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传之一:洛阳
题记:随着角入主洛阳,这座城市也将成为这部心,为了帮助读者对这一座城市作进一步的了解,也更是为了写写心中的感叹,我特意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会有人喜欢。其中的每一段史料都是我费心查找而来,但个人能力使然,难免会有错误遗漏,还希望大家海涵的同时也能多多提意见,我将乐于接受。同时,我还有个想法,那就是随着主角的足迹,写够中国五座古都的传记,甚至一些古城的传记。能写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实为平生乐事,若再有读者喜欢,那便是幸事了!闲话少说,请看开篇: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所写的这首《过洛阳故城》不禁生动的描写了北宋之时的洛阳风光,还抒发了一代史学大师对于一座城市的看法,那便是兴亡只看洛阳城。
的确,不单是司马光,便是今日,一打开电视,便能看到“一座洛阳城,半步中国史”的广告。诚然,洛阳作为中国古文明发展的中心,更是九朝古都,对于整个中国史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古都之名早已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历史选择了洛阳,绝非偶然。洛阳地处中国大地的正中,河洛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寒暖适中,极早便有古人类活动。另外从风水大势上看,洛阳雄踞国土之中,北依太行而枕黄河,南临伊阕而俯中原,西屏秦岭而望关中,东据虎牢而临汝南,故古人称之为河山拱戴,形势甲天下,实为帝王之都。
正是如此,夏太子太康便将国都定在了洛阳附近,今天的考古学发现,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殷商代夏之后,数次迁移其国都,其中便有一次迁到了西毫,还是洛阳偃师。
到了周朝,洛阳作为国都的地位才正式确定下来,传说周武王伐纣之后,路过洛阳,极为中意,认为天下正中,四方朝贡道里均等,故而定之为周朝的东都。可惜的是武王英年早逝,这一遗愿,只能由其弟弟周公旦来完成了。
周公旦是位有智慧的伟人,包括孔子曹操在内的许多后世名人,都对之极为推崇和尊敬,而实际上如周礼等许多影响中国至今的文化,都是始于这位周公。当然,对于洛阳,周公旦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武王死后,周公旦完成了在洛阳的选址和建城的工作,同时为了防备诸侯,还在洛阳四面八方设立了八大关。这时的洛阳城城方九里,城中有高大的宫殿和祖庙。而这时的洛阳城布局,则影响了后世每一个国都。
周公旦的洛阳城里,宫殿在其北,面南是层层高大的宫门,后世紫禁城和南京故宫遗址也是如此。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制度,也被其后的一代又一代的国都继承了下来。
其实这时的洛阳城有两个,一个是方才所说的有王宫的王城,遗址在今天的洛阳市内王城公园,另一个在今天洛阳城东十五里,被叫做成周。王城是天子东征的行宫,而成周只是为了安排殷商旧人的集中之地。
到了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西周被犬戎所灭,被灭的还有岐山下密密麻麻的宫殿。平王登基之后,苦于没有豪华的宫殿居住,又听说东都洛阳内宫殿保存完好,便不顾大臣反对,决然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若按正式来算,东周的洛阳才是洛阳第一次当国都。平王东迁之后,又向北扩涨了五里,使得东周时的洛阳成了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自此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王命不出洛阳,春秋战国来了,周王室靠边站了。
东周末年,秦朝的崛起势不可挡。公元前256年,末代周天子郝王献城于秦王,周灭亡了。而洛阳自平王东迁到秦王灭周,共经历了515年东周时期。
秦王嬴政取得洛阳后,改名为河南地封给了吕不韦。此时的洛阳工商业极为发达。
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刘邦,以汉代秦,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辉煌时代来临了。相传刘邦首先中意洛阳,口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想要立此为都,但被手下谋士娄敬劝住了,娄敬说的是陛下以武功取天下,而非以德取天下,不可与周天子相比,“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猝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于是刘邦选择了更为易守难攻的长安,而不是平原之地的洛阳,洛阳也第一次与历史的辉煌暂时说再见了。
