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刚过,暴雨终于如期而至,倾盆而下,闪电不时划破无际的天空,将漆黑的大地照得一片透亮,雷声一个接一个,滚滚而来,在村舍旷野间不时炸响,犹如上天在怒吼。
此时,华阳观东侧的屋檐下,正站着一人,雨水从他白皙的脸庞滑落,一缕湿透的黑发,紧贴在脑门前,几乎将半张脸给遮住。不远处的路旁,停着一辆无牌的面包车。
没多久,一道耀眼的闪电亮起,只见那人正快速地向观前的一座石雕花瓶走去,未几,那人身影便与那座石雕花瓶,一同消失在黑暗之中。
第二天,雨过天晴,万物如甦。杨之江的舅舅忽然接到一村民来报,称放在村头道观前的那尊石雕花瓶被盗了,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完了!完了!我的妈唉,真是作孽啊!”。
这座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花瓶,可是华阳村的至尊宝物,摆放在华阳道观中已有五百多年,其间虽历经战火和朝代更迭,但一直相安无事,即便在解放后的破四旧运动和特殊时期,也未受到过任何损伤。前段时间,因政府要整修道观,便将其暂时移放到道观门前,并派专人看护。没想到,一夜的暴雨雷电之后,就不见了踪影。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村子都炸开了锅,附近的道友们闻讯后,也纷纷涌来。虽然当地公安派出所接警后,很快到了现场,又是拍照又是警犬,还传讯了有关的看护人员等,同时派出了多路人马四处搜寻,但忙碌了几天,最后依然是束手无策,连个犯罪分子的影子都没找到,这令众人很是不满。
这日,杨之江的舅舅在门前编织芦席。不远处,一群妇女老人又在吱吱咋咋地聊着前几天花瓶被盗之事,旁边有三五个孩童,在天真无忧地互相追逐着,嬉闹着。
他一边编织,一边向村前的马路张望。昨天晚上,接到了外甥杨之江的电话,说上午十点钟左右,会有省里的专家过来,到华阳道观去察看一下,让他做好接待准备。
其实,杨之江的家离这里很近,每次来舅舅家,都要路过华阳村村头。华阳村,虽然面积不大,只有五六十户人家,却是清一色的黛瓦粉墙,错落有致,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村子东北边就是圌山山麓,其他三面,则是大片农田,犹如棋盘方格一般,整齐有序,一条绿粼粼的捆山河,从村边蜿蜒流过,直通西北边的长江龟山口。
每年春上,江岸边和河道中,到处都会冒出幼嫩绿翠的芦苇,到了秋冬季节,变成了一片金黄,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犹如丰收在望的稻田一样。不知从哪个朝代起,这个村上的男人几乎从小都会一种手艺,编织芦席、垫子等,只不过,改革开放后,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拼,村里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在编织。
早上七点多,范清婉载着吴教授和高小双,沿着沪宁高速,一路向镇江方向急驶而来,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在圌山脚下找到了杨之江口中的华阳村。
虽说已是上午九点多了,可一眼望去,整个村子依然沉静在一片氤氲清幽之中,站在村前的马路上,向北眺望,不远处的圌山,红日挂岭,树木葱翠,弯弯的山脊,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向远处延伸,真所谓“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村前的河道上,有一座石拱桥,看上去颇有些年代感,将两岸的马路与村庄,精巧地连接成一体。河岸边,青青的的芦苇,此时已抽出了长长的白色芦花,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给人一种梦幻般感觉。一些夹竹桃和不知名的花草,开出了一簇簇红色的、黄花的花朵,引来了无数的蝴蝶和蜜蜂。
吴影教授心情愉悦地走到石桥中央,停下了脚步,双手抚着桥上的栏杆,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清澈河水,不禁有感而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想不到,这圌山之地,被秦始皇捆了几千年了,如今依然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瑞气升腾”
“吴教授,我可听说,这个季节正是吃河豚和刀鱼的好时候”,高小双说到,
“哈哈哈…然也。‘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说的就是这个季节,指的也是这一带“
” 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嘴馋了”,范清婉附和到,
“馋嘴猫”,高小双在一旁打趣到,
“古诗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嘻嘻嘻…”,范清婉连忙辩解道
“吴教授,我斗胆提个建议,让范清婉马上给杨之江打电话,叫他赶紧过来,中午,让他舅舅请客,我们三人好好吃一顿这里地道的河豚刀鱼,怎么样?”,高小双的调侃话语,顿时引起了三人哈哈大笑。
就在吴教授抬头眺望圌山之际,高小双却悄无声息地凑到范清婉身旁,贴着她的耳边,低声说到:“心情不错嘛!嘻嘻…等会…看看你这个未来儿媳,是如何拜见未来的舅舅大人的?”,范清婉一听,顿时羞得满脸飞霞,顺手在高小双的腰间拧了一把。
吴教授听到惊呼,转头一看,只见两人在嬉笑取闹,心情也变得格外的愉悦,只见他欣然说到:
“在城里待得太久了,一到了这种山青水秀的地方,人马上就松弛下来了,放归自然,童趣尽显,呵呵呵…”
两人顿时停住了嬉闹,但脸上仍然洋溢着笑容。
吴教授望了望前方,又看了看后方,然后笑问到:“你们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吗?”
