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后世的我们无法准确知道曹操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准确知道的是曹操这一下把权贵是得罪了,把宦官集团也得罪了。但是宦官集团拿他没有办法,因为第一,曹操是对的,执法如山嘛,你有什么话说。第二,曹操有后台。那么宦官集团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就跟皇帝说,皇上,曹操可是个人才,执法如山,让他当一个洛阳北部尉屈才了,应该升官,但是调到边远地区。于是曹操就担任了顿丘令,没过多久曹操又被朝廷调回来,担任议郎,议郎是什么官职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调研员,是个闲差。曹操想了,议郎就议郎吧,我就好好调研吧,做好调研员的本职工作,可是怎么样呢?曹操把他治国的方略,以及对当前政治的一些建议写成奏章交上去,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根本没人搭理。他在地方上打击豪强,整顿秩序,如以卵击石,蚍蜉撼树,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效果。当调研员,还是得不到重视。
曹操到地方上执政是很严厉的,据说曹操的调令一下,当地大大小小的权贵闻风遁逃,说曹操来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还能待啊?快跑啊,都窜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权贵的小报告一封一封地送达御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状。这个时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觉到大汉王朝已江河日下,这个政权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灾。之所以没有惹出杀身之祸来,是因为他有曹嵩这个大后台,他的父亲官居太尉,也就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权贵还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是长此以往,是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谢绝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这次是任命他做两千石,级别两千石的东郡太守,曹操辞掉了这个任务,借口自己有病,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闭门读书,闲暇的时候打猎来娱乐自己。但是曹操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他仍然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年轻的曹操的确是个“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拥有实权的洛阳北部尉,还是做虚职的议郎,曹操都尽职尽责。然而当时权贵当道,使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难以施展,最终曹操托病辞官。曹操难道不想做能臣了吗?做能臣究竟还需要什么条件?
也许年轻的曹操当时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做一个能臣是要有条件的,第一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恐怕就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乱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连孔子都说过,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什么叫愚呢,就是装傻,第三要看人主,就是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呢还是个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个好的政局,那你还要看皇帝的心情和兴趣。比如说汉文帝,那肯定不是昏君,汉文帝的时代也是西汉王朝最好的时代,号称文景之治,汉文帝也非常欣赏贾谊这个人,应该说是贾谊具备做能臣的条件了,但是最后,“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皇帝还是不用他,最后把他打发到长沙,害得贾谊终日以泪洗面哭死在那里。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条件的,而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具备这个条件。
曹操初入官场的时候,还不能算是乱世,但已经是乱世的前夜。曹操这个出仕是在汉灵帝时期,而灵帝和桓帝,这两朝是政治最黑暗的代名词,一提起最坏的时代:桓、灵两朝。所以诸葛亮最后的《出师表》也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灵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兴趣在哪里,他的兴趣不在国家大事,在文学艺术,据说灵帝辞赋是写得很好的,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当时在宫殿里研究什么呢,研究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非常之好。成功以后灵帝又下令说,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这个你是皇帝啊,你要管的是天下的兴亡,不是上下水,那么朝政交给谁呢?两拨人:外戚、宦官。而且这个灵帝他因为要做这么多事情,他要有钱,钱从哪里来,卖官。灵帝朝是卖官的,而且明码实价、公开招标。价钱大概是级别一石是一万,比方说你要买一个四百石的副县级的官做,四百万,你要买一个两千石的正部级的官做,两千万;如果你想位列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再加一千万,明码实价。这是公开买卖,如果朝廷的正式任命也要交钱,不过可以只交一半,还可以在讲价。
