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祥面色涨红,忽然剧烈咳嗽让他几次倒在地上,已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刑部的地牢中,就开始这般一直在咳嗽。
又或者说饭菜里有毒?
李元祥被人拖着一路走,他忽然想起来每到夜里就能闻到的那股甜腻的香味,如此数月才会如此。
再看着眼前这个押送的官兵,李元祥恍惚间就明白了,终于缓过一口气,道:“看管牢房的也是你?”
“呵呵,某家本就看管牢房的,现在这差事不做了,某家亲自请命将那差事交给了别的兄弟,就是为了押送你。”
“咳咳咳……”李元祥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他被丢在了一处河边,想要喝水,可身体的力气怎么都支撑不住他爬到岸边。
“咳咳咳!”李元祥用力咳嗽着,身体本能的反应让他蜷缩了起来,双眼通红。
黄昏下,咳嗽声停下了,一个年轻人手中拿着一把刀正在剃着肉。
他穿着单薄的衣衫,官服与官帽被他整齐地叠放在河边的一块干净石头上。
而后这个青年满身血污地拿刀劈砍着。
他一边挥动着手中的刀,念着一个个的名字,从始至终这边河滩只有他一人。
江王李元祥死了,朝中得到这个消息时,找到了河滩边的血迹,发现了尸首。
皇宫内,本是夜里,李承乾看着刑部与大理寺的呈报,他们对李元详的死因以及牢房中的踪迹做了详尽的调查。
直到夜色深了,于志宁与褚遂良离开时太子殿下还在看着卷宗。
见殿下看着卷宗神色专注,他们也不敢打扰,稍稍作揖之后,也就离开了。
烛台的火光照在李承乾的脸上,夜风吹入时,烛台的火光忽明忽亮。
李承乾放下了刑部与大理寺的奏报,站起身吹灭了烛台,而后走到中书省外,站在清冷的月光下关上了厚重的大门。
刚走到东宫,小福递上一卷书信,道:“殿下,这是杜荷公子让人送来的。”
李承乾拿过书信,坐在安静的殿内,打开书信看着其中的内容,原来是李治与李慎这些天时常去找他。
见殿下看完了书信,没有再吩咐,小福便自觉地离开,今天的殿下看起来心事很重。
苏婉快步走来,道:“殿下,天色不早了。”
李承乾揉着眉间,拉过妻子的手,沉默不言。
坐在殿下的身侧,苏婉感受着殿下手掌的温度,其实殿下的手掌很粗糙,听说殿下少年时多病。
为了身体更加好,直到现在每天早晨都是晨跑,并且还苦练箭术。
这双粗糙又宽敞的手掌,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殿下不说话,她就在一旁安静地陪着。
一直以来遇事平静的太子,此刻看起来比之以往更安静,安静地能够听到每一次呼吸。
静坐了小半个时辰,李承乾才道:“休息吧。”
“嗯。”
苏婉从来不过问朝中的事,近来一直都在照顾孩子,或者是与皇后管着宫里的事,并且东宫的家业很大,需要掌管的银钱用度也很多,其中还有河西走廊的诸多事与蜀中盐场的安排。
光是这些事就已耗光了苏婉大部分的心力。
翌日,李承乾绕着东宫晨跑,今天是很重要的一天,今年的这次科举会很热闹,参加科举的人比之往年都要多。
每次殿下晨跑之后,宁儿都会准备好朝服,她一边给太子梳理着发髻,一边道:“近来皇后时常说东阳公主太过随意了,鞋履总是套在脚上,甚至还喜草鞋。”
“她跟着孙神医久了,也有些散漫了。”
“嗯,皇后常提及,让东阳公主端庄一些。”宁儿给丈夫的长发盘起,戴好发冠,又道:“可东阳公主说她若是太过端庄,就没人敢让她看病了。”
东阳一直以来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她是个很顺从的孩子。
想起六年前她想要拜孙神医为师,几乎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气,也就是迈出那一步之后,她的人生改变了,现在也更自信了。
当阳光洒入东宫的时候,早朝的时辰也该到了。
宁儿站在东宫门口,看着太子殿下独自一人走向太极殿。
今天是贞观十六年的立夏,今天的天气很好,临近六月,天气开始变得又干燥又热。
李承乾走入安静的太极殿内。
满朝文武站在朝班中,等太子在百官面前站定,他们躬身行礼。
太极殿还是与往常一样,陛下不在的这些时日里,每天早朝都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每天开朝之前,都要将这里打扫干净。
李承乾站在朝班前,听着朝中各部的话语,父皇就要回来了,并且将一道道旨意送来了长安,首先是要将流放的犯人送去西域,充实边关。
令人感到满意的是,现在的大唐边关已扩张到了天山道安西都护府一线。
本来今天的早朝是在科举与耕地,还有漠北战事之后的治理问题,大抵上都是话题为主的。
除了正常的政事,御史台的人还说有人提议复立高昌。
这个想法当即就被驳回,难得的是这一次站出来驳回这个意见的人是张玄素,他大声道:“既已建设安西都护府,何须再复立高昌国。”
其实这个提出复立高昌是朝中维稳一派的老臣,他们多数都是各地出身的老臣,并以兵部侍郎崔墩礼为首,为了减少朝中建设都护府的开支。
让西域再一次恢复西域人大军,如此一来只要西域臣服大唐,西域人自然会维稳西域诸国。
朝中老旧的想法依旧存在,这也是无可避免的,谁都想要用最轻巧的办法来解决沉重的负担,并且以他们自己在史书上的认知,或者是前人的经验。