见两人一脸懵懂,便笑到:“想必你们也不知道。这条河,叫捆山河”
“困..?”
“是捆东西的捆。这条河,向南一直通到华山村那边,向北一直通到前面的长江口。可别小看这条河,在历史上,可是颇有些传奇的”
“这条…小河?”,高小双望着长满芦苇的狭窄河道,不解地问到,
“是啊。你们可知道,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就来到过此地。当时这里属于西周的宜侯封地。他见到长江 边上的这座山,叫瑞山,并且五峰相连,形如巨龙,瑞气升腾,唯恐对自己的江山不利,于是便下令将 “瑞”字左边的“王”除掉,将右边的“耑”用框框起来,改名为圌山。就这样,他还不放心。其后又命人在山脚下,挖了一条河,用来捆绕住山、以彻底绝其王气,呵呵呵…从此,“圌山”“与“捆山河”之名,一直被引用至今。还有...在南宋初年,金人入侵,抗金名将韩世忠,当时就驻军在这圌山脚下,为了操练水师,他派兵将淤塞多年的捆山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并与长江相连。”
“还正有点名不经传哦!”
“吴教授,我想请教...一个可能比较幼稚的问题,那就是…历史上真的存在秦始皇南巡之事吗?”
“呵呵呵…我想,应该有。秦始皇南巡之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此后的12年间,曾经5次进行全国性巡察,后4次是从咸阳出发,向东和向南出巡的。公元前210年是最后一次南巡,途经了当时的江乘、丹徒、曲阿,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句容、丹徒、丹阳,前往浙江的钱唐、会稽等地,其实,这些史实在《江南通志.金陵志》中也有记载,称秦始皇南下北返途中,曾两次途经镇江。因此…”
吴教授的话尚未说完,就看到一位老人从村里小跑过来,嘴里不停地在说:“真抱歉!真抱歉!各位专家,来晚了“。
老人来到跟前,气还没喘匀,就连忙说到:”刚才只顾得瞎忙活,一下子忘记看马路了,怠慢了,怠慢了!”
“不用客气,您是…杨之江的舅舅吧?”
“是的,是的”
“你们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环境也非常好”,吴教授大为赞叹到,
“就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除了空气还过得去,没有什么好的”
“老人家,我们这次过来,要打扰您了”
就在两人寒暄之际,高小双却见到杨之江,正骑着自行车飞奔而来,只见他一边快速骑行,一边还兴奋地扬着手,便连忙附在范清婉耳边,轻声说到:“姐,你的小情人来了”
杨之江到了跟前,自行车还未停当,就连声歉意地说到:“吴教授,小双,范清婉,真是非常抱歉,接驾来迟了”
“没有,没有”
“你家离这里很远吗?”,高小双佯装不悦,板住脸责问到,
“不远,就在附近,华山村”,
没想到,吴教授一听,却连声夸了起来:“好地方,好地方,江南第一村,清朝康熙帝亲封的,前年我还应邀去考察过”‘
吴教授继续兴奋地说到: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哈哈哈…这首古老的南朝乐府,传唱了上千年,至今仍令无数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你们俩可知道?这首华山畿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吗?就是家喻户晓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雏形。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华山镇”
杨之江顿时感到气势大振,满脸喜色,见范清婉站在身旁,一副含情脉脉的神情,还带一丝儿羞色,心中感到欣慰不已。
高小双本想戏弄他一通,见吴教授似乎激动的有点泪眼,于是便换了一个口气,对着杨之江笑到:
“嘿!你小子,真是有福气啊!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古镇里,怪不得能考到南大。不过,我可要提醒你哦,可不要自以为是哦!今日可不同往昔,不要窝在温柔乡里,自由懒散哦!还有啊,老实交代,你在老家有没有相好的?有没有拈花惹草,招蜂引蝶?嘻嘻嘻…你小子可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哦!下次你要是再磨磨唧唧,迟到了,小心我身边这个大美人跟人家跑了”,高小双话音刚落,就一把将范清婉推向杨之江,然后掩住嘴,哈哈大笑了起来。
杨之江顿时羞红了脸,一阵尴尬傻笑之后,便连忙介绍:“吴教授,这是我舅舅,现在是华阳村的村长兼文保专管员”
吴教授再次客气地说到:“老人家,打扰你了”
“哪里的话,三位贵客,请都请不到!快请,快请,请到家里坐”,杨之江舅舅异常热情地招呼到,
“舅舅,昨天关照你的事,准备的怎么样啊?”,杨之江轻声问到,
“哦…钥匙就在口袋里”
吴教授一听,连忙说到:“那…我们现在就过去吧?”