当时有一个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委任状一到,朝廷就伸手,拿钱来。司马直说,我哪儿有钱,我是个清官。朝廷说知道,你生活困难,减免三百万,你交不交。司马直说我实在交不起,这个官我不做了行不行?朝廷说那不行,你不能辞官啊!司马直没有办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临终前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实在是祸国殃民,是亡国的象征。
但是司马直是白死了,因为司马直死了以后朝廷卖官还在继续,甚至更加变本加厉。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都是花钱买的,太尉是三公啊,地位崇高啊,所以很多人都想去过一把三公的瘾,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崔烈的。崔烈也是个清官,家庭素有清名,靠着自己的工作努力当了郡守,当了九卿,但是他总觉得我们崔家该出个三公。正好这个时候皇帝的一个保姆姓程,程夫人跑来跟崔烈说,我可以搞到内部优惠价。崔烈说,优惠价是多少。五折。崔烈想这五折还是合算哪,就交了五折的钱。交了以后,果然皇帝就开会,正式宣布任命崔烈为司徒。你看当时皇帝昏到了什么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把当时的官场和朝廷都看透了,他不再提意见,也不再担任任何官职。他觉得在这段时间自己应该好好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将来能够为国家尽忠尽力的时候做一个准备。等到曹操再次出山的时候,政局已经混乱不堪了。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两个儿子,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刘协,再加上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孤儿寡母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宫廷政变,两败俱伤。最后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
董卓这一伙人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那简直就不是人。董卓是虎,吕布是狼,他们的手下是狼狗。董卓进京以后干了什么。废立皇帝。他首先把在任的皇帝,就是那个十四岁的刘辩把他废掉,立那个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是其一。第二,秽乱后宫,把先帝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编了。第三,就是屠杀百官。据说当时董卓最大的兴趣就是大宴宾客,把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请来喝酒,他自己公然地当着百官的面搂着先帝留下的女人寻欢作乐,然后随机地从赴宴的大臣当中挑一个出去打死,或者是把反对他的人,被他抓来的那些反对他的人,当场拖过来挖眼,砍手,削鼻,扔在这个汤锅里煮,听他们惨叫,这些人越是惨叫,他的食欲和那个欲望就越旺盛。他的手下则在洛阳城里烧杀掠抢,奸淫妇女,整个首都变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
董卓的这种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当然要引起公愤。当时的各州、郡的州牧、太守、刺史,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朝廷已经不大指挥得动他们了。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王朝的州、郡就宣布成立义军讨伐董卓。也就是说,在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以后,东汉王朝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虽然在名义上还没有灭亡。天下从此大乱。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这些拥有自己军队的州牧、刺史、太守们开始了地方割据、诸侯兼并。在这样的一个时局下,曹操肯定是做不成能臣了,因为他遇到的是乱世。实际上在乱世呢,也有三种选择,可以做乱世英雄,可以做乱世枭雄,可以做乱世奸雄。看曹操如何选择。
曹操到地方上执政是很严厉的,据说曹操的调令一下,当地大大小小的权贵闻风遁逃,说曹操来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还能待啊?快跑啊,都窜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权贵的小报告一封一封地送达御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状。这个时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觉到大汉王朝已江河日下,这个政权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灾。之所以没有惹出杀身之祸来,是因为他有曹嵩这个大后台,他的父亲官居太尉,也就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权贵还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是长此以往,是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谢绝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这次是任命他做两千石,级别两千石的东郡太守,曹操辞掉了这个任务,借口自己有病,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闭门读书,闲暇的时候打猎来娱乐自己。但是曹操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他仍然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年轻的曹操的确是个“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拥有实权的洛阳北部尉,还是做虚职的议郎,曹操都尽职尽责。然而当时权贵当道,使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难以施展,最终曹操托病辞官。曹操难道不想做能臣了吗?做能臣究竟还需要什么条件?
