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首五言绝句,是谁留下来的?”
“萧二郎没说,只提到了这个人教会了他剑术,以及这首诗留下了差不多六年。”魏凛大口喝了一碗凉茶:“刚刚在萧府喝的那茶确实没什么滋味,那么小一杯还那么烫,怎么下得去嘴?”
“喝茶是一种文化,又不是为了解渴。”徐潇潇也端起面前的茶也微微地喝一口:“如果说这首诗很重要,里面蕴藏了很有价值的信息,那说不定早就被人破译出来了呢?”
“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说这首诗已经被作者想要他看到的人看到并破解了的话,那作者必然会通知萧二郎停止约定好的行为。如今我们仍然看到了这首诗,那说明还没有被破解。可这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该是作者住在山林中,欣赏四季的变换,与他们交往的都是一些顺从他们意思的人,而那些重要的客人都已经去世了。这个槁客,应该就是指去世的人才是真正的客人。如果这么理解的话,整首诗好像只是描述了一种山居孤独的意境。”
“潇潇姑娘,你看这个题目,木余,是什么意思?”
“木余,如果硬要说有什么联系的话,曾经有过一首诗,叫《友人若木余兄告归诗以送之》,可这真的只有两个字相关而已,更何况是人名?”
“你会背这首诗吗?”
“并不会,只是在一本典籍中看到过。”徐潇潇无奈地回答道:“不过,这个木余,说不定就是个人名。”
“茫茫人海,寻得一个人名也过于困难了些。潇潇姑娘,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直接去推测那个留下这首诗的人,会不会更容易一些,毕竟舞文弄墨不是我们的强项。”
“你有什么思路吗?”
“我在想,抛开诗本身,这个人应该是个剑术大师,他传授给萧二郎那套剑法,确实是厉害,能够在不使用真气与内力的情况下将我逼到如此的地步。既然这首诗是写给四大门派的,那应该不会是四大门派中的高手写下的。”
“那可不一定。”徐潇潇放下茶碗,看着街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如果是门派之间留下的线索呢?”
“如今的四大门派中,有哪些门派是用剑的吗?”
徐潇潇没好气地瞪了魏凛一眼:“魏公子,你看看你背上的是什么?”
“这不可能,紫竹派虽然用剑,但主要修炼的还是真气与内力的结合变换,剑只是载体。你看我的这把,也只是用竹林里的竹子做的。对于紫竹派而言,剑不是关键。”
“慧眼派用掌,盈尺派用布条与暗器,恩崇派用拳,如果按你所说紫竹派也可以排除,那就正好证明了你说的,并非四大门派所为。”徐潇潇蹙眉思索了一会:“那么剑术高手,应该分布在三股势力里面,一是皇家禁军,二是太极眼教,三是……”
“是什么?”
“紫微阁。”
“所有问题又都回到了原点,这三股势力那么大,也没法排除,看来还是得从诗本身寻找线索……”
突然,魏凛背街角的一幕闹剧吸引。一个拾荒的老人抱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在扯着一个穿着官兵样式的人讨要着什么,那个官兵在不停地推搡那个老人,引来了一堆群众的围观。
“潇潇姑娘,这官兵和这老人,是怎么回事?”
徐潇潇瞥了一眼,答道:“这官兵穿的是西商特有的义仓守卫的制服,他身后就是锦城的义仓。那老人应该是在向官兵讨要粮食。”
“义仓是什么?”
“西商特有的制度,就以这锦城来说,每个农民或是商人,除了交十分之一的税之外,还要把剩余粮食的二十分之一放到这义仓之中,作为饥荒的保障。等到哪里闹饥荒了,就把里面的粮食拿出来,再救济给饥荒之地的百姓。西商人虽然爱看热闹爱起哄,但这一点上做的很好,都愿意帮助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徐潇潇果然是才女,各地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居然都有所了解。
“可那个老人为什么……看上去快要饿死了,那个官兵还不肯给粮呢?我们去看看吧。”魏凛也不等徐潇潇答话,径自拉上她走出茶室,向那个街角走去。
此时街角已经围满了一堆人,都在数落那个官兵的不是,那官兵也不分辨,只在那里诉苦,诉说着义仓已经全力赈灾之类的话。魏徐二人听那围观人的窃窃私语,大概已经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这锦城以北二十里地的陈家村闹了旱灾,农作物都枯死,家家揭不开锅,都=开始有人饿死了。义仓确实有拨粮给过陈家村,可那只够三天的量。陈家村为了自救,发动了卢家村、孙家村等十几个村庄捐粮救助,这些村庄也确实凑齐了几百石的粮食。为了运输的方便,这几百石粮食都交给了义仓帮忙运输,可这义仓却一直以手续为由拖着粮食的发放,陈家村人无奈,只得偷偷从别的村要粮食。这老头便是陈家村的村长,是来求义仓发粮的。
魏凛与徐潇潇在进锦州城之前,曾因为路途阻断绕道经过一个村子。村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魏凛和徐潇潇还给几户人家留了点银子买粮,接待他们的那户人家的男主人叫陈大超,想必就是这陈家村的人。
……
“潇潇,这是我们之前绕道路过的那个村子吗?”
