这样一个家庭,自然只是最微观层面的缩影。
当几个这样的家庭,联合成为一个小部族时,部族的头领,同样会有最强打者来担任,并合理合法的,拥有整个部族的一切。
比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四个人带着各自的家庭,联合成了一个几十人的微小部族。
经过最原始的武力争夺,张三成为了这个小部族的头人。
于是,李四、王五、赵六各自家中的女人们,便都会成为任张三采摘‘后宫’。
各自家中的男人,也都会成为张三的部众、下属,或者说是‘子民’。
就算张三和李四,原先是左右邻居、祭天拜把的好兄弟,李四也没法拒绝张三‘你老婆风韵犹存’的要求。
再然后,这个小部族,和周围其他几个小部族联合起来,搞出了一个几百号人的部族。
巧了——还是由在张三做头人。
一样的道理,这几百号人的生死,即由张三这个头人负责,也由张三这个统治者掌控。
就这么一级一级往上,直到草原如今的最高统治者:匈奴单于庭,理论上,就应该有草原上最能打、个人武力最高、智慧最高,最能带领草原游牧之民的那一个人,来做匈奴单于。
并且,从最低一级的‘家主’,一直到最高一级的单于本人,都不可以拒绝任何人,对自己发起的挑战。
就像是狼群。
狼王,永远不能拒绝成员的挑战。
挑战失败,狼王仍是狼王。
挑战成功,狼王下台,挑战者成为新的狼王。
而在这样的文化、文明背景下,草原的统治者,在天然具备对草原一切事务、生命的拥有权的同时,又需要对草原上的一切负责。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在草原上,最能打的人,就应该做最高统治者。
反之:最高统治者,就应该是最能打的人。
而最能打的人,是不允许失败的。
往小了说,是不能在明对其他个人,对自己发起挑战时失败;
往大了说,是在家庭、部族,乃至于整个游牧之民,迎来外部威胁、挑战时,统治者也必须带领着自己的‘子民’,取得毋庸置疑的胜利。
明白了这套社会地位体系,再来看去年,失去河套之后的匈奴单于:挛鞮军臣,以及眼下,因失去高阙而进退两难的右贤王伊稚斜,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糟糕处境了。
——在华夏,军队是可以打败仗的。
尤其君王,大都是不会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承担过大的责任的。
只要战争的失败,没有直接导致王朝颠覆,那华夏君王,几乎是不可能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而被推翻倒台。
因为在华夏文明的体系当中,君王,并非战争的第一责任人。
战争的失败,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使然,可能是整个朝堂中央的战略失误,也可能是具体的将帅作战不利,等等。
就算君王有责任,也永远不可能是主要责任,亦或是全责。
但在草原,任何一场战争、战斗的失败,都会是统治者全责。
——谁让你是统治者呢?
——谁让你,拥有了草原的一切呢?
你说睡哪个女人,哪个女人就得乖乖爬上你的兽皮床,你说想杀哪个男人,哪个男人就得被绑着送到你面前,是杀是刮,悉听尊便。
给你极致的权利,不就是为了让你承担极致的责任?
打仗打输了,不由你这个最高统治者负责,难不成,还让俺们这些无条件听你话的追随者负责?
这不扯淡么这不……
于是,去年,因河套-马邑一战的失利,而导致匈奴帝国失去河套地区的单于军臣,不出意外的坐了蜡。
就像是狼群,接连许久都没有收获猎物,已经快要生存不下去了。
这种时候,狼群长期没能获取猎物的责任,就应该有狼王来负责。
负责的方式,自然是换一个狼王,看能不能扭转颓势,率领狼群捕获猎物,维持生存。
草原游牧之民,也是一样的道理。
——哪怕你军臣单于,确确实实是草原最强大、最能打的那一个,但一场战争的失败,照样能从侧面证明:你还不够强大。
甚至有可能,你已经不再强大了!
于是,汉匈河套-马邑之战后,匈奴单于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始终处于‘政变高发期’。
最终,还是军臣不得已,与最大的野心家:右贤王伊稚斜达成默契,才总算是稳定了局面。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减小河套-马邑一站失利,对自己统治者地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得到草原各部的无条件支持,军臣做出西进的战略决策。
按军臣原本的计划,只要这两年,汉匈双方相安无事,军臣带着草原各部去西方捏捏软柿子,烧杀抢掠肆意快活一番,然后带着无尽的财富、物资回归,自己的统治就能继续延续下去。
河套地区的丢失,就算无法被草原游牧之民完全忘却,也能最大限度的‘淡忘’,或者说是没多少人在乎了。
等西征归来,一切都重回正轨,军臣再度成为草原一致拥护的最高统治者,再耐心等待时机——比如某个艰难冬天之后的开春,又或是某个灾年的秋天之类。
在草原各部,都有‘必须找汉人抢点东西’的客观需求的前提下,整合各部兵马,再去找汉人报仇、算账!