“这怎么行呢?先到我家坐坐,喝点茶,再过去也不迟”,杨之江舅舅似乎有点着急起来,
杨之江看了范清婉一眼,见其并无反感之意,便与舅舅连说带拉,簇拥着吴教授向村里走去。
范清婉和高小双见状,紧跟在后头。
范清婉进入村里,这才发现,里面好像尘封了多年似的,到处是古色古香,青砖灰瓦,雕梁飞檐、肥梁胖柱等明清建筑,犹如蛛网一般,分布在大街小巷之中,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一栋现代式样的建筑。一番左拐右转之后,她惊奇地发现,村中的道路,比较奇特,似连非连,犹如八卦阵一般,环环相通,又似乎彼此独立,给人一种如坠迷宫、恍然隔世之感。
杨之江舅舅的家,位于村落中央,门前有一口圆形的池塘,四周的房屋,呈正方形布局,有天圆地方之寓意。池塘对面为村中的祠堂,一柱高耸的旗杆,矗立在院落正前方,巍峨的楼式牌坊和高大漆黑的大门,显得格外的庄重肃穆,空灵幽静。
就在众人高兴吃早点时,杨建的舅舅突然拿出一张照片,放在吴教授面前,然后对着众人说到,“就在前两天夜里,放在我们村头道观门前的石雕花瓶给人偷了”,这一消息,令吴教授大吃一惊。
吴教授拿下眼镜,俯身看了看照片,发现照片中的石雕花瓶的形状,竟然与茅山道观地上镶嵌的那幅花瓶图案有几分相似。瓶身雕有龙虎、神龟和一些道家图案,瓶口位置还精心雕刻了一只仙鹤,脚踏瓶口边缘,昂首向天,振翅欲飞。他深知,这种形状色样的花瓶,在道教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赋有吸纳和导引天地精气之神秘,与普通百姓家中用于镇宅的所谓“魂瓶“,迥然不同。
杨之江舅舅继续说到:“这座石雕花瓶,摆放在华阳观里已五百多年了,这中间,经历过战火和朝代更迭,但一直度相安无事,就是在解放后的破四旧运动和**时期,也没有受到过任何损伤。可一夜大雨过后,就神秘失踪了”
当吴教授听到“昨晚雷雨交加,看护人员突然有事离开、公安在现场勘查不到任何脚印等痕迹”等情况后,心中不免犯起了嘀咕,“这中间也太多的巧合了吧?!还有,我刚发现茅山地上花瓶的一些端倪,这边的花瓶物证就被偷了,而且时机拿捏的很准,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阻止自己做点事”。
一行人匆匆吃完早点后,杨之江舅舅便领着众人,向村头的华阳观走去,
小时候,杨之江经常跟着母亲到外婆家来,每次路过华阳观时,心里都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但自从读小学后,胆子开始变大了起来,特别是有一次听外婆讲过“从前有一个师傅在观里做木匠时,忘记将一碗红烧肉拿回去,一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观里时,发现那碗肉还在,并且一点都没有馊”的故事后,就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其后,每年学校放假后,都会跑到外婆家来玩,与小伙伴们跑到道观里,四处寻觅那碗肉还在不在,有时,在里面的戏台上,互相追逐打闹,甚至骑在门前的青螺石上,当着马来吆喝,不过,每次外婆都会交代他,千万不要摘观前白果树上的果子,也不要捡掉在地上的,否则会手脚溃烂的。
来到了道观前,杨之江的舅舅指着地上一个六角形的石基,黯然说到:
“那个石雕花瓶就放在这里,现在只剩下基座了。前段时间修道观,将石雕花瓶搬到这里,半个多月,一直没事,但没想到…唉…现在…也不知道公安能不能帮忙追回来,这可是五六百年前的宝贝圣物啊,千万不要在我们手里没了”
高小双拿出相机,对着地上石基一顿猛拍。范清婉则站在一旁,看了看石基,又看了看四周,一脸的茫然无措。因为在她的印象中,茅山道观的元符宫似乎也有一座模样相似的石雕花瓶,只不过保护措施很到位,整个花瓶用通透的玻璃罩住,并在四周设了一圈警戒围栏。
