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嫣一看见黄皓这幅揣摩圣意、欲言又止的贱样子就来气。
不等黄皓话说完,张嫣指着黄皓鼻子就骂。
“你个死阉人,平日里侍奉陛下时没见汝这般活泛,一到揣摩圣意提建议之时,汝就蹦达起来。
什么斗胆不斗胆,有话就说,说对了阿斗哥哥有赏,说不对领死就好。
省得整日在吾眼前晃来晃去,看的人心烦!”
“小妹不必如此,朕不过想与汝等亲近之人闲聊几句。
与你们聊,比在朝堂之上和那些老家伙斗智要轻松许多。
黄皓既然有想法,但说无妨。”
张嫣白了黄皓一眼,而后负气转过脸去不再看陛下。
黄皓尴尬一笑,恭敬道:
“张二小姐性情中人,怕是方才未能出言替陛下分忧,心中烦闷。
也怪奴婢多嘴,非要此时接过话头向陛下献策,是奴婢该骂!”
言罢,黄皓转向陛下,躬身道:
“陛下之前与邓大人对话,已经大致表明心意。
此番魏、吴、辽东三方博弈正巧给了咱们可乘之机。
陛下所想无非利用此次事件将新政引出。
在奴婢看来,若只以弱兵、无经验之将前去应对此次事件,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况且陛下新政对于蜀中各派士族大家之打击是巨大的,朝堂诸公怕是没几个人能轻易忽略新政对他们的影响。
奴婢以为,陛下在朝堂之上还需循序渐进,让诸公自己推荐或是真心接受陛下此番出征人选、军队。
这样一旦有了结果,诸公为了自己颜面,不得已之下,也必须赞成陛下实施新政之举。”
“嗯,有点意思。
朕若直接将想法道出,并且独自安排此次出征之事,到最后不论什么结果,诸公定然不能尽服。
毕竟出征之事是朕一手策划,倘若引着他们出谋划策,最后朕再折中一下,不动声色按着自己想法安排,日后确实会方便许多。”
李世民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新政应该在什么时机推行,以及辽东公孙渊自立事件是否按照历史进程发生。
若是辽东事件提前发生或者与历史情况大有偏差,那自己将陷入完全的被动。
蜀中目前在册民户就那百十万人,十万军队已是极限。
同时世兵制影响下,大部分常备军队素质、战力皆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尤其是世兵制军户不入民籍,父死子继,地位相对低下。
这种制度免不了掺杂一批‘老弱病残’,同时地位低下导致兵卒士气难以提升,好多人都是为了“军户”之名勉强混在军伍之中。
以这样的兵士为基础,哪怕西凉铁骑再勇猛、无当飞军再强大,也不可能在长期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丞相培养的部分特殊精锐总有消耗殆尽之时,兵役如此之重,募兵又无处可募。
若要强军北伐,必须令蛮夷之民入籍、世家大族交出部分私藏人口。
根据自己推断,蜀中包括蛮夷在内,明里暗里的人口相加,不会低于四百万之数。
此番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让群臣自己提出派谁、用那些兵。
到时他们自己建议的人员与兵马在边境露怯,那就怪不得自己不看好原有兵制了……
拿定主意,李世民令黄皓连夜去通知邓芝,莫要将今日之言告诉他人。
辗转一夜,终于熬到翌日清晨。
李世民将自己一夜所想简单梳理一下,而后用了早膳,带着黄皓等人一同去了勤政殿。
众大臣跪拜之后,不等黄皓“有事启奏”的话音落,邓芝便快速出了班列。
“启禀陛下,臣邓芝昨日访吴归来,有要事启奏!”