幸运的是历史并没有遗忘这块风水帝都,西汉忘了,又来了刘秀,考虑到关中残破,于是一个不弱于西汉的东汉,在洛阳建立了。
洛阳,注定了要见识太多的兴亡之事。不到两百年,东汉便陷入了危难之中。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自己建了大魏朝,也建都于洛阳。
然而还不到五十年,不可一世的曹家,便匆匆然被司马家代替了。同样的,西晋还是建都于洛阳,同样的,西晋以洛阳为都的历史也只有52年。
时间又过去了一百八十年,锐意改革的少数民族天子——北魏孝文帝,顶住群臣压力,毅然迁都至洛阳。在他看来,洛阳不仅位居天下正中,本来就是帝王之居,更重要的是,中原之地才可以让鲜卑族更容易汉化,于是孝文帝再次大规模的修复了百年几毁于战乱的洛阳城,洛阳城也因之大放光彩。
这次又是不到五十年,孝文帝死后,臣子篡权,政权纷争,洛阳又一次被沦为了废墟,北魏不得不迁都出去。
洛阳的再一次辉煌,也是最后一次辉煌,则是隋唐时期了。
百年过去,战乱终于被一统天下的隋所平息了。相传隋炀帝杨广曾经在洛阳游猎,看到了洛阳山河大势,惊呼道,“得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一旁的臣子苏威忙答道,“以待陛下也!”于是,杨广说干就干,回到长安后便下令由杨素重建洛阳,九年方才建成。
这时的洛阳北拘岷山,南值伊阕,以洛水灌都,有天汉之象。远超前代城池,正是一个全新的中都大邑。
隋朝灭亡后,依靠关中贵族起家的李唐建都选择了关中的长安,洛阳又一次被忽视了。然而李世民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唐高宗却将洛阳升级成了东都,更没想的是一代女皇横空出世,更是将之称为神都。的确,不愿受李唐影响的武则天,必然会选择洛阳,全国的政治中心也随之转向了洛阳。
此时的洛阳,正是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洛水之上桥梁多达六座,城池南北均是十五里,城中人口最多达一百多万人。城中各种高大的宫殿建筑层出不穷,令人难以想象,似乎要将盛唐的繁华都刻画在洛阳城里了。这时的洛阳比之长安亦相当。
好景依旧不长,武则天死后,李唐为了去武则天化,只要是洛阳城中女皇所建的建筑便拆之,洛阳再也没有昔日的神都繁华。在后来安史之乱后,洛阳如同长安一样,也遭受了回子的洗劫,自此一蹶不振,直至唐朝灭亡。
再后来五国十代之乱,朝代的变更如同花开花落一样频繁,洛阳也迎来了他作为国都的最后两个朝代:后梁与后唐,可惜都没有什么气候,不值一提。
转眼间雄才大略的宋太祖登场了,黄袍披身之后,北宋同样也继承了北周的都城开封。然而建立了繁华的北宋王朝的这位君王,对于无险可守的开封并不是很满意,建国之后便一直在考察何处可以立都,洛阳首先便进入了他的眼中。相比于开封城黄河以北的一马平川,洛阳以北有太行山等诸多山脉,足可以设关建卡,虽然比据关中之险的长安要差一点,但比起开封还是强了许多。并且,虽然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洛阳城的宫殿却多还保存了基本布局,此时的洛阳比起开封来倒更像个国都。于是,宋太祖说,“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迁都洛阳正式提上了赵匡胤的议程表。
然而却有人坚决的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便是太祖的亲弟弟赵匡义。据传,赵匡义当时是开封市的市长,掌管南衙,可以说开封府就是赵匡义的政治基础,若你皇帝将首都搬到洛阳去了,开封便沦为了一地方城市,那他还有什么权力地位可言?于是在赵匡义的坚决反对下,直到太祖驾崩,迁都之事都未能实现。洛阳,又一次与国都,与繁华失之交臂。与同英年早逝的太祖一般,洛阳,也实在可叹。
洛阳的下一次痛失良机则是明朝洪武年间了。洪武爷朱元璋驱逐北元,定都南京,这位开国皇帝和宋太祖一样对于自己的国都并不是很满意,不过朱元璋不满意的地方在于一个流言,建都南京的朝代过不了百年。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也开始谋划起了迁都。
于是,洛阳又一次落入了开国皇帝的眼中,同样备选的还有长安和开封。然而北宋和金朝的教训令朱元璋难以忘怀,于是开封落选了。洪武二十三年,太子朱标受命考察西安,显然在太祖的心中,长安是要排在洛阳之前的。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朱标竟在回来的第二年便病逝了,备受打击的朱元璋不愿再操那份心,于是洛阳与长安一同陷入了普通城市。