吴教授停留了片刻,就转身向道观的大门走去,杨之江的舅舅见状,连忙跟上前去,一边用手比画着周围,一边热情介绍到:
“我们村的这个道观,在镇江东乡这一带是最有名气的,大概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了。最早是在东汉年间建造的,原名叫仁静宫,到了宋朝,一个叫宋徽宗的皇帝,不知什么原因,将它赐名改为华阳观,后来到了明朝,曾经进行过大修。整个宫观,当时占地面积有二十八亩,前后共有三进,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第一进,戏楼的位置,你们看这大门两边,还有这里,一共有三棵白果树,树龄至少有350多年了。可惜的是,解放之初,破四旧、后来又是*****,这些全部给毁了,现在只剩下这个小土戏台,还有那三颗白果树了,还有中间一进,原来是灵官殿,也早已没有了,现在整个道观,只剩下眼前的这仁静宫了。”
这时,高小双见道观的大殿已呈破败之状,前檐阑额脱闪,后檐已有局部塌陷,心里很不以为然,忽见大门两旁摆放着一对石墩,形状十分奇特,便弯腰观瞻,杨之江的舅舅见状,连忙上前介绍到:
“这对座石,我们当地人叫青螺石,上面有多层螺旋式刻纹,用手轻轻敲一下,还会发出声音,所以我们又叫它玉石鼓,这可是我们华阳观八宝之一。最早的时候,是放着第一进大院门外的,由于大院后来毁掉了,所以才移到这里。”
范清婉一听,内心一怔,记得上次那位来单位讲座的专家就提过,“安徽蚌埠怀远县的卞和洞,相传是楚人卞和发现玉璞,也就是后来的和氏璧的地方,那洞壁之上刻有“青螺石帐”四个字”,于是连忙低下身体,仔细观察起来。这才发现,这对青螺石上竟然有细致的螺旋花纹,共有九圈,从最外向里旋转,呈顺时针方向,最后归集到最中间一点。
她深知这种螺旋图案,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黄金螺旋图案,从数学的角度讲,它遵循的是所谓的斐波那契数列,以一种黄金比例的对数向外扩展,从天文学的角度讲,意味着是一种黑洞,原点,本源,象征着太阳和天空中蕴含的生长和宇宙能量。在我国古代被视为“里学”范畴,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动态秩序和模式。而在道教中,这一螺旋花纹符号,象征着阴阳交替和自然螺旋力量的相互贯通,就像一座连接粗糙的物质和微妙能量的桥梁,表达对神性、循环、永恒和生命力量的赞颂,它不仅能反映出人的外在意识,更能触及人的内核灵魂,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性的“生命曲线”。由于这种符号十分抽象,具有深不可测的神秘感,让人仿佛感知到宇宙的转矩,因此有人将其视为是外星人的遗物。另外,螺旋共有九圈,而九这一数字,在道教思想中为最大数。
而此时的吴影教授,内心更是感到有点震惊,他本以为道教的所谓“十字”理论,只不过是一种虚言妄想而已,但万万没有想到,却真实的在这几十公里开外的地方应验了,“这青螺石上的螺旋符号,不正是茅山道观地上的那十字符遥相呼应的变体吗?!”。为了进一步证实道家的这一对应理论,他从手提包中,拿出了指南针,对道观大门的朝向方位进行了一番测量,惊奇地发现大门所对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方,而是西南方,这恰好与茅山勉斋道观的地上箭头和大门所指的西北方向,互为相向一致,心中顿时大喜,甚至有点不能自控。
正在这时,高小双突然大声念到:“八宝华阳天下闻、三清大教世界尊”,然后又好奇地问起杨之江的舅舅,“八宝,都是些什么东西?” ,
吴教授的心中又是一惊,“当年宋徽宗赐给茅山道院八宝,但同时又赐给了眼前这道观八宝,这是何意?”