众人上朝之前,见邓芝也在等候上朝的人群中,便大致猜到吴国有情况。
一通询问之下,大家也将孙权欲相邀伐魏之事了解个差不多。
邓芝此言出,大家有了心理准备,也就没有着急讨论。
众人都静静的看着陛下,等待陛下了解情况后如何表态。
李世民心中也早就有了计较,此番与上次雍凉之事不同。
上次算急情,自然派就近的精锐去处置,因为没时间商讨计划。
这次算是吴国将问题抛了出来,供大家商讨出最佳解决办法,而后执行。
见众人静听,李世民微微一笑,抬手道:
“伯苗将军平身,将吴国消息一一道来。”
邓芝将昨日汇报给陛下的情况,在朝堂之上又说了一遍。
最后还不忘表明“自己已经越阶答应孙权出兵”的意思。
众人将整个情况详细了解之后,终于还是压不住心中疑惑,相互讨论起来。
“真是多事之秋啊,丞相走了不到一年,咱们蜀中光是大战就两次。
平叛剿匪就不说了,那是为了稳定后方。
前些日为了一个小小氐王,陛下甚至派出仅有的一支西凉铁骑参战。
今次东吴又来邀请伐魏,不知陛下又当如何处置……”
“昔日丞相北伐之时,数次相邀,孙权无不响应。
如今形势反转,换做东吴前来邀请吾等伐魏。
此时虽不宜大动干戈,但于情于理,又都不能驳了孙权面子。
要我说啊,陛下随便派支偏师过去壮壮声势就好,没必要精锐尽出。”
“要说起来,既然出兵之事不可避免,倒不如趁机推荐身边有才能之人前去历练。
反正也是辅助东吴牵制魏军,想必也不会有多大风险,正合适历练。”
李世民仔细分辨堂下众人心意,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是否出兵倒是无所谓。
大家最担心的还是此番出兵能否顺便为自己派系历练人才。
按惯例等众人讨论基本停止,李世民轻轻敲下龙案,正色道:
“此番东吴相邀,朕实在找不到合适理由拒绝。
想必诸公也想到此一节了,毕竟东吴数次配合在前,不论其真意如何,最少是应约举兵了。
就是否出兵一事,诸公还有异意否?”
堂下诸公皆沉默。
许久,不见出列发话之人,李世民点头道:
“那就是大家都赞成出兵声援东吴。
既然出兵,那出兵多少,何人为帅又遣何人随军,这一系列问题也当诸公共同商讨。
就以上问题而言,诸公有何看法?”
蒋琬见陛下先发问,而不是如之前那般先把计划拿出来,再让大家商议,知道陛下一定有什么目的。
此时大多数人与蒋琬想法差不多,都觉得陛下不为众人设限,直接让大家先发表意见,绝对不简单。
这一迟疑,朝堂之上登时一片沉寂,众人皆默默思虑不敢率先发话。
正当此时,吴懿见众人沉默,怕陛下尴尬,只好硬着头皮出列。
“陛下,臣有事奏!”
李世民见吴懿一脸尴尬之象,目光不住在殿内扫来扫去,想到吴懿应当是怕冷场,无奈出列。
“吴将军,有何想法但说无妨,即使未有成型之想法,先把讨论的方向定下也可。”
吴懿闻言,不由一愣。
陛下前半句话算是套话,就是不管自己说什么,都暂时恕自己无罪。
但这后半句话,似乎有所指啊。
“未成型之想法”“讨论方向”,陛下这么说什么要暗示自己什么?
吴懿正踌躇间,蒋琬却早已将陛下言外之意参透。
但碍于吴懿还未发言表态,自己不好直接出列打断,蒋琬不由焦急起来。
吴懿在武将班列第二位,第一位乃魏延之位,魏延不在朝中时则空出第一位。
对过与吴懿对应的正好是蒋琬,蒋琬录尚书令事,实际上就是文官之首,又有大将军职位,两位相加算百官之首。
只不过丞相诸葛亮已经离世,丞相位空缺,文官首位也是虚设的。
情急之下,蒋琬顾不得形象,对着站在自己平行位置大殿正中的吴懿不住使眼色。
吴懿思虑间偶然看到蒋琬有异动,下意识转头看了蒋琬一眼。
此时蒋琬正给自己比嘴型。
吴懿仔细分辨,这才看出蒋琬嘴型比画的是“新政”二字!
“哦!”吴懿恍然大悟。
心道,今番定然令陛下如意!