自此,洛阳如同整个河南省一同陷入了穷困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明神宗将最疼爱的儿子朱常洛封到了洛阳,同时被封给福王朱常洛的还有半个河南省的土地。没想富得冒油的福王却加大了对本来就贫瘠的河南的搜刮,搜刮而来的财富偌大的洛阳城居然装不下,于是福王又在城外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群,甚至时人称洛阳富于京师。然而富得稀里哗啦的福王却不愿出一分钱用来守城,于是李自成一来没费什么劲就攻陷洛阳,福王和他的巨大宫殿群还有数不清的财富,一下子都成了起义军的发泄对象,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昙花一现的洛阳繁华,一夜之间又都成了灰烬。
最后,新中国成立了。据传,在年轻的共和国成立之前,党中央在考虑建都城市之时,名单上依旧还有洛阳,但此时河南地区薄弱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一个国都的存在,于是在名单上洛阳,甚至还排在武汉和哈尔滨之后。洛阳,也最后一次与国都告别了。
然而,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永远都不会变。
历史上的洛阳是举足轻重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在此建都,若算上夏、商、西周和后晋,则是十三朝古都,由此算来,洛阳作为首都的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在此指点江山的帝王多达一百零五位,真可谓是千年帝都。而据统计,中华正史二十五史中,洛阳共出现了3549次,平均不到8700字就出现一次,出现频率之高,直可以说,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洛阳城,是读史人一座绕不开的地方。
历史上的洛阳是辉煌灿烂的。周公旦建立的王宫奠定了后世所有皇宫的格局基础。孔子在此问礼于老子,留下千古佳言。东汉的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还是白马驮经自西而来的终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同时还是佛教入华的圣地。隋朝时的洛阳如同梦幻一般的发达,京杭大运河专门折至此地,洛阳堪称运河中枢。盛唐时期的洛阳如花似锦,就像他的市花牡丹一样艳丽,一样光彩夺人,甚至此时的洛阳城还影响了东海之外的日本京都,仿造洛阳城格局的京都曾一度被称为日本的洛阳。新中国成立之后,联合国将之列为世界文化名城,同时与耶路撒冷、麦加和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圣城。
历史上的洛阳是可悲可叹的。古人云,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诚然,位居天下正中,十省通衢的洛阳,由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常常受到兵家的特殊照顾。东周末年,秦韩在此拉锯,郝王据城抵抗秦兵。东汉末年,董卓一把火烧掉了百年宫殿。北魏时期,奸臣与皇室在此相争。隋朝末年,王世充大乱洛阳。盛唐末年,安禄山的铁骑踏破两京。晚唐时期,悲哀的末代皇帝在此度过一个王朝的暮年。各个朝代如同走马观花一般在洛阳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繁华似锦的同时,也让世人发出了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痛呼。洛阳,承载了历史太多的灾难,但洛阳,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了起来,雄踞天下正中,就好似中华名族一般,虽历经磨乱,但仍矗立世界之东方而不倒。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的确,洛阳,一座梦幻般的城市,给予每一个读史人极大的感叹空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若有闲暇,我愿远行洛阳,一览富丽花色。“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若有闲暇,我愿旅行洛阳,聆听白马钟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若有闲暇,我愿游览洛阳,瞻仰北魏遗风。“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若有闲暇,我愿漫步洛阳,寻觅王城遗迹。
说不完的洛阳城,道不尽的兴亡史。还是司马光说的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帝都,兴亡感叹,尽在此诗之中了。
