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秘案 第十九章 大禹九鼎

小说:749局秘案 作者:赵小7 更新时间:2024-08-07 09:39:14 源网站:顶点小说
  纳拉姆辛(唐尧)之后,即公元前2194年,位于今伊朗的沙尔沙利乘厘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舜,也就是印度教的帝释天。乘厘、舜帝、帝释,也是同音互译的结果。帝舜在位50年,统一了亚洲,至公元前2144年驾崩。

  帝舜之后混乱了17年,至公元前2127年,夏后氏的彝人大禹取得帝位,并光复亚洲和北非。大禹于公元前2082年逝世,在位45年。大禹之后传位伯益(白彝),贵州的伯益在位13年。

  公元前2072年,伯益取得大禹帝位,夏后启逃亡到川西,成为巴人,并开始积蓄力量,结盟西亚其它国家,公元前2070年,夏后启逃亡13年后,发动了征伐伯益的俱卢之野大战,主战场在贵州、湖南一带。当时伯益也有盟国,双方大战,战争席卷亚洲,最后夏后启取得胜利。这场战争《山海经》中称之为“巴蛇食象”。象,就是伯益的都城,也就是湖南“湘”的音译词。公元前2069年夏后启光复夏朝称帝,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夏朝。

  俱卢之野大战后,世界元气大伤。文明大步倒退。

  此后夏后启出兵西亚,光复了亚洲。但帝国不久分崩离析。此后夜郎王朝闭关锁国,封闭了471年,直到公元前1598年殷人入侵时为止,夜郎建立的夏后氏王朝正式终结。此夜郎族一直绵延了二千多年,到西汉时消失。

  夏后帝国从阿哈王朝算起,历时1400多年,甚至更久;从帝喾(萨尔贡)阿卡德帝国中兴算起历时773年;从公元前2069年的夏后启(夏后照)建立夏后氏的夜郎王朝算起就是471年。所以乾隆版《史记》说夏代共传773年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古史中的夏朝,实际上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历史时期。广义的夏朝指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阿哈王朝,那时的阿哈王朝实际已统治到埃及一带。而阿卡德帝国也统一了亚洲和埃及。狭义的夏朝则是发源于贵州的公元前2069年的夜郎王朝。夜郎王朝绝对不是后人想像中的“夜郎自大”,公元前2069年夏后启建立的夜郎王朝势力曾经达到西亚!

  这就是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1598年的主要历史脉络。中国古籍中的中国上古史,特别是秦火以后历史记载大多源于民间传说,错误非常之多。《大戴礼记》和《史记》记录的夏代历史实际上是从炎帝以来的历史!

  非但如此,商代九鼎和周代的九鼎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大禹九鼎!它们是假冒仿造的。

  瞠目结舌?不屑一顾?

  一切在意料之中。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密《山海经》。

  谈到《山海经》就不能不谈到大禹九鼎。据《左传.宣公三年》说,从前夏氏称帝,远处方国图画万物,九州之牧贡金无数,夏禹铸鼎,铭刻万物,物物皆备,使人民识别神、奸。

  《左传》这段话实际点明了大禹是如何绘成《山海图》,如何著成《山海经》的。《山海图》并非如人们所说的是大禹派出调查队,调查全国山川物产,据以编成《山海图》和《山海经》。《左传》说《山海图》实际上是大禹根据九州之牧进献的图书(图画书)加工整理出来的。九鼎之金,是九州之牧交纳的贡奉。为什么是九牧?九牧就是大禹分封九州的九个统治者,如东汉末年的刘备就曾作过豫州牧。九牧就是九巫。巫,本读粤语的mou,后来音译为“牧”。后人理解为牧猪、牧羊、牧牛意义上的牧,那是后人的误解!对“牧”字的二种不同理解,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释为“巫”,体现的是宗教立国,释为“放牧”之“牧”,体现的是奴隶立国。

  “九牧贡金”说的就是大禹分封的九个诸侯进献贡奉,其中就有图、书。

  在古时,一个方国如果向另一个国家进献本国地图,那就意味着绝对的臣服!秦末刘邦入三秦时,其他大臣忙于争金夺银,而谋臣萧何独独只对图籍感兴趣。三国时的张松投降刘备时,见面礼就是巴蜀地图。地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大禹之时,九巫即九州之牧贡献地图,可见大禹实际上是九州的统治者。而大禹的《山海图》是覆盖了整个亚洲、北非东部和美洲阿拉斯加。由此可见,大禹当时是威震世界的。

  回忆一下我们熟悉的历史。周代直到现在,有谁能做到这一点?成吉思汗在他面前也要甘拜下风。而这一切,竟然发生在4100多年前!而且是我们所谓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对上古历史的误解要多深就有多深!