李承乾道:“崔侍郎不用担心朝中开支。”
崔墩礼行礼回到了朝班。
褚遂良手执笏板,走出朝班禀报道:“殿下,辽东传来急报,高句丽内部出现了内乱,高句丽王被杀,陛下命张俭派人查问。”
朝堂上有人开始议论了起来,李承乾颔首道:“鸿胪寺派人再去打探消息。”
“喏。”褚遂良回到了朝班。
高句丽距离长安还是太远,众人不在意高句丽的内乱,但在意陛下对高句丽的看法,眼下众人纷纷猜疑,甚至有人以为陛下就是要东征了。
为此朝堂上又争吵了起来,意料之中的是今天的早朝,又在众人的吵架中结束了。
李承乾离开太极殿的时候,众人还在争论着是否要支持陛下东征高句丽。
午时之后,今年的科举就要开始了。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三人在东宫用了饭食。
期间小於菟时而出现,时而又离开,这孩子最近很活泼,两岁大的他长得很快,他也就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些。
饭后,李承乾与老师,还有舅舅站在承天门的城墙上,看着远处朱雀门下,正在考试的一众学子。
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报名的有上万人,正式参加科举的有九千余人。
李承乾道:“有人说大唐立国二十余年,将科举兴盛到这种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龄稍稍点头。
长孙无忌低声道:“殿下,有人担心朝中频繁科举会导致朝中冗官严重。”
李承乾摇头道:“舅舅,孤不这么认为,大唐从战乱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时候,不管是从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边疆,现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这场科举要持续半个月,今年科举的参与编写的试题的考官也与以往一样,需要软禁到科举揭榜的那天。
因这一次科举,吏部对朝中官吏的调动还有安排,舅舅便先行离开了。
房玄龄才开口道:“听闻太子殿下与苏亶,鲜有走动?”
李承乾道:“每年过节有所走动,平日里孤与他们家走得并不近。”
“嗯,身为储君疏远外戚是应该的,但处置了李元祥与李元婴之后,殿下是需要安抚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谢老师提醒。”
房玄龄又道:“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让宗室的人去武功苏氏走动,期间安抚就好。”
一边走在城墙上,李承乾揣着手道:“谢老师提醒。”
今天的科举考试一直进行到黄昏时分,如果天气好的话,中间没有雨水,今年的科举半月内可以结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后了。
科举与人口迁入成为了关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每一次科举结束不管是及第还是落榜,都会有一部分人口留下来,现在能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承乾送着老师走到承天门下,又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将这交给稚奴。”
侍卫双手接过游标卡尺,“喏。”
稚奴去见了杜荷,足可见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当年,现在他行事很谨慎,因此不会轻易点头,就算是在经营上,他也不会轻易地许诺。
稚奴与他说的那些话,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东宫。
弟弟的事业总是要支持的,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够得到杜荷的帮助,不指望他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给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黄昏时分,今天的科举结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着一堆的木料,李治则是用着手中的这把新尺子,他用游标卡尺量着一切能量的东西,铜制的尺子很沉。
用完之后,李治将尺子放入一个盒子中,好好保存起来,这种尺子十分精细,要是尺子中但凡有一些木屑,都要拆开修理,十分地麻烦。
“皇兄,你看。”
闻言,李治侧目看去,便见到了张柬之就站在门外,昂首的模样怎么看着怎么不爽利。
今天才是他参加科举的第一天,好像对他来说,此刻的他已是进士榜首了一般。
张柬之站在门外,见到晋王殿下刚从库房中出来,道:“在下,这一次多半要进士了。”
李治不屑一笑道:“是吗?”