题记:随着角入主洛阳,这座城市也将成为这部心,为了帮助读者对这一座城市作进一步的了解,也更是为了写写心中的感叹,我特意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会有人喜欢。其中的每一段史料都是我费心查找而来,但个人能力使然,难免会有错误遗漏,还希望大家海涵的同时也能多多提意见,我将乐于接受。同时,我还有个想法,那就是随着主角的足迹,写够中国五座古都的传记,甚至一些古城的传记。能写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实为平生乐事,若再有读者喜欢,那便是幸事了!闲话少说,请看开篇: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所写的这首《过洛阳故城》不禁生动的描写了北宋之时的洛阳风光,还抒发了一代史学大师对于一座城市的看法,那便是兴亡只看洛阳城。
的确,不单是司马光,便是今日,一打开电视,便能看到“一座洛阳城,半步中国史”的广告。诚然,洛阳作为中国古文明发展的中心,更是九朝古都,对于整个中国史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古都之名早已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历史选择了洛阳,绝非偶然。洛阳地处中国大地的正中,河洛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寒暖适中,极早便有古人类活动。另外从风水大势上看,洛阳雄踞国土之中,北依太行而枕黄河,南临伊阕而俯中原,西屏秦岭而望关中,东据虎牢而临汝南,故古人称之为河山拱戴,形势甲天下,实为帝王之都。
正是如此,夏太子太康便将国都定在了洛阳附近,今天的考古学发现,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殷商代夏之后,数次迁移其国都,其中便有一次迁到了西毫,还是洛阳偃师。
到了周朝,洛阳作为国都的地位才正式确定下来,传说周武王伐纣之后,路过洛阳,极为中意,认为天下正中,四方朝贡道里均等,故而定之为周朝的东都。可惜的是武王英年早逝,这一遗愿,只能由其弟弟周公旦来完成了。
周公旦是位有智慧的伟人,包括孔子曹操在内的许多后世名人,都对之极为推崇和尊敬,而实际上如周礼等许多影响中国至今的文化,都是始于这位周公。当然,对于洛阳,周公旦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武王死后,周公旦完成了在洛阳的选址和建城的工作,同时为了防备诸侯,还在洛阳四面八方设立了八大关。这时的洛阳城城方九里,城中有高大的宫殿和祖庙。而这时的洛阳城布局,则影响了后世每一个国都。
周公旦的洛阳城里,宫殿在其北,面南是层层高大的宫门,后世紫禁城和南京故宫遗址也是如此。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制度,也被其后的一代又一代的国都继承了下来。
其实这时的洛阳城有两个,一个是方才所说的有王宫的王城,遗址在今天的洛阳市内王城公园,另一个在今天洛阳城东十五里,被叫做成周。王城是天子东征的行宫,而成周只是为了安排殷商旧人的集中之地。
到了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西周被犬戎所灭,被灭的还有岐山下密密麻麻的宫殿。平王登基之后,苦于没有豪华的宫殿居住,又听说东都洛阳内宫殿保存完好,便不顾大臣反对,决然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若按正式来算,东周的洛阳才是洛阳第一次当国都。平王东迁之后,又向北扩涨了五里,使得东周时的洛阳成了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自此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王命不出洛阳,春秋战国来了,周王室靠边站了。
东周末年,秦朝的崛起势不可挡。公元前256年,末代周天子郝王献城于秦王,周灭亡了。而洛阳自平王东迁到秦王灭周,共经历了515年东周时期。
秦王嬴政取得洛阳后,改名为河南地封给了吕不韦。此时的洛阳工商业极为发达。
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刘邦,以汉代秦,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辉煌时代来临了。相传刘邦首先中意洛阳,口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想要立此为都,但被手下谋士娄敬劝住了,娄敬说的是陛下以武功取天下,而非以德取天下,不可与周天子相比,“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猝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于是刘邦选择了更为易守难攻的长安,而不是平原之地的洛阳,洛阳也第一次与历史的辉煌暂时说再见了。
