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位于华坪县的老旧四合院,旁边就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县里有个古镇,唤作“白石江”。
白石江背靠八百里山峦,寥廓山上古塔林立,雄奇巍峨,千峰竞秀,在白石江留下了无数传说:阿诗玛,爨宝子……
话说当年,一位长者带领一队人马去山中求取珍宝,由于道途艰险,疲惫不堪,山势如同屏障,遮蔽了天日,众人怖畏,要打退堂鼓,带队的长者感到非常惋惜,便施神通之力,在众人眼前化现一座城池,让众人休息,歇息够了又继续上路。
最后,山中珍宝有没有,那不得而知,不过寻宝的人走后,那座化城却遗留下来,成了今天的白石江。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以打渔为生的樵人,偶然间进入了化城之中,山中之事,如若换了新天地,这樵人欣喜异常,将山中的奇闻带了出去。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山中的城池。
后来,白石江的先人给群山赋名:“巫山”,在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山上挂上了奇怪的灯,名为“巫灯”,这巫山石壁插天,好生险恶。一条从石壁中淌出的溪流,叫做:“春江”。
春江水流湍急,水中利石矗立,船只竹筏难以进入,愈往深处去,愈加水速迅猛,水底有鲛人居住,两岸凄冷寒掺,甭说是人,就算孤魂野鬼也呆不住。
老旧四合院门口摆着两尊磨得看不清形状的蹲虎青石墩,上面长满了青苔,看起来像极了那种倩女幽魂兰若寺的感觉,细细看去,门楣上还残留着缠花纹路,看来是座有身份老宅子,主人身份恐怕也不低。
可惜任当年如何风光,如今也成了云烟。这宅子历经多变,门前残破斑驳,东一道烟熏火燎的痕迹,西一片没抹干净的脚印,墙边一溜儿垃圾筐,瓶瓶罐罐,还有一些发霉的草药堆在其中,细刨之下恐怕还能翻出人类蠕动的精华,大竹笤帚紧靠大门旁边,高高翘起。
大门是两扇刷了黑漆的木门,看上去漆挺新,可这着实与那一对石墩不相称,门板也是沟壑纵横,看来颇有年头。这么看下来,似乎就黑漆还算入得了法眼的东西。
抬头望去,匾额高挂“黄泉药铺。”
街里街坊,人来人往:
“熊瞎子,都说了药铺面前石墩长青苔了,你也不给刷洗刷洗……”
然而,往往都是相同的回应:“是蒸还是煮,青苔是阎王送的……”
古镇不大,一条青石长街通到底,全是老式院落。别看六里地规模小,却是方圆四镇八乡赶庙会的地儿,它的名气,八百里内没有哪个裹脚老奶不认得。
六里地的庙会不比关外的“岳州会”,关里的“鄚州庙”,更不比正月的“火星会”,九月的“朝斗会”。
六里地庙会一不作“文”,二不作“武”,单每逢初一、十八、二十五,晋冀各地的药商云集,作的乃是“药”!有着千古药郡的美誉。
庙会之日,远近的邻里乡亲,纷至沓来,熙熙攘攘。挑方卖药的走卒贩夫更是竞相拿出祖传的灵丹妙药,临街叫卖,种类之多,涵盖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长的、土里埋的。诸如紫河车(女人的胎盘)、血余炭(盘发煅烧成炭)、腽肭脐之类稀奇古怪的药材也不在少数,凡世间有“材”用之物,大抵能够在这儿找到其踪迹。
江湖上将药行当的总称为“皮”,又管卖药的这一行叫“挑汉儿的”。卖眼药的叫“挑招汉”;卖咳嗽药的叫“挑顿子汉”;卖膏药的叫“挑驴啃”;卖药糖的叫“挑罕子”;卖牙痛药的叫“挑柴吊汉”;卖大力丸的叫“挑将汉”;卖仁丹的叫“挑粒粒”;卖避瘟散的叫“挑熏子汉”……
这些汉子,在六里地都找得着。到道光年间,更多的药人慕名而来,六里地逐渐成为专营药材的地盘,不管到不到庙会天,成百上千的药铺统统沿街排开,悬壶一个挨着一个,药幡子一茬接着一茬,盛极一时。
人多了,自然不乏坑蒙拐骗的牛鬼蛇神。比如假和尚舍药的骗局:在药摊子上铺块摊子,上放观世音像一尊,摊内盘腿坐个和尚,嘴里嘟嘟囔囔说的是:“我是万云山慈云寺的,奉师命下山,普济慈航,救治有灾之人。不论是男是女,只要有病,可以向我讨药,吾佛的万灵丹,包治百样病。我和尚分文不取,丝毫不要。哪位有病,只管讨药。该着有缘,菩萨赏药,如若不该除灾,菩萨不赏药。”拿个骨头和点泥就是太爷爷的舍利。
和尚这样说着,一位老妇人讨药,和尚问她:“你是自己讨药,还是给别人讨药?”老妇人说:“儿子近来爆发火眼,双目红丝血线,见风流泪,不能视物。”
和尚说:“你给菩萨搁香钱吧,看看你们有缘无缘?”