“这八宝就是,避尘珠、魏法师碑、龙门桥、青螺石、镇恶牌、牛皮地、青红剑和大成圣经。”
吴教授听罢,兴奋的心境稍稍回落了一些,觉得这华阳观的八宝与茅山道观的八宝,还是没有可比性的,所赐之物的档次似乎低了些,但一想起宋徽宗将因茅山的华阳洞而起的原华阳观之观名,改赐给眼前的这座小观,心里还是感到十分纳闷,“用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方位线,将两个道观牵连在一起,其中定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可惜的是,现在观里的八宝,就剩下这对青螺石了。不过,之前还有一件宝物,只不过被移到焦山去了”,杨之江的舅舅十分痛心并惋惜到,
“哦?是什么?”,范清婉插话到,
“魏法师碑”
“您是说,焦山碑林里的那块魏法师碑,原来是你们华阳道观的?”,吴影教授惊讶到,
“是啊,就是我们华阳观的。1961年?…不…好像是…62年,对,61年,当时镇江市的一位领导带着一帮人下来,用军用大卡车给拉走的,那时我还小。”
“原来如此”
“您刚才说的第一个宝物,叫什么避尘珠,听上去,很有意思,是真有此物,还是..?”,范清婉未讲“传说”二字说出来,深怕得罪了杨之江舅舅。
“真有这个东西,前几年,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来采访过。这个避尘珠,原来一直放在这里面大殿的屋顶大梁上,形状有点像…葫芦。听老人讲,因为有这个宝贝,这大殿里平时基本上不需要打扫,一年四季,一点灰尘都没有”
杨之江舅舅一边激动地说着,一边手忙脚乱地打开了大殿的门。一进大门,便指着四周,说到:
“你们看,那墙角的地方堆着那么多杂物,按理说,应该有很多蜘蛛网,可是你们仔细看一下,那杂物上,还有殿内门窗和梁柱上,有没有蜘蛛网?里面有没有很多灰尘”
众人一看,果真如此。
高小双抬头见屋顶梁柱上,并没有什么葫芦状的东西,便好奇问到:“那避尘珠放在那儿啊?怎么没见呢?”
“那避尘珠在魏法师碑被搬走后,没有多久,就莫名其妙不见了”
杨之江的舅舅见众人似乎不信,连忙解释到:
“说出来,你们可能更加不信。那避尘珠不见以后,却在原来的位置突然冒出了一个印记。你们看,那正中的横梁柱上,隐隐约约是不是有个怪怪的图案?”
众人目光齐聚,确实发现好像有一图案,看上去有点灰白,勾勒的线条也比较模糊,岁月的沧桑痕迹非常明显。
“这图案,看上去象花,但又不像花,象字又不像字的。以前有位专家说,那是个字,叫‘吽’,就是和尚念经的‘唵嘛呢叭咪吽’里的“吽”,又说什么‘六字真言一声吽’,可是这‘吽’,是寺庙和尚念的,是佛教的东西,而我们华阳观,是茅山道教上清派的,观里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吽’这个字的,呵呵呵…这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没有人知道。”
范清婉听后,觉得也有道理,那符号看上去确实不象‘吽’字,所谓的专家解读,似乎过于牵强附会了。事实上,道教也六字真言,只不过是“致虚极,守静笃”,或道士口中的‘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她皱起眉头,又细细观察了一番,忽然感觉这符号有点似曾相识。
吴教授看了一会儿,然后低头思索了一番,不得其解,但当他抬头之时,忽见范清婉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似乎已知了答案,于是急忙问到:
“小范,看你样子,好像了解这个图案?”
“也不敢说完全了解。在以前的一件案件中,我似乎曾经看到过这个符号”
“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不会涉及泄密吧?”
“不会,不会!这…应该是公鸡状图案”
“公鸡?”,高小双惊讶到,
“这种公鸡状图案在西方较为常见,大都悬挂在教堂尖顶之上,作为一种风向标。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公鸡状的风向标,被视为‘圣彼得的象征’,在天主教里,有警世与指引之意,象征黎明战胜黑暗、生命征服死亡。但在我们东方,却有另一层含义。这实际上是上古时期伏羲文化的图腾符号。道教中,将公鸡列为天地第一生灵,然后依次是狗猪羊牛马,其后才是人,道教认为,公鸡是天宿下凡所化,能通天地,可格鬼神,所谓的‘玉衡星散化为鸡’,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知道,玉衡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五颗星,是最亮的一颗星,在古代,被视为皇权的象征,有‘王者正天文之器’之说。在道经中,被称之为‘丹元廉贞星君’,而公鸡则是这颗星的魂魄,因此道教将公鸡的晨鸣,视为是阴阳世界的划分。茅山道士陶弘景,认为公鸡有丹学隐语,因此将其视为元神”。
范清婉的一番释解,令众人十分惊叹和佩服,吴教授的心里更是感到欣慰不已,“真是后生可畏,学识雄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么说来,这图案是公鸡,是吉祥的意思?”,杨之江的舅舅激动地问到,
“应该是”
其实,另一层含义,范清婉却隐而未讲。
杨之江舅舅听完范清婉的讲述后,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好像打上了鸡血一样,见吴影教授盯着头顶的横梁在看,便又眉飞色舞地介绍到:
“以前,这个大殿中,梁柱都是用上等楠木做的,特别是中间的那条横梁,用的是金丝楠木。殿顶上方,四面通风透亮,墙顶的四周,与殿顶并不相连,整座房顶靠的是这些木柱,而不是靠墙来承重的”。
吴教授发现此道观的建筑确实不多见,屋内空间很大,房顶延伸于墙外,具有明显的宋代营造样色特征。更有,主体结构部分,大都用的是木头,青石柱础,殿身为八架椽,前后乳袱用四柱,采用的是一种减柱法,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在柱顶上的水平铺作层上,设计了些许架空,建有几面空窗,似通还隔,若隐若现,想必利于透光,大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道教寓意。在最上层的梁中间建有三角形的屋架,一端承桁,一端连柱,而四周的额枋,用的则是长条的整木,给人一种宏伟壮观之气势。
“你们看这个位置,原来还建有一个藏经阁”
“藏经阁?”