不等黄皓话说完,张嫣指着黄皓鼻子就骂。
“你个死阉人,平日里侍奉陛下时没见汝这般活泛,一到揣摩圣意提建议之时,汝就蹦达起来。
什么斗胆不斗胆,有话就说,说对了阿斗哥哥有赏,说不对领死就好。
省得整日在吾眼前晃来晃去,看的人心烦!”
“小妹不必如此,朕不过想与汝等亲近之人闲聊几句。
与你们聊,比在朝堂之上和那些老家伙斗智要轻松许多。
黄皓既然有想法,但说无妨。”
张嫣白了黄皓一眼,而后负气转过脸去不再看陛下。
黄皓尴尬一笑,恭敬道:
“张二小姐性情中人,怕是方才未能出言替陛下分忧,心中烦闷。
也怪奴婢多嘴,非要此时接过话头向陛下献策,是奴婢该骂!”
言罢,黄皓转向陛下,躬身道:
“陛下之前与邓大人对话,已经大致表明心意。
此番魏、吴、辽东三方博弈正巧给了咱们可乘之机。
陛下所想无非利用此次事件将新政引出。
在奴婢看来,若只以弱兵、无经验之将前去应对此次事件,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况且陛下新政对于蜀中各派士族大家之打击是巨大的,朝堂诸公怕是没几个人能轻易忽略新政对他们的影响。
奴婢以为,陛下在朝堂之上还需循序渐进,让诸公自己推荐或是真心接受陛下此番出征人选、军队。
这样一旦有了结果,诸公为了自己颜面,不得已之下,也必须赞成陛下实施新政之举。”
“嗯,有点意思。
朕若直接将想法道出,并且独自安排此次出征之事,到最后不论什么结果,诸公定然不能尽服。
毕竟出征之事是朕一手策划,倘若引着他们出谋划策,最后朕再折中一下,不动声色按着自己想法安排,日后确实会方便许多。”
李世民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新政应该在什么时机推行,以及辽东公孙渊自立事件是否按照历史进程发生。
若是辽东事件提前发生或者与历史情况大有偏差,那自己将陷入完全的被动。
蜀中目前在册民户就那百十万人,十万军队已是极限。
同时世兵制影响下,大部分常备军队素质、战力皆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尤其是世兵制军户不入民籍,父死子继,地位相对低下。
这种制度免不了掺杂一批‘老弱病残’,同时地位低下导致兵卒士气难以提升,好多人都是为了“军户”之名勉强混在军伍之中。
以这样的兵士为基础,哪怕西凉铁骑再勇猛、无当飞军再强大,也不可能在长期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丞相培养的部分特殊精锐总有消耗殆尽之时,兵役如此之重,募兵又无处可募。
若要强军北伐,必须令蛮夷之民入籍、世家大族交出部分私藏人口。
根据自己推断,蜀中包括蛮夷在内,明里暗里的人口相加,不会低于四百万之数。
此番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让群臣自己提出派谁、用那些兵。
到时他们自己建议的人员与兵马在边境露怯,那就怪不得自己不看好原有兵制了……
拿定主意,李世民令黄皓连夜去通知邓芝,莫要将今日之言告诉他人。
辗转一夜,终于熬到翌日清晨。
李世民将自己一夜所想简单梳理一下,而后用了早膳,带着黄皓等人一同去了勤政殿。
众大臣跪拜之后,不等黄皓“有事启奏”的话音落,邓芝便快速出了班列。
“启禀陛下,臣邓芝昨日访吴归来,有要事启奏!”