这妇人恭恭敬敬地取出碎银,放在毯子上,还跪在地上磕了个头。这个时候,观世音像的手内的窟窿里掉出一包药来。
那和尚打开一看,是些白色灰灰,向那老妇人道:“你把这药拿回去,每天晚上用它兑水洗脸,洗脸之前必须烧一柱香,那香炉中所用的香灰,必须是七七四十九家的香灰凑成一炉。往各家要香灰,必须在星斗全出来的时候,人家问你要香灰干什么?你就告诉他:我这里舍药,能治百病。”
老妇人不住点头,和尚又道:“你要是说了别的,这药就不灵啦,你儿子的眼睛会化为大凶鬼眼,再也看不见世间之物!”随后,老妇人应诺而去……
这类牛鬼蛇神的事情,在六里地数不胜数,不胜枚举。时间一长,本地人也有了免疫力,能够洞察这些汉子的名堂。不过,大隐隐于市,骗子多,高手也多,这也是为啥连裹脚老奶都知道六里地的原因,一个地方声名在外,无非就是有伟人,有宝物,在形形色色的药人中,也隐藏着几位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樵人”。
白石江背靠八百里山峦,寥廓山上古塔林立,雄奇巍峨,千峰竞秀,在白石江留下了无数传说:阿诗玛,爨宝子……
话说当年,一位长者带领一队人马去山中求取珍宝,由于道途艰险,疲惫不堪,山势如同屏障,遮蔽了天日,众人怖畏,要打退堂鼓,带队的长者感到非常惋惜,便施神通之力,在众人眼前化现一座城池,让众人休息,歇息够了又继续上路。
最后,山中珍宝有没有,那不得而知,不过寻宝的人走后,那座化城却遗留下来,成了今天的白石江。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以打渔为生的樵人,偶然间进入了化城之中,山中之事,如若换了新天地,这樵人欣喜异常,将山中的奇闻带了出去。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山中的城池。
后来,白石江的先人给群山赋名:“巫山”,在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山上挂上了奇怪的灯,名为“巫灯”,这巫山石壁插天,好生险恶。一条从石壁中淌出的溪流,叫做:“春江”。
春江水流湍急,水中利石矗立,船只竹筏难以进入,愈往深处去,愈加水速迅猛,水底有鲛人居住,两岸凄冷寒掺,甭说是人,就算孤魂野鬼也呆不住。
老旧四合院门口摆着两尊磨得看不清形状的蹲虎青石墩,上面长满了青苔,看起来像极了那种倩女幽魂兰若寺的感觉,细细看去,门楣上还残留着缠花纹路,看来是座有身份老宅子,主人身份恐怕也不低。
可惜任当年如何风光,如今也成了云烟。这宅子历经多变,门前残破斑驳,东一道烟熏火燎的痕迹,西一片没抹干净的脚印,墙边一溜儿垃圾筐,瓶瓶罐罐,还有一些发霉的草药堆在其中,细刨之下恐怕还能翻出人类蠕动的精华,大竹笤帚紧靠大门旁边,高高翘起。
大门是两扇刷了黑漆的木门,看上去漆挺新,可这着实与那一对石墩不相称,门板也是沟壑纵横,看来颇有年头。这么看下来,似乎就黑漆还算入得了法眼的东西。
抬头望去,匾额高挂“黄泉药铺。”
街里街坊,人来人往:
“熊瞎子,都说了药铺面前石墩长青苔了,你也不给刷洗刷洗……”