“是的。当年,我们圌山这里,临近大海,是长江的出海口,每天潮起潮落,场景十分壮观。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总爱登上阁楼,去观望江海涛浪,后来就有人将藏经阁,改名为观海楼了。”
“我小时候也听人说过。我们这边的江面,在古代还出现了广陵潮,波澜壮阔,气势比现在的钱塘江大潮还要壮观,只不过,到了唐代晚期,就渐渐消失了,大约存在了上千年”,杨之江在旁插话到,
”是的,唐朝时,那个叫魏征的宰相,还专门来这里巡视考察,并在观海楼上观潮静修过”,杨之江的舅舅继续补充到,
“魏征?”,杨之江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过,
“是啊!唐太宗专门派宰相魏征南巡,先去了茅山,后来到了我们这里的华阳观,并且还住了好几年。听老辈人说,这魏征的车马队伍,到了前面的牛鼻子桥后,为了尊重道观里的规矩,特地让车马绕道附近的仙鹤桥拐进来。这些事情,放在焦山的那块魏法师碑上都刻着呢!能有假吗?!”
杨之江一听,就连忙呛到:
“舅舅,你说得…嘿嘿嘿…有点不靠谱。虽然我没有看过那块石碑,但一听这碑的名字,叫魏法师碑,就知道是一块纪念姓魏的和尚所刻的碑,魏征又是什么人啊,人家是宰相,根本就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完全是张冠李戴,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事”。
杨之江舅舅听外甥这么一说,似乎也感到有点道理,但沉默了片刻,还是固执地辩解到:
“个个都在说,那碑上有时间有人名,就是唐朝的魏征,你说不是宰相魏征能会是谁?我问你,谁有这么大的牛皮,能得到唐太宗亲自召见?!”
范清婉听他们舅甥俩在互怼,不敢插话,毕竟自己没有看过那块碑,并不知道上面到底是怎么写的,故而假装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而站在一旁的吴教授,却有点不一样了,他心中又想起“唐太宗将茅山陶弘景的朱阳馆改为华阳观”之事,并且想起他曾看过那块魏法师碑。虽然没有认真研读其中的碑文,但确实如杨之江舅舅所讲,碑上有具体的时间和人名。他还依稀记得,碑记中确实提到一个姓魏的法师,俗名叫魏降,字道崇,曾被唐太宗亲自召见,后来被派到茅山,最后又被派到这里,当时这个道观并不叫华阳观,而叫仁静观。从时间上看,这个魏姓法师生活的年代,确实与宰相魏征都属于唐太宗时期,并且两人的籍贯也一样,都是山东济宁兖州府人。此时,他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个疑问“唐太宗远在长安,为何要派魏法师先去茅山,再到眼前的这华阳观呢?其目的是什么?”。
一行人一边参观,一边用手机拍照留影,而高小双总是趁范清婉不注意时,偷偷将她与杨之江拍到一起。
午饭过后,范清婉本想与众人一起到杨之江老家华山村去看看,主要是因为吴教授早上提到的“华山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雏形”这一神奇的古老传说,但没想到,吴教授下午却要去镇江焦山参加瘗鹤铭水下考古打捞会议,而高小双收到处里传过来的消息,称那“卜卖客”在网上又有新的动作,望能尽快回南京,无奈之下,只好遗憾地开车去了镇江。杨之江并没有随行,因为家中此前已作安排,准备迎接范清婉的到来,但没想到有了变故,故而只好先回家处理一下。
当范清婉开车将吴教授送到目的地,准备与小双一起回南京时,这时,接到了杨之江的电话,希望她能在镇江暂住一晚,明天一早,来镇江与她会合,一起去焦山看那块《魏法师碑》。她犹豫了一下,想起刚才吴教授在车上也表达了这一意思,再加之自己确实想亲眼看一下那块碑刻,于是决定让高小双先回,高小双闻言后,顿时诡异地笑了笑,对她作了一个鬼脸。
此时,华阳观东侧的屋檐下,正站着一人,雨水从他白皙的脸庞滑落,一缕湿透的黑发,紧贴在脑门前,几乎将半张脸给遮住。不远处的路旁,停着一辆无牌的面包车。
没多久,一道耀眼的闪电亮起,只见那人正快速地向观前的一座石雕花瓶走去,未几,那人身影便与那座石雕花瓶,一同消失在黑暗之中。
第二天,雨过天晴,万物如甦。杨之江的舅舅忽然接到一村民来报,称放在村头道观前的那尊石雕花瓶被盗了,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完了!完了!我的妈唉,真是作孽啊!”。
这座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花瓶,可是华阳村的至尊宝物,摆放在华阳道观中已有五百多年,其间虽历经战火和朝代更迭,但一直相安无事,即便在解放后的破四旧运动和特殊时期,也未受到过任何损伤。前段时间,因政府要整修道观,便将其暂时移放到道观门前,并派专人看护。没想到,一夜的暴雨雷电之后,就不见了踪影。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村子都炸开了锅,附近的道友们闻讯后,也纷纷涌来。虽然当地公安派出所接警后,很快到了现场,又是拍照又是警犬,还传讯了有关的看护人员等,同时派出了多路人马四处搜寻,但忙碌了几天,最后依然是束手无策,连个犯罪分子的影子都没找到,这令众人很是不满。