也许年轻的曹操当时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做一个能臣是要有条件的,第一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恐怕就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乱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连孔子都说过,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什么叫愚呢,就是装傻,第三要看人主,就是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呢还是个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个好的政局,那你还要看皇帝的心情和兴趣。比如说汉文帝,那肯定不是昏君,汉文帝的时代也是西汉王朝最好的时代,号称文景之治,汉文帝也非常欣赏贾谊这个人,应该说是贾谊具备做能臣的条件了,但是最后,“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皇帝还是不用他,最后把他打发到长沙,害得贾谊终日以泪洗面哭死在那里。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条件的,而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具备这个条件。
曹操初入官场的时候,还不能算是乱世,但已经是乱世的前夜。曹操这个出仕是在汉灵帝时期,而灵帝和桓帝,这两朝是政治最黑暗的代名词,一提起最坏的时代:桓、灵两朝。所以诸葛亮最后的《出师表》也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灵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兴趣在哪里,他的兴趣不在国家大事,在文学艺术,据说灵帝辞赋是写得很好的,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当时在宫殿里研究什么呢,研究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非常之好。成功以后灵帝又下令说,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这个你是皇帝啊,你要管的是天下的兴亡,不是上下水,那么朝政交给谁呢?两拨人:外戚、宦官。而且这个灵帝他因为要做这么多事情,他要有钱,钱从哪里来,卖官。灵帝朝是卖官的,而且明码实价、公开招标。价钱大概是级别一石是一万,比方说你要买一个四百石的副县级的官做,四百万,你要买一个两千石的正部级的官做,两千万;如果你想位列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再加一千万,明码实价。这是公开买卖,如果朝廷的正式任命也要交钱,不过可以只交一半,还可以在讲价。
当时有一个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委任状一到,朝廷就伸手,拿钱来。司马直说,我哪儿有钱,我是个清官。朝廷说知道,你生活困难,减免三百万,你交不交。司马直说我实在交不起,这个官我不做了行不行?朝廷说那不行,你不能辞官啊!司马直没有办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临终前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实在是祸国殃民,是亡国的象征。
但是司马直是白死了,因为司马直死了以后朝廷卖官还在继续,甚至更加变本加厉。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都是花钱买的,太尉是三公啊,地位崇高啊,所以很多人都想去过一把三公的瘾,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崔烈的。崔烈也是个清官,家庭素有清名,靠着自己的工作努力当了郡守,当了九卿,但是他总觉得我们崔家该出个三公。正好这个时候皇帝的一个保姆姓程,程夫人跑来跟崔烈说,我可以搞到内部优惠价。崔烈说,优惠价是多少。五折。崔烈想这五折还是合算哪,就交了五折的钱。交了以后,果然皇帝就开会,正式宣布任命崔烈为司徒。你看当时皇帝昏到了什么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把当时的官场和朝廷都看透了,他不再提意见,也不再担任任何官职。他觉得在这段时间自己应该好好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将来能够为国家尽忠尽力的时候做一个准备。等到曹操再次出山的时候,政局已经混乱不堪了。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两个儿子,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刘协,再加上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孤儿寡母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宫廷政变,两败俱伤。最后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
董卓这一伙人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那简直就不是人。董卓是虎,吕布是狼,他们的手下是狼狗。董卓进京以后干了什么。废立皇帝。他首先把在任的皇帝,就是那个十四岁的刘辩把他废掉,立那个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是其一。第二,秽乱后宫,把先帝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编了。第三,就是屠杀百官。据说当时董卓最大的兴趣就是大宴宾客,把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请来喝酒,他自己公然地当着百官的面搂着先帝留下的女人寻欢作乐,然后随机地从赴宴的大臣当中挑一个出去打死,或者是把反对他的人,被他抓来的那些反对他的人,当场拖过来挖眼,砍手,削鼻,扔在这个汤锅里煮,听他们惨叫,这些人越是惨叫,他的食欲和那个欲望就越旺盛。他的手下则在洛阳城里烧杀掠抢,奸淫妇女,整个首都变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
董卓的这种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当然要引起公愤。当时的各州、郡的州牧、太守、刺史,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朝廷已经不大指挥得动他们了。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王朝的州、郡就宣布成立义军讨伐董卓。也就是说,在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以后,东汉王朝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虽然在名义上还没有灭亡。天下从此大乱。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这些拥有自己军队的州牧、刺史、太守们开始了地方割据、诸侯兼并。在这样的一个时局下,曹操肯定是做不成能臣了,因为他遇到的是乱世。实际上在乱世呢,也有三种选择,可以做乱世英雄,可以做乱世枭雄,可以做乱世奸雄。看曹操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