张柬之双手背负,面朝西沉的夕阳,故意沉着嗓音道:“那多半是的。”
“哎呀!”
话音刚落,张柬之就被晋王踹了一脚,发出一声惨叫。
接连半月都是晴好天,六月初的这一天,科举揭榜了。
当初张柬之有多么地自信,现在的张柬之就有多么落魄,他不停往口中灌着酒水。
这一次科举及第的人有一千六百人,那名册之上没有张柬之的名字,他落榜了。
今天,李治的心情很好,甚至还送了狄仁杰一大筐的瓜果,都是从西域运送而来的。
李慎嚼着瓜道:“听闻父皇就要回来了。”
李治道:“父皇到哪儿了?”
“姐说父皇到洛阳了,多半还要在洛阳留一段时日。”
李治的注意力依旧在失魂落魄的张柬之身上。
“慎弟啊。”
“嗯。”
李治道:“想来名儒的儿子也会科举落榜,人生快事,莫过于此!”
狄仁杰附和道:“当吃瓜之。”
李慎道:“就该如此。”
父皇是打算回来了,但父皇又在洛阳滞留,六月过了中旬,也没见要回来的意思,反倒是时常会让人将旨意送来长安。
漠北大胜之后,朝臣的心情多少是平定了许多。
可现在父皇在洛阳滞留,这些朝臣又开始不消停了,纷纷开始数落当今的皇帝,只顾在洛阳享乐。
朝臣们纷纷写了奏章,希望东宫太子能够将皇帝劝回来。
李承乾已习惯了处理诸多国事,如果说一个太子的实习期有一年之久,这一年的实习成果,也足够向朝臣证明这个太子可以成为皇帝。
有些时候,过于担忧自己的处境是不对的,只会陷入无止境地内耗。
而眼下父皇出去游玩一年,东宫太子什么都不需要做,留在长安的官吏就会自觉地站在东宫这一头,甚至责骂陛下与赞誉太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李承乾陪着爷爷走在北苑,平日里丽质与东阳就在这里,而且北苑外还有一支娘子军守卫着。
“爷爷,父皇现在的心情一定是很为难的吧。”
“唉……”李渊叹道:“你父皇多半要回来了,再不回来马周都会劝谏你父皇的。”
又或者说饭菜里有毒?
李元祥被人拖着一路走,他忽然想起来每到夜里就能闻到的那股甜腻的香味,如此数月才会如此。
再看着眼前这个押送的官兵,李元祥恍惚间就明白了,终于缓过一口气,道:“看管牢房的也是你?”
“呵呵,某家本就看管牢房的,现在这差事不做了,某家亲自请命将那差事交给了别的兄弟,就是为了押送你。”
“咳咳咳……”李元祥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他被丢在了一处河边,想要喝水,可身体的力气怎么都支撑不住他爬到岸边。
“咳咳咳!”李元祥用力咳嗽着,身体本能的反应让他蜷缩了起来,双眼通红。
黄昏下,咳嗽声停下了,一个年轻人手中拿着一把刀正在剃着肉。
他穿着单薄的衣衫,官服与官帽被他整齐地叠放在河边的一块干净石头上。
而后这个青年满身血污地拿刀劈砍着。
他一边挥动着手中的刀,念着一个个的名字,从始至终这边河滩只有他一人。
江王李元祥死了,朝中得到这个消息时,找到了河滩边的血迹,发现了尸首。
皇宫内,本是夜里,李承乾看着刑部与大理寺的呈报,他们对李元详的死因以及牢房中的踪迹做了详尽的调查。
直到夜色深了,于志宁与褚遂良离开时太子殿下还在看着卷宗。
见殿下看着卷宗神色专注,他们也不敢打扰,稍稍作揖之后,也就离开了。
烛台的火光照在李承乾的脸上,夜风吹入时,烛台的火光忽明忽亮。
李承乾放下了刑部与大理寺的奏报,站起身吹灭了烛台,而后走到中书省外,站在清冷的月光下关上了厚重的大门。
刚走到东宫,小福递上一卷书信,道:“殿下,这是杜荷公子让人送来的。”
李承乾拿过书信,坐在安静的殿内,打开书信看着其中的内容,原来是李治与李慎这些天时常去找他。
见殿下看完了书信,没有再吩咐,小福便自觉地离开,今天的殿下看起来心事很重。
苏婉快步走来,道:“殿下,天色不早了。”
李承乾揉着眉间,拉过妻子的手,沉默不言。
坐在殿下的身侧,苏婉感受着殿下手掌的温度,其实殿下的手掌很粗糙,听说殿下少年时多病。
为了身体更加好,直到现在每天早晨都是晨跑,并且还苦练箭术。
这双粗糙又宽敞的手掌,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殿下不说话,她就在一旁安静地陪着。
一直以来遇事平静的太子,此刻看起来比之以往更安静,安静地能够听到每一次呼吸。
静坐了小半个时辰,李承乾才道:“休息吧。”
“嗯。”
苏婉从来不过问朝中的事,近来一直都在照顾孩子,或者是与皇后管着宫里的事,并且东宫的家业很大,需要掌管的银钱用度也很多,其中还有河西走廊的诸多事与蜀中盐场的安排。
光是这些事就已耗光了苏婉大部分的心力。
翌日,李承乾绕着东宫晨跑,今天是很重要的一天,今年的这次科举会很热闹,参加科举的人比之往年都要多。