如果顺利,说不定能把河套,给重新夺回来!
再不济,也起码能把汉人打疼、打怕,重新回到过去,卑躬屈膝,和亲祈求和平的低姿态。
结果,又出问题了。
出问题的还不是其他地方,而恰恰是如今的匈奴帝国最不应该出问题、匈奴单于庭最无法承受出问题的代价的高阙,出了大问题。
但这一次,高阙丢失的第一责任人,却不再是草原最高统治者:军臣单于了。
——军臣西征,还没回来呢!
幕南,乃至草原上的一切事物,都被军臣临时委托给了右贤王:挛鞮伊稚斜!
道理很好理解:谁掌握权力,谁承担责任。
如今的草原,几乎是由伊稚斜总览大权,那就应该由伊稚斜,承担所有的过失责任。
尤其高阙,本身就是幕南的关键门户。
而右贤王伊稚斜,又本就是幕南地区的掌控者。
就算军臣没有西征、不曾将草原大权委托给伊稚斜,作为右贤王的伊稚斜,也同样要为自己所掌控的幕南地区,以及幕南门户:高阙负责。
现在,高阙丢了。
伊稚斜吃不消,也吃罪不起。
尤其是在军臣西征归来后,必定会撕毁先前,双方‘和谐共处’的默契,甚至对伊稚斜发起报复!
在这样的背景下,别说是宽恕伊稚斜了——军臣能不把自己领导无方、所托非人的次要责任,也甩给伊稚斜去承担,让伊稚斜的主责变成全责,就已经是草原上难得一见的仁慈。
所以,对于伊稚斜而言,高阙,是必须要夺回来的。
无论是为了在秋天,西征归来的军臣面前,更‘无懈可击’,不给军臣料理自己的把柄,还是为了伊稚斜本身,在幕南地区的统治;
高阙,都必须夺回来。
但过去这段时间的战况,又直白无误的告诉伊稚斜:高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夺得回来的了。
至少仅凭伊稚斜,以及幕南各部,夺回高阙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或许只有西征归来的单于军臣本人,整合整个草原所有的部族,不惜代价、不计伤亡的发起猛攻,才有可能夺回高阙。
但很显然:伊稚斜,大概率活不到军臣顷国之力,强取高阙的那一天。
在决心夺回高阙之前,军臣必定会先‘处理’掉丢失高阙,让匈奴帝国轮入尴尬境地的右贤王伊稚斜……
“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勇士们,在悍不畏死的冲锋,却也在无意义的死去。”
“继续攻打高阙,也只是让各部得勇士,多死一些而已。”
漫长的沉默之后,终还是由伊稚斜,打破了王帐之内的沉寂。
便见各部头人循声抬起头,很快,却又各自落寞低下头去。
——事实,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只是先前没人点破,最终由伊稚斜点破了而已。
而先前,之所以没人点破这个事实,就是因为事实被点破,就意味着幕南各部,要彻底放弃在今年夺回高阙。
这对幕南各部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能让人做噩梦的恐怖事件。
所以,大家都不点破,就像是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算事实就摆在那里,也只当没看见、不存在。
但伊稚斜很清楚:老虎,不会因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随之消失。
老虎就是老虎。
他就在那里。
无论鸵鸟是闭上眼,还是把头埋进沙子里,老虎,就是要吃鸵鸟的。
而此刻,作为鸵鸟,伊稚斜——或者说是匈奴帝国、草原游牧之民该做的,首先便是把头从沙子里抬起来。
接受现实先。
然后,再尝试着,解决眼前的生死危机。
“我的意见,是高阙既然无法夺回,就应该在其他地方,对汉人也造成同样程度的打击。”
“比如:攻破云中!”
如是一语说出口,伊稚斜脸上,已是看不出丝毫草原贵族、匈奴右贤王,所应有的懒散、肆意。
有的,只是与游牧之民严重不符的智慧之光,以及舍身往外的毅然决然。
“必须要换回点东西!”
“失去了高阙,就要从汉人手里,也夺回一点东西!”
“如若不然,就让汉人这么每年拿走一点、每年赢一场战争。”
“要不了多久,我大匈奴——乃至我游牧之民,便都要屈服在汉人的剑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