幸运的是历史并没有遗忘这块风水帝都,西汉忘了,又来了刘秀,考虑到关中残破,于是一个不弱于西汉的东汉,在洛阳建立了。
洛阳,注定了要见识太多的兴亡之事。不到两百年,东汉便陷入了危难之中。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自己建了大魏朝,也建都于洛阳。
然而还不到五十年,不可一世的曹家,便匆匆然被司马家代替了。同样的,西晋还是建都于洛阳,同样的,西晋以洛阳为都的历史也只有52年。
时间又过去了一百八十年,锐意改革的少数民族天子——北魏孝文帝,顶住群臣压力,毅然迁都至洛阳。在他看来,洛阳不仅位居天下正中,本来就是帝王之居,更重要的是,中原之地才可以让鲜卑族更容易汉化,于是孝文帝再次大规模的修复了百年几毁于战乱的洛阳城,洛阳城也因之大放光彩。
这次又是不到五十年,孝文帝死后,臣子篡权,政权纷争,洛阳又一次被沦为了废墟,北魏不得不迁都出去。
洛阳的再一次辉煌,也是最后一次辉煌,则是隋唐时期了。
百年过去,战乱终于被一统天下的隋所平息了。相传隋炀帝杨广曾经在洛阳游猎,看到了洛阳山河大势,惊呼道,“得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一旁的臣子苏威忙答道,“以待陛下也!”于是,杨广说干就干,回到长安后便下令由杨素重建洛阳,九年方才建成。
这时的洛阳北拘岷山,南值伊阕,以洛水灌都,有天汉之象。远超前代城池,正是一个全新的中都大邑。
隋朝灭亡后,依靠关中贵族起家的李唐建都选择了关中的长安,洛阳又一次被忽视了。然而李世民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唐高宗却将洛阳升级成了东都,更没想的是一代女皇横空出世,更是将之称为神都。的确,不愿受李唐影响的武则天,必然会选择洛阳,全国的政治中心也随之转向了洛阳。
此时的洛阳,正是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洛水之上桥梁多达六座,城池南北均是十五里,城中人口最多达一百多万人。城中各种高大的宫殿建筑层出不穷,令人难以想象,似乎要将盛唐的繁华都刻画在洛阳城里了。这时的洛阳比之长安亦相当。
好景依旧不长,武则天死后,李唐为了去武则天化,只要是洛阳城中女皇所建的建筑便拆之,洛阳再也没有昔日的神都繁华。在后来安史之乱后,洛阳如同长安一样,也遭受了回子的洗劫,自此一蹶不振,直至唐朝灭亡。
再后来五国十代之乱,朝代的变更如同花开花落一样频繁,洛阳也迎来了他作为国都的最后两个朝代:后梁与后唐,可惜都没有什么气候,不值一提。
转眼间雄才大略的宋太祖登场了,黄袍披身之后,北宋同样也继承了北周的都城开封。然而建立了繁华的北宋王朝的这位君王,对于无险可守的开封并不是很满意,建国之后便一直在考察何处可以立都,洛阳首先便进入了他的眼中。相比于开封城黄河以北的一马平川,洛阳以北有太行山等诸多山脉,足可以设关建卡,虽然比据关中之险的长安要差一点,但比起开封还是强了许多。并且,虽然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洛阳城的宫殿却多还保存了基本布局,此时的洛阳比起开封来倒更像个国都。于是,宋太祖说,“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迁都洛阳正式提上了赵匡胤的议程表。
然而却有人坚决的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便是太祖的亲弟弟赵匡义。据传,赵匡义当时是开封市的市长,掌管南衙,可以说开封府就是赵匡义的政治基础,若你皇帝将首都搬到洛阳去了,开封便沦为了一地方城市,那他还有什么权力地位可言?于是在赵匡义的坚决反对下,直到太祖驾崩,迁都之事都未能实现。洛阳,又一次与国都,与繁华失之交臂。与同英年早逝的太祖一般,洛阳,也实在可叹。
洛阳的下一次痛失良机则是明朝洪武年间了。洪武爷朱元璋驱逐北元,定都南京,这位开国皇帝和宋太祖一样对于自己的国都并不是很满意,不过朱元璋不满意的地方在于一个流言,建都南京的朝代过不了百年。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也开始谋划起了迁都。
于是,洛阳又一次落入了开国皇帝的眼中,同样备选的还有长安和开封。然而北宋和金朝的教训令朱元璋难以忘怀,于是开封落选了。洪武二十三年,太子朱标受命考察西安,显然在太祖的心中,长安是要排在洛阳之前的。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朱标竟在回来的第二年便病逝了,备受打击的朱元璋不愿再操那份心,于是洛阳与长安一同陷入了普通城市。