  大禹九鼎铸成后,敬于宗庙,外人莫能一睹真容。九鼎从此成为政权的象征,也成为天下争夺的对象。为什么要争夺九鼎,九鼎无非是九尊青铜,即使是九尊黄金,其价值也是有限的,天下英雄为什么要争夺它?其实他们争夺的并不是那作为青铜的九鼎,而是九鼎上面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物产。它们的价值比青铜价值更大。九鼎上面的亚洲地形图、交通线、矿产指南、和沙漠水资源图、动植物分布图是当时弥足珍贵的百科全书,有了它,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基础。

  然而,九鼎却莫名其妙地失传了。

  据中国史册记载,大禹九鼎先后传夏、商、周三代,至秦末失传。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单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意思是说周赧王驾崩后,周朝百姓就向东逃亡。秦国获取了周朝九鼎重宝,将西周公赶到单狐。七年后,秦庄襄王灭了东周。东周和西周就都被秦国兼并,周社祭祀无人,就此灭亡。(题外话:此处之单狐就是《山海经.东次四经》之单狐之山,也就是现在韩国首府釜山----韩国人是西周君的后人!)“秦取九鼎宝器”,这句话点明了西周灭亡后,九鼎到了秦国。

  又据《史记.秦本纪第五》载:“五十一年,……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记》这段话记载的是东周灭亡后九鼎到了秦国。

  《史记.周本纪》与《秦本纪》是相呼应的。都说周朝灭亡后,周鼎到了秦国。

  然而,这里有二个疑问,一是周朝的九鼎是安放在洛邑的,而洛邑当时是东周公所在地,秦国灭掉的是西周公,怎么就获得了东周公的九鼎。二是秦与洛邑相隔350公里左右,中间又有秦岭余脉阻挡,周初灭商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秦国又怎么能将庞大而笨重的九鼎越过秦岭余脉运到秦国?

  关于周鼎在洛邑,事见《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又见《史记.周本纪第四》:“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另外周灭商迁九鼎时,九鼎曾经公开展出过。事见《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记载得很详细:“(武王)到纣死之处,亲自射击他的尸体,连发三箭然后下车,以轻剑刺其尸体,用黄钺砍下纣王之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到纣王宠爱的二妃之宫,二女已经自缢。武王又连射三箭,用剑刺,用黑钺砍下二妃之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作罢回到军营。次日,清理路面、社坛及纣王宫殿。又封纣王之子禄父于商之旧地。武王认为商朝初定,就让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帮助’禄父治理商代遗民。此后又命召公从囚犯中释放箕子,命毕公释放关押的老百姓,表彰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把鹿台之财和钜桥之栗分给百姓,赈济贫民。命南宫括、史佚公开展出九鼎宝玉!”(原文: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纣宫。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这三则史料,明确指出了周灭商后,迁商九鼎于洛邑。

  可见周鼎确是商纣九鼎,并且就存放在东周的洛邑。既然秦国灭掉的是西周,那就不可能得到当时得到远在350公里的东周的九鼎。(顺便说一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镐京时,更不可能掠走了九鼎。因为九鼎本来就和犬戎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就是犬戎族的。关于这一点后文解读。)

  或许有人会说,有无可能周代营建洛邑后,周鼎后来又被迁到了丰镐呢?

  其实这同样不可能。要知道,周鼎存放洛邑是由于九鼎太过庞大笨重,不能运到丰镐才营造新都放置九鼎的。洛邑与丰镐之间远隔350多公里,中间是山脉阻挡,周人以前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去,以后一样不能!所以西周君逃亡前,真正的周鼎应该一直在洛邑。

  况且,九鼎不是小家伙,想拿就拿,想走就走的。九鼎每一鼎至少在10万斤左右,九鼎就是九十万斤!虽然史册没有明确记载九鼎之重,但后来秦始皇时有十二铜人可资参考。《正义汉书五行志》说:“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这是秦始皇时,甘肃临洮发掘出十二尊巨像的历史记载!巨像长五丈,足履六尺是什么概念!可惜这则信息一直不为后人重视。秦始皇集全国之铜铸造金人十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三辅旧事》一书也载“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此金人之重量可作九鼎之参考,禹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每尊鼎的重量绝不比金人轻!为什么?因为据《山海经》,大禹统一了亚州和北非!其疆域比秦朝不知大多少,九牧之金绝对比秦始皇的多得多。另据史料记载,当初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相当兵力,事见《战国策.卷一》: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挚以齐至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可至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这段史料记载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秦国出兵西周,索要九鼎,西周公慌了手足,大臣颜率就出了个主意,请齐国出兵相救,许以九鼎酬谢。齐王就出兵解了西周的围。事后齐王索要九鼎。西周公又慌了,这时颜率又出了个主意,他亲自出使齐国,说九鼎太重太大,不好搬运,请你老人家指示一条捷径,以便于搬运九鼎。齐王实在是找不到搬运的路,只好作罢。

  在这里,颜率说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八十一万人马,虽然是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九鼎是个大家伙!搬运非常不容易!周灭商纣时,动用相当人力物力,才将九鼎从奄(现在的河南偃师)迁到洛邑(今洛阳),那可都是平原地带,不需要翻山越岭的,可搬运了不到35公里就再也搬不动了,不得不就地营建洛邑专门安放九鼎!

  既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秦国又能够运到那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综上分析,可以认为秦灭西周公时得到的九鼎应该是仿造的,而且块头小了很多。

  司马迁没能看出这点,他也不知道九鼎到底在哪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又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司马迁的记载是矛盾的,可见他也莫衷一是。从《秦始皇本纪》可知,秦始皇肯定也发现了他的周鼎是假的,或许有人提供了信息:周鼎沉没在泗水里了。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一千余人在泗水打捞周鼎的举动。

  这次打捞一样是徒劳的。泗水远在山东,距洛邑相距400公里左右,以周初国力之强尚不能远距离搬运九鼎,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亡国之君东周君又如何能在逃亡路上将至少九十万斤重的九鼎搬运到800里之遥的泗水呢?再者,搬运九鼎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东周君逃亡时搬运九鼎能神不知鬼不觉,不给后人留下一点线索。这可能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749局秘案,749局秘案最新章节,749局秘案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