“应该是的。”
“有粮不发,饿死百姓,是何道理?”魏凛听了非常气愤,大声地质问那个官兵。
“义仓有义仓的规矩,有义仓办事的程序,我们按照程序办事,何错之有?敢问阁下是?”那官兵见魏凛质问他,便开口反问魏凛。
“我是谁并不重要,你大可把我当成是个过路之人。我问你,义仓之命,是谁题的?”
“自是先高宗皇帝御笔亲题。”
“既是先商帝御笔亲题,那我问你,这义仓之义,体现在何处?”
“自是危难时刻,救助百姓,可这次义仓已经派人送去过粮食,已不愧义仓之名。”
“你在这里言之凿凿说着已经送去过粮食,可这粮食只够吃三天,你知道吗?若是义仓无粮也就罢了,几个村联合捐献的几百石救灾粮,义仓何故扣押?”
“义仓自有行事的制度与规矩。”
“制度明文现在何处?粮仓账目现在何处?收条证据现在何处?”魏凛没有管一直在拉着他胳膊让他冷静的徐潇潇,自顾自地大声质问。
“义仓内部事物自当内部处理,与你何干?”
“几个村的百姓是信任义仓,才让义仓转运他们捐赠的粮食赠给陈家村,你们倒好,私自扣押不发放不说,还想着中饱私囊,难道连陈家村人活活饿死都不管不顾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连西商皇帝老儿都是轻的,你们几个小小官吏,还敢拿几个制度来压这些快要饿死的百姓!难道真的要陈家村人易子而食,民怨沸腾之时,才能知道何为爱民之道吗?百姓如水,国体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义仓制度原先是被四国竞相称赞的,如今看来,不配这个义字,倒不如说是某些西商蛀虫的私藏!杀鸡取卵,中饱私囊,弃西商百姓于不顾,弃江山社稷于不顾,弃国家民心于不顾!你们这些无君无父,欺上瞒下,草菅人命的官吏,我真是恨不得生啖尔肉,真是人人得而诛之!”
魏凛说完这些,那个官兵一言不发,汗如雨下,正想召集义仓府兵抓了魏凛,突然人群中有个人喊了一句。
“说得好!”
那官兵正想看是谁敢附和,看到那个人后,瞬间不敢再动手。
喊这一句的人正是镇岳侯萧泽。
“萧二郎没说,只提到了这个人教会了他剑术,以及这首诗留下了差不多六年。”魏凛大口喝了一碗凉茶:“刚刚在萧府喝的那茶确实没什么滋味,那么小一杯还那么烫,怎么下得去嘴?”
“喝茶是一种文化,又不是为了解渴。”徐潇潇也端起面前的茶也微微地喝一口:“如果说这首诗很重要,里面蕴藏了很有价值的信息,那说不定早就被人破译出来了呢?”
“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说这首诗已经被作者想要他看到的人看到并破解了的话,那作者必然会通知萧二郎停止约定好的行为。如今我们仍然看到了这首诗,那说明还没有被破解。可这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该是作者住在山林中,欣赏四季的变换,与他们交往的都是一些顺从他们意思的人,而那些重要的客人都已经去世了。这个槁客,应该就是指去世的人才是真正的客人。如果这么理解的话,整首诗好像只是描述了一种山居孤独的意境。”
“潇潇姑娘,你看这个题目,木余,是什么意思?”
“木余,如果硬要说有什么联系的话,曾经有过一首诗,叫《友人若木余兄告归诗以送之》,可这真的只有两个字相关而已,更何况是人名?”
“你会背这首诗吗?”
“并不会,只是在一本典籍中看到过。”徐潇潇无奈地回答道:“不过,这个木余,说不定就是个人名。”
“茫茫人海,寻得一个人名也过于困难了些。潇潇姑娘,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直接去推测那个留下这首诗的人,会不会更容易一些,毕竟舞文弄墨不是我们的强项。”
“你有什么思路吗?”
“我在想,抛开诗本身,这个人应该是个剑术大师,他传授给萧二郎那套剑法,确实是厉害,能够在不使用真气与内力的情况下将我逼到如此的地步。既然这首诗是写给四大门派的,那应该不会是四大门派中的高手写下的。”
“那可不一定。”徐潇潇放下茶碗,看着街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如果是门派之间留下的线索呢?”
“如今的四大门派中,有哪些门派是用剑的吗?”
徐潇潇没好气地瞪了魏凛一眼:“魏公子,你看看你背上的是什么?”
“这不可能,紫竹派虽然用剑,但主要修炼的还是真气与内力的结合变换,剑只是载体。你看我的这把,也只是用竹林里的竹子做的。对于紫竹派而言,剑不是关键。”
“慧眼派用掌,盈尺派用布条与暗器,恩崇派用拳,如果按你所说紫竹派也可以排除,那就正好证明了你说的,并非四大门派所为。”徐潇潇蹙眉思索了一会:“那么剑术高手,应该分布在三股势力里面,一是皇家禁军,二是太极眼教,三是……”
“是什么?”