众人上朝之前,见邓芝也在等候上朝的人群中,便大致猜到吴国有情况。
一通询问之下,大家也将孙权欲相邀伐魏之事了解个差不多。
邓芝此言出,大家有了心理准备,也就没有着急讨论。
众人都静静的看着陛下,等待陛下了解情况后如何表态。
李世民心中也早就有了计较,此番与上次雍凉之事不同。
上次算急情,自然派就近的精锐去处置,因为没时间商讨计划。
这次算是吴国将问题抛了出来,供大家商讨出最佳解决办法,而后执行。
见众人静听,李世民微微一笑,抬手道:
“伯苗将军平身,将吴国消息一一道来。”
邓芝将昨日汇报给陛下的情况,在朝堂之上又说了一遍。
最后还不忘表明“自己已经越阶答应孙权出兵”的意思。
众人将整个情况详细了解之后,终于还是压不住心中疑惑,相互讨论起来。
“真是多事之秋啊,丞相走了不到一年,咱们蜀中光是大战就两次。
平叛剿匪就不说了,那是为了稳定后方。
前些日为了一个小小氐王,陛下甚至派出仅有的一支西凉铁骑参战。
今次东吴又来邀请伐魏,不知陛下又当如何处置……”
“昔日丞相北伐之时,数次相邀,孙权无不响应。
如今形势反转,换做东吴前来邀请吾等伐魏。
此时虽不宜大动干戈,但于情于理,又都不能驳了孙权面子。
要我说啊,陛下随便派支偏师过去壮壮声势就好,没必要精锐尽出。”
“要说起来,既然出兵之事不可避免,倒不如趁机推荐身边有才能之人前去历练。
反正也是辅助东吴牵制魏军,想必也不会有多大风险,正合适历练。”
李世民仔细分辨堂下众人心意,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是否出兵倒是无所谓。
大家最担心的还是此番出兵能否顺便为自己派系历练人才。
按惯例等众人讨论基本停止,李世民轻轻敲下龙案,正色道:
“此番东吴相邀,朕实在找不到合适理由拒绝。
想必诸公也想到此一节了,毕竟东吴数次配合在前,不论其真意如何,最少是应约举兵了。
就是否出兵一事,诸公还有异意否?”
堂下诸公皆沉默。
许久,不见出列发话之人,李世民点头道:
“那就是大家都赞成出兵声援东吴。
既然出兵,那出兵多少,何人为帅又遣何人随军,这一系列问题也当诸公共同商讨。
就以上问题而言,诸公有何看法?”
蒋琬见陛下先发问,而不是如之前那般先把计划拿出来,再让大家商议,知道陛下一定有什么目的。
此时大多数人与蒋琬想法差不多,都觉得陛下不为众人设限,直接让大家先发表意见,绝对不简单。
这一迟疑,朝堂之上登时一片沉寂,众人皆默默思虑不敢率先发话。
正当此时,吴懿见众人沉默,怕陛下尴尬,只好硬着头皮出列。
“陛下,臣有事奏!”
李世民见吴懿一脸尴尬之象,目光不住在殿内扫来扫去,想到吴懿应当是怕冷场,无奈出列。
“吴将军,有何想法但说无妨,即使未有成型之想法,先把讨论的方向定下也可。”
吴懿闻言,不由一愣。
陛下前半句话算是套话,就是不管自己说什么,都暂时恕自己无罪。
但这后半句话,似乎有所指啊。
“未成型之想法”“讨论方向”,陛下这么说什么要暗示自己什么?
吴懿正踌躇间,蒋琬却早已将陛下言外之意参透。
但碍于吴懿还未发言表态,自己不好直接出列打断,蒋琬不由焦急起来。
吴懿在武将班列第二位,第一位乃魏延之位,魏延不在朝中时则空出第一位。
对过与吴懿对应的正好是蒋琬,蒋琬录尚书令事,实际上就是文官之首,又有大将军职位,两位相加算百官之首。
只不过丞相诸葛亮已经离世,丞相位空缺,文官首位也是虚设的。
情急之下,蒋琬顾不得形象,对着站在自己平行位置大殿正中的吴懿不住使眼色。
吴懿思虑间偶然看到蒋琬有异动,下意识转头看了蒋琬一眼。
此时蒋琬正给自己比嘴型。
吴懿仔细分辨,这才看出蒋琬嘴型比画的是“新政”二字!
“哦!”吴懿恍然大悟。
心道,今番定然令陛下如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李世民穿越刘禅,李世民穿越刘禅最新章节,李世民穿越刘禅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李世民穿越刘禅,李世民穿越刘禅最新章节,李世民穿越刘禅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