这日,杨之江的舅舅在门前编织芦席。不远处,一群妇女老人又在吱吱咋咋地聊着前几天花瓶被盗之事,旁边有三五个孩童,在天真无忧地互相追逐着,嬉闹着。
他一边编织,一边向村前的马路张望。昨天晚上,接到了外甥杨之江的电话,说上午十点钟左右,会有省里的专家过来,到华阳道观去察看一下,让他做好接待准备。
其实,杨之江的家离这里很近,每次来舅舅家,都要路过华阳村村头。华阳村,虽然面积不大,只有五六十户人家,却是清一色的黛瓦粉墙,错落有致,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村子东北边就是圌山山麓,其他三面,则是大片农田,犹如棋盘方格一般,整齐有序,一条绿粼粼的捆山河,从村边蜿蜒流过,直通西北边的长江龟山口。
每年春上,江岸边和河道中,到处都会冒出幼嫩绿翠的芦苇,到了秋冬季节,变成了一片金黄,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犹如丰收在望的稻田一样。不知从哪个朝代起,这个村上的男人几乎从小都会一种手艺,编织芦席、垫子等,只不过,改革开放后,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拼,村里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在编织。
早上七点多,范清婉载着吴教授和高小双,沿着沪宁高速,一路向镇江方向急驶而来,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在圌山脚下找到了杨之江口中的华阳村。
虽说已是上午九点多了,可一眼望去,整个村子依然沉静在一片氤氲清幽之中,站在村前的马路上,向北眺望,不远处的圌山,红日挂岭,树木葱翠,弯弯的山脊,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向远处延伸,真所谓“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村前的河道上,有一座石拱桥,看上去颇有些年代感,将两岸的马路与村庄,精巧地连接成一体。河岸边,青青的的芦苇,此时已抽出了长长的白色芦花,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给人一种梦幻般感觉。一些夹竹桃和不知名的花草,开出了一簇簇红色的、黄花的花朵,引来了无数的蝴蝶和蜜蜂。
吴影教授心情愉悦地走到石桥中央,停下了脚步,双手抚着桥上的栏杆,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清澈河水,不禁有感而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想不到,这圌山之地,被秦始皇捆了几千年了,如今依然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瑞气升腾”
“吴教授,我可听说,这个季节正是吃河豚和刀鱼的好时候”,高小双说到,
“哈哈哈…然也。‘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说的就是这个季节,指的也是这一带“
” 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嘴馋了”,范清婉附和到,
“馋嘴猫”,高小双在一旁打趣到,
“古诗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嘻嘻嘻…”,范清婉连忙辩解道
“吴教授,我斗胆提个建议,让范清婉马上给杨之江打电话,叫他赶紧过来,中午,让他舅舅请客,我们三人好好吃一顿这里地道的河豚刀鱼,怎么样?”,高小双的调侃话语,顿时引起了三人哈哈大笑。
就在吴教授抬头眺望圌山之际,高小双却悄无声息地凑到范清婉身旁,贴着她的耳边,低声说到:“心情不错嘛!嘻嘻…等会…看看你这个未来儿媳,是如何拜见未来的舅舅大人的?”,范清婉一听,顿时羞得满脸飞霞,顺手在高小双的腰间拧了一把。
吴教授听到惊呼,转头一看,只见两人在嬉笑取闹,心情也变得格外的愉悦,只见他欣然说到:
“在城里待得太久了,一到了这种山青水秀的地方,人马上就松弛下来了,放归自然,童趣尽显,呵呵呵…”
两人顿时停住了嬉闹,但脸上仍然洋溢着笑容。
吴教授望了望前方,又看了看后方,然后笑问到:“你们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吗?”
