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市场(2 / 2)

旧里不归 常见欢 1725 字 2022-01-15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柯桥市场在绍兴市绍兴县,从上海过去坐火车花费几个小时的功夫。王仁贵告诉他,柯桥这个市场是亚洲第一大的,市面上需要的什么材料都有,从纺纱到胚布生产染色定型一直到成衣再售卖,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

衣食住行,自古以来就是民众不可或缺的。衣摆在第一位,永远不可能过时。茹毛饮血时代的野人都要用虎皮遮丑,何况现在不用继续忍饥挨饿,对于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常国和的固有认识里,衣服嘛,随便穿穿,破了就打补丁。小时候穿的一直都是哥哥们淘汰的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王仁贵告诉他,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现在对衣服有质量要求,还要有款式的要求。面料一定得牢牢把关,绝对不能用那些含有毒素的赚黑钱害人。

这些都有讲究,做了这个行业,就得细细探究下去。

这些话常国和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经过一天的奔波,到了柯桥转乘专门到市场去的公交车,下了站台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常国和大吃一惊。

“绍兴也有这么多人了,这只是一个镇而已!”

“这个镇跟我几老家的不一样,每天到这里来找样的人多了去了。早几年还是一个小村子,听说过几年又要升级为区了。”王仁贵一边走在前面,一边解释道。

常国和感慨不已,老家的乡被镇子吞了,可是加起来一块都远远不如这个镇热闹。往来之人众多,甚至还能看到别的肤色,有黑如巧克力样的,也有白的跟墙皮一样的。有的好看,有的丑。反正跟自己一向熟悉的那些容貌不一样。

这里的人穿着的都是花花绿绿的,款式新颖,那叫一个好看。亲眼目睹感触更深,现在人对衣服比以前讲究多了。

进入到市场里面,里面一家家的店连在一起,大多开店的都是本地人,还有些是广东口音。有些年轻,有些年纪大一点,都有。

王仁贵带着他首先来到一家店里,别看店铺很小,只有几平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色卡样卡整齐的排列。

店主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穿着时髦大胆,略微紧身的牛仔裤和谨慎的花上衣紧贴身躯露出身材的曲线,常国和略显羞涩都有点不敢看。在上海的地铁上他就看到很多这样穿衣服的女人,那时离得比较远还没什么,但在同一间店里难免有眼神接触,这让他不禁心跳加速。

店主倒是没看出来,热情地迎接着客人。

“两位随便看看,需要什么知会一声。”店主用稍微夹杂绍兴方言的标准南方普通话说道。

王仁贵点点头,道:“我先看看。”

店主示意可以,王仁贵便领着常国和一件件的看,一边看一边给他详细解释。

店主开店许久,对此见怪不怪,并笑问道:“带徒弟啊。”

王仁贵回答说:“这是我弟弟,刚接触这一行,我就领他看看。”

“恩看看,这一行要学的不少呢,得多上上心。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店主热情地说道,或许看着常国和那羞涩的样子,比较有兴趣。当然也是因为这几年新加入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利用找样一个教一个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店短暂的待了一圈,没有想找的那一款牛仔布,两人就去了前面的店。一家一家的转下来,常国和感触颇深,更加觉得这一行需要学的新知识有很多,根本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到的。

最让他心生神往的是偶尔遇到外国人时王仁贵可以用那满满咖喱味的英语跟人家交谈,这让他羡慕不已,虽然一句都听不懂,但感觉好厉害的样子。

一圈下来不算完,王仁贵又领着他去了前面的一块。之前的市场是以店面的形式,而外面的一座桥上搭起了棚,棚里摆摊的人更是不少。也都是售卖样品,并且还有厂家直连的那种,找到了心仪的布料,对方也能提供制作的厂商。

最终比了比价格,同样的牛仔布,最低价与最高价能相差一块钱,这还不是最多的,常国和才明白需要比价的意义。量越大,这一块钱最终中间的差价就越多。

在柯桥住了一晚,第二天两人又去了钱清的原料市场,再找了几个针织厂观摩,一台台圆机有条不紊的工作。一个工人可以看几台,机器需要不断地运转,一停一开耗电量巨大。

类似的机器老家也有,用的是那种老款的用木头做的纺车,许连芝的老母亲朱老太太就会做。但现代化的圆机织布明显效率高得多。

几天下来,在各处市场转悠了一番,常国和方才逐渐明白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兴趣渐渐浓厚,又随着王仁贵回到上海。而暂时离开的绍兴,在不久的将来,便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