每次殿下晨跑之后,宁儿都会准备好朝服,她一边给太子梳理着发髻,一边道:“近来皇后时常说东阳公主太过随意了,鞋履总是套在脚上,甚至还喜草鞋。”
“她跟着孙神医久了,也有些散漫了。”
“嗯,皇后常提及,让东阳公主端庄一些。”宁儿给丈夫的长发盘起,戴好发冠,又道:“可东阳公主说她若是太过端庄,就没人敢让她看病了。”
东阳一直以来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她是个很顺从的孩子。
想起六年前她想要拜孙神医为师,几乎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气,也就是迈出那一步之后,她的人生改变了,现在也更自信了。
当阳光洒入东宫的时候,早朝的时辰也该到了。
宁儿站在东宫门口,看着太子殿下独自一人走向太极殿。
今天是贞观十六年的立夏,今天的天气很好,临近六月,天气开始变得又干燥又热。
李承乾走入安静的太极殿内。
满朝文武站在朝班中,等太子在百官面前站定,他们躬身行礼。
太极殿还是与往常一样,陛下不在的这些时日里,每天早朝都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每天开朝之前,都要将这里打扫干净。
李承乾站在朝班前,听着朝中各部的话语,父皇就要回来了,并且将一道道旨意送来了长安,首先是要将流放的犯人送去西域,充实边关。
令人感到满意的是,现在的大唐边关已扩张到了天山道安西都护府一线。
本来今天的早朝是在科举与耕地,还有漠北战事之后的治理问题,大抵上都是话题为主的。
除了正常的政事,御史台的人还说有人提议复立高昌。
这个想法当即就被驳回,难得的是这一次站出来驳回这个意见的人是张玄素,他大声道:“既已建设安西都护府,何须再复立高昌国。”
其实这个提出复立高昌是朝中维稳一派的老臣,他们多数都是各地出身的老臣,并以兵部侍郎崔墩礼为首,为了减少朝中建设都护府的开支。
让西域再一次恢复西域人大军,如此一来只要西域臣服大唐,西域人自然会维稳西域诸国。
朝中老旧的想法依旧存在,这也是无可避免的,谁都想要用最轻巧的办法来解决沉重的负担,并且以他们自己在史书上的认知,或者是前人的经验。
李承乾道:“崔侍郎不用担心朝中开支。”
崔墩礼行礼回到了朝班。
褚遂良手执笏板,走出朝班禀报道:“殿下,辽东传来急报,高句丽内部出现了内乱,高句丽王被杀,陛下命张俭派人查问。”
朝堂上有人开始议论了起来,李承乾颔首道:“鸿胪寺派人再去打探消息。”
“喏。”褚遂良回到了朝班。
高句丽距离长安还是太远,众人不在意高句丽的内乱,但在意陛下对高句丽的看法,眼下众人纷纷猜疑,甚至有人以为陛下就是要东征了。
为此朝堂上又争吵了起来,意料之中的是今天的早朝,又在众人的吵架中结束了。
李承乾离开太极殿的时候,众人还在争论着是否要支持陛下东征高句丽。
午时之后,今年的科举就要开始了。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三人在东宫用了饭食。
期间小於菟时而出现,时而又离开,这孩子最近很活泼,两岁大的他长得很快,他也就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些。
饭后,李承乾与老师,还有舅舅站在承天门的城墙上,看着远处朱雀门下,正在考试的一众学子。
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报名的有上万人,正式参加科举的有九千余人。
李承乾道:“有人说大唐立国二十余年,将科举兴盛到这种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龄稍稍点头。
长孙无忌低声道:“殿下,有人担心朝中频繁科举会导致朝中冗官严重。”
李承乾摇头道:“舅舅,孤不这么认为,大唐从战乱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时候,不管是从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边疆,现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这场科举要持续半个月,今年科举的参与编写的试题的考官也与以往一样,需要软禁到科举揭榜的那天。
因这一次科举,吏部对朝中官吏的调动还有安排,舅舅便先行离开了。
房玄龄才开口道:“听闻太子殿下与苏亶,鲜有走动?”