“紫微阁。”
“所有问题又都回到了原点,这三股势力那么大,也没法排除,看来还是得从诗本身寻找线索……”
突然,魏凛背街角的一幕闹剧吸引。一个拾荒的老人抱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在扯着一个穿着官兵样式的人讨要着什么,那个官兵在不停地推搡那个老人,引来了一堆群众的围观。
“潇潇姑娘,这官兵和这老人,是怎么回事?”
徐潇潇瞥了一眼,答道:“这官兵穿的是西商特有的义仓守卫的制服,他身后就是锦城的义仓。那老人应该是在向官兵讨要粮食。”
“义仓是什么?”
“西商特有的制度,就以这锦城来说,每个农民或是商人,除了交十分之一的税之外,还要把剩余粮食的二十分之一放到这义仓之中,作为饥荒的保障。等到哪里闹饥荒了,就把里面的粮食拿出来,再救济给饥荒之地的百姓。西商人虽然爱看热闹爱起哄,但这一点上做的很好,都愿意帮助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徐潇潇果然是才女,各地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居然都有所了解。
“可那个老人为什么……看上去快要饿死了,那个官兵还不肯给粮呢?我们去看看吧。”魏凛也不等徐潇潇答话,径自拉上她走出茶室,向那个街角走去。
此时街角已经围满了一堆人,都在数落那个官兵的不是,那官兵也不分辨,只在那里诉苦,诉说着义仓已经全力赈灾之类的话。魏徐二人听那围观人的窃窃私语,大概已经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这锦城以北二十里地的陈家村闹了旱灾,农作物都枯死,家家揭不开锅,都=开始有人饿死了。义仓确实有拨粮给过陈家村,可那只够三天的量。陈家村为了自救,发动了卢家村、孙家村等十几个村庄捐粮救助,这些村庄也确实凑齐了几百石的粮食。为了运输的方便,这几百石粮食都交给了义仓帮忙运输,可这义仓却一直以手续为由拖着粮食的发放,陈家村人无奈,只得偷偷从别的村要粮食。这老头便是陈家村的村长,是来求义仓发粮的。
魏凛与徐潇潇在进锦州城之前,曾因为路途阻断绕道经过一个村子。村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魏凛和徐潇潇还给几户人家留了点银子买粮,接待他们的那户人家的男主人叫陈大超,想必就是这陈家村的人。
……
“潇潇,这是我们之前绕道路过的那个村子吗?”
“应该是的。”
“有粮不发,饿死百姓,是何道理?”魏凛听了非常气愤,大声地质问那个官兵。
“义仓有义仓的规矩,有义仓办事的程序,我们按照程序办事,何错之有?敢问阁下是?”那官兵见魏凛质问他,便开口反问魏凛。
“我是谁并不重要,你大可把我当成是个过路之人。我问你,义仓之命,是谁题的?”
“自是先高宗皇帝御笔亲题。”
“既是先商帝御笔亲题,那我问你,这义仓之义,体现在何处?”
“自是危难时刻,救助百姓,可这次义仓已经派人送去过粮食,已不愧义仓之名。”
“你在这里言之凿凿说着已经送去过粮食,可这粮食只够吃三天,你知道吗?若是义仓无粮也就罢了,几个村联合捐献的几百石救灾粮,义仓何故扣押?”
“义仓自有行事的制度与规矩。”
“制度明文现在何处?粮仓账目现在何处?收条证据现在何处?”魏凛没有管一直在拉着他胳膊让他冷静的徐潇潇,自顾自地大声质问。
“义仓内部事物自当内部处理,与你何干?”
“几个村的百姓是信任义仓,才让义仓转运他们捐赠的粮食赠给陈家村,你们倒好,私自扣押不发放不说,还想着中饱私囊,难道连陈家村人活活饿死都不管不顾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连西商皇帝老儿都是轻的,你们几个小小官吏,还敢拿几个制度来压这些快要饿死的百姓!难道真的要陈家村人易子而食,民怨沸腾之时,才能知道何为爱民之道吗?百姓如水,国体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义仓制度原先是被四国竞相称赞的,如今看来,不配这个义字,倒不如说是某些西商蛀虫的私藏!杀鸡取卵,中饱私囊,弃西商百姓于不顾,弃江山社稷于不顾,弃国家民心于不顾!你们这些无君无父,欺上瞒下,草菅人命的官吏,我真是恨不得生啖尔肉,真是人人得而诛之!”
魏凛说完这些,那个官兵一言不发,汗如雨下,正想召集义仓府兵抓了魏凛,突然人群中有个人喊了一句。
“说得好!”
那官兵正想看是谁敢附和,看到那个人后,瞬间不敢再动手。
喊这一句的人正是镇岳侯萧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紫微纪之开辟鸿蒙,紫微纪之开辟鸿蒙最新章节,紫微纪之开辟鸿蒙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紫微纪之开辟鸿蒙,紫微纪之开辟鸿蒙最新章节,紫微纪之开辟鸿蒙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