然而,往往都是相同的回应:“是蒸还是煮,青苔是阎王送的……”
古镇不大,一条青石长街通到底,全是老式院落。别看六里地规模小,却是方圆四镇八乡赶庙会的地儿,它的名气,八百里内没有哪个裹脚老奶不认得。
六里地的庙会不比关外的“岳州会”,关里的“鄚州庙”,更不比正月的“火星会”,九月的“朝斗会”。
六里地庙会一不作“文”,二不作“武”,单每逢初一、十八、二十五,晋冀各地的药商云集,作的乃是“药”!有着千古药郡的美誉。
庙会之日,远近的邻里乡亲,纷至沓来,熙熙攘攘。挑方卖药的走卒贩夫更是竞相拿出祖传的灵丹妙药,临街叫卖,种类之多,涵盖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长的、土里埋的。诸如紫河车(女人的胎盘)、血余炭(盘发煅烧成炭)、腽肭脐之类稀奇古怪的药材也不在少数,凡世间有“材”用之物,大抵能够在这儿找到其踪迹。
江湖上将药行当的总称为“皮”,又管卖药的这一行叫“挑汉儿的”。卖眼药的叫“挑招汉”;卖咳嗽药的叫“挑顿子汉”;卖膏药的叫“挑驴啃”;卖药糖的叫“挑罕子”;卖牙痛药的叫“挑柴吊汉”;卖大力丸的叫“挑将汉”;卖仁丹的叫“挑粒粒”;卖避瘟散的叫“挑熏子汉”……
这些汉子,在六里地都找得着。到道光年间,更多的药人慕名而来,六里地逐渐成为专营药材的地盘,不管到不到庙会天,成百上千的药铺统统沿街排开,悬壶一个挨着一个,药幡子一茬接着一茬,盛极一时。
人多了,自然不乏坑蒙拐骗的牛鬼蛇神。比如假和尚舍药的骗局:在药摊子上铺块摊子,上放观世音像一尊,摊内盘腿坐个和尚,嘴里嘟嘟囔囔说的是:“我是万云山慈云寺的,奉师命下山,普济慈航,救治有灾之人。不论是男是女,只要有病,可以向我讨药,吾佛的万灵丹,包治百样病。我和尚分文不取,丝毫不要。哪位有病,只管讨药。该着有缘,菩萨赏药,如若不该除灾,菩萨不赏药。”拿个骨头和点泥就是太爷爷的舍利。
和尚这样说着,一位老妇人讨药,和尚问她:“你是自己讨药,还是给别人讨药?”老妇人说:“儿子近来爆发火眼,双目红丝血线,见风流泪,不能视物。”
和尚说:“你给菩萨搁香钱吧,看看你们有缘无缘?”
这妇人恭恭敬敬地取出碎银,放在毯子上,还跪在地上磕了个头。这个时候,观世音像的手内的窟窿里掉出一包药来。
那和尚打开一看,是些白色灰灰,向那老妇人道:“你把这药拿回去,每天晚上用它兑水洗脸,洗脸之前必须烧一柱香,那香炉中所用的香灰,必须是七七四十九家的香灰凑成一炉。往各家要香灰,必须在星斗全出来的时候,人家问你要香灰干什么?你就告诉他:我这里舍药,能治百病。”
老妇人不住点头,和尚又道:“你要是说了别的,这药就不灵啦,你儿子的眼睛会化为大凶鬼眼,再也看不见世间之物!”随后,老妇人应诺而去……
这类牛鬼蛇神的事情,在六里地数不胜数,不胜枚举。时间一长,本地人也有了免疫力,能够洞察这些汉子的名堂。不过,大隐隐于市,骗子多,高手也多,这也是为啥连裹脚老奶都知道六里地的原因,一个地方声名在外,无非就是有伟人,有宝物,在形形色色的药人中,也隐藏着几位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