李承乾道:“每年过节有所走动,平日里孤与他们家走得并不近。”
“嗯,身为储君疏远外戚是应该的,但处置了李元祥与李元婴之后,殿下是需要安抚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谢老师提醒。”
房玄龄又道:“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让宗室的人去武功苏氏走动,期间安抚就好。”
一边走在城墙上,李承乾揣着手道:“谢老师提醒。”
今天的科举考试一直进行到黄昏时分,如果天气好的话,中间没有雨水,今年的科举半月内可以结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后了。
科举与人口迁入成为了关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每一次科举结束不管是及第还是落榜,都会有一部分人口留下来,现在能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承乾送着老师走到承天门下,又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将这交给稚奴。”
侍卫双手接过游标卡尺,“喏。”
稚奴去见了杜荷,足可见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当年,现在他行事很谨慎,因此不会轻易点头,就算是在经营上,他也不会轻易地许诺。
稚奴与他说的那些话,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东宫。
弟弟的事业总是要支持的,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够得到杜荷的帮助,不指望他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给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黄昏时分,今天的科举结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着一堆的木料,李治则是用着手中的这把新尺子,他用游标卡尺量着一切能量的东西,铜制的尺子很沉。
用完之后,李治将尺子放入一个盒子中,好好保存起来,这种尺子十分精细,要是尺子中但凡有一些木屑,都要拆开修理,十分地麻烦。
“皇兄,你看。”
闻言,李治侧目看去,便见到了张柬之就站在门外,昂首的模样怎么看着怎么不爽利。
今天才是他参加科举的第一天,好像对他来说,此刻的他已是进士榜首了一般。
张柬之站在门外,见到晋王殿下刚从库房中出来,道:“在下,这一次多半要进士了。”
李治不屑一笑道:“是吗?”
张柬之双手背负,面朝西沉的夕阳,故意沉着嗓音道:“那多半是的。”
“哎呀!”
话音刚落,张柬之就被晋王踹了一脚,发出一声惨叫。
接连半月都是晴好天,六月初的这一天,科举揭榜了。
当初张柬之有多么地自信,现在的张柬之就有多么落魄,他不停往口中灌着酒水。
这一次科举及第的人有一千六百人,那名册之上没有张柬之的名字,他落榜了。
今天,李治的心情很好,甚至还送了狄仁杰一大筐的瓜果,都是从西域运送而来的。
李慎嚼着瓜道:“听闻父皇就要回来了。”
李治道:“父皇到哪儿了?”
“姐说父皇到洛阳了,多半还要在洛阳留一段时日。”
李治的注意力依旧在失魂落魄的张柬之身上。
“慎弟啊。”
“嗯。”
李治道:“想来名儒的儿子也会科举落榜,人生快事,莫过于此!”
狄仁杰附和道:“当吃瓜之。”
李慎道:“就该如此。”
父皇是打算回来了,但父皇又在洛阳滞留,六月过了中旬,也没见要回来的意思,反倒是时常会让人将旨意送来长安。
漠北大胜之后,朝臣的心情多少是平定了许多。
可现在父皇在洛阳滞留,这些朝臣又开始不消停了,纷纷开始数落当今的皇帝,只顾在洛阳享乐。
朝臣们纷纷写了奏章,希望东宫太子能够将皇帝劝回来。
李承乾已习惯了处理诸多国事,如果说一个太子的实习期有一年之久,这一年的实习成果,也足够向朝臣证明这个太子可以成为皇帝。
有些时候,过于担忧自己的处境是不对的,只会陷入无止境地内耗。
而眼下父皇出去游玩一年,东宫太子什么都不需要做,留在长安的官吏就会自觉地站在东宫这一头,甚至责骂陛下与赞誉太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李承乾陪着爷爷走在北苑,平日里丽质与东阳就在这里,而且北苑外还有一支娘子军守卫着。
“爷爷,父皇现在的心情一定是很为难的吧。”
“唉……”李渊叹道:“你父皇多半要回来了,再不回来马周都会劝谏你父皇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