自此,洛阳如同整个河南省一同陷入了穷困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明神宗将最疼爱的儿子朱常洛封到了洛阳,同时被封给福王朱常洛的还有半个河南省的土地。没想富得冒油的福王却加大了对本来就贫瘠的河南的搜刮,搜刮而来的财富偌大的洛阳城居然装不下,于是福王又在城外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群,甚至时人称洛阳富于京师。然而富得稀里哗啦的福王却不愿出一分钱用来守城,于是李自成一来没费什么劲就攻陷洛阳,福王和他的巨大宫殿群还有数不清的财富,一下子都成了起义军的发泄对象,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昙花一现的洛阳繁华,一夜之间又都成了灰烬。
最后,新中国成立了。据传,在年轻的共和国成立之前,党中央在考虑建都城市之时,名单上依旧还有洛阳,但此时河南地区薄弱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一个国都的存在,于是在名单上洛阳,甚至还排在武汉和哈尔滨之后。洛阳,也最后一次与国都告别了。
然而,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永远都不会变。
历史上的洛阳是举足轻重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在此建都,若算上夏、商、西周和后晋,则是十三朝古都,由此算来,洛阳作为首都的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在此指点江山的帝王多达一百零五位,真可谓是千年帝都。而据统计,中华正史二十五史中,洛阳共出现了3549次,平均不到8700字就出现一次,出现频率之高,直可以说,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洛阳城,是读史人一座绕不开的地方。
历史上的洛阳是辉煌灿烂的。周公旦建立的王宫奠定了后世所有皇宫的格局基础。孔子在此问礼于老子,留下千古佳言。东汉的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还是白马驮经自西而来的终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同时还是佛教入华的圣地。隋朝时的洛阳如同梦幻一般的发达,京杭大运河专门折至此地,洛阳堪称运河中枢。盛唐时期的洛阳如花似锦,就像他的市花牡丹一样艳丽,一样光彩夺人,甚至此时的洛阳城还影响了东海之外的日本京都,仿造洛阳城格局的京都曾一度被称为日本的洛阳。新中国成立之后,联合国将之列为世界文化名城,同时与耶路撒冷、麦加和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圣城。
历史上的洛阳是可悲可叹的。古人云,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诚然,位居天下正中,十省通衢的洛阳,由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常常受到兵家的特殊照顾。东周末年,秦韩在此拉锯,郝王据城抵抗秦兵。东汉末年,董卓一把火烧掉了百年宫殿。北魏时期,奸臣与皇室在此相争。隋朝末年,王世充大乱洛阳。盛唐末年,安禄山的铁骑踏破两京。晚唐时期,悲哀的末代皇帝在此度过一个王朝的暮年。各个朝代如同走马观花一般在洛阳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繁华似锦的同时,也让世人发出了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痛呼。洛阳,承载了历史太多的灾难,但洛阳,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了起来,雄踞天下正中,就好似中华名族一般,虽历经磨乱,但仍矗立世界之东方而不倒。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的确,洛阳,一座梦幻般的城市,给予每一个读史人极大的感叹空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若有闲暇,我愿远行洛阳,一览富丽花色。“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若有闲暇,我愿旅行洛阳,聆听白马钟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若有闲暇,我愿游览洛阳,瞻仰北魏遗风。“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若有闲暇,我愿漫步洛阳,寻觅王城遗迹。
说不完的洛阳城,道不尽的兴亡史。还是司马光说的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帝都,兴亡感叹,尽在此诗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