见两人一脸懵懂,便笑到:“想必你们也不知道。这条河,叫捆山河”
“困..?”
“是捆东西的捆。这条河,向南一直通到华山村那边,向北一直通到前面的长江口。可别小看这条河,在历史上,可是颇有些传奇的”
“这条…小河?”,高小双望着长满芦苇的狭窄河道,不解地问到,
“是啊。你们可知道,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就来到过此地。当时这里属于西周的宜侯封地。他见到长江 边上的这座山,叫瑞山,并且五峰相连,形如巨龙,瑞气升腾,唯恐对自己的江山不利,于是便下令将 “瑞”字左边的“王”除掉,将右边的“耑”用框框起来,改名为圌山。就这样,他还不放心。其后又命人在山脚下,挖了一条河,用来捆绕住山、以彻底绝其王气,呵呵呵…从此,“圌山”“与“捆山河”之名,一直被引用至今。还有...在南宋初年,金人入侵,抗金名将韩世忠,当时就驻军在这圌山脚下,为了操练水师,他派兵将淤塞多年的捆山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并与长江相连。”
“还正有点名不经传哦!”
“吴教授,我想请教...一个可能比较幼稚的问题,那就是…历史上真的存在秦始皇南巡之事吗?”
“呵呵呵…我想,应该有。秦始皇南巡之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此后的12年间,曾经5次进行全国性巡察,后4次是从咸阳出发,向东和向南出巡的。公元前210年是最后一次南巡,途经了当时的江乘、丹徒、曲阿,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句容、丹徒、丹阳,前往浙江的钱唐、会稽等地,其实,这些史实在《江南通志.金陵志》中也有记载,称秦始皇南下北返途中,曾两次途经镇江。因此…”
吴教授的话尚未说完,就看到一位老人从村里小跑过来,嘴里不停地在说:“真抱歉!真抱歉!各位专家,来晚了“。
老人来到跟前,气还没喘匀,就连忙说到:”刚才只顾得瞎忙活,一下子忘记看马路了,怠慢了,怠慢了!”
“不用客气,您是…杨之江的舅舅吧?”
“是的,是的”
“你们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环境也非常好”,吴教授大为赞叹到,
“就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除了空气还过得去,没有什么好的”
“老人家,我们这次过来,要打扰您了”
就在两人寒暄之际,高小双却见到杨之江,正骑着自行车飞奔而来,只见他一边快速骑行,一边还兴奋地扬着手,便连忙附在范清婉耳边,轻声说到:“姐,你的小情人来了”
杨之江到了跟前,自行车还未停当,就连声歉意地说到:“吴教授,小双,范清婉,真是非常抱歉,接驾来迟了”
“没有,没有”
“你家离这里很远吗?”,高小双佯装不悦,板住脸责问到,
“不远,就在附近,华山村”,
没想到,吴教授一听,却连声夸了起来:“好地方,好地方,江南第一村,清朝康熙帝亲封的,前年我还应邀去考察过”‘
吴教授继续兴奋地说到: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哈哈哈…这首古老的南朝乐府,传唱了上千年,至今仍令无数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你们俩可知道?这首华山畿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吗?就是家喻户晓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雏形。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华山镇”
杨之江顿时感到气势大振,满脸喜色,见范清婉站在身旁,一副含情脉脉的神情,还带一丝儿羞色,心中感到欣慰不已。
高小双本想戏弄他一通,见吴教授似乎激动的有点泪眼,于是便换了一个口气,对着杨之江笑到:
“嘿!你小子,真是有福气啊!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古镇里,怪不得能考到南大。不过,我可要提醒你哦,可不要自以为是哦!今日可不同往昔,不要窝在温柔乡里,自由懒散哦!还有啊,老实交代,你在老家有没有相好的?有没有拈花惹草,招蜂引蝶?嘻嘻嘻…你小子可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哦!下次你要是再磨磨唧唧,迟到了,小心我身边这个大美人跟人家跑了”,高小双话音刚落,就一把将范清婉推向杨之江,然后掩住嘴,哈哈大笑了起来。
杨之江顿时羞红了脸,一阵尴尬傻笑之后,便连忙介绍:“吴教授,这是我舅舅,现在是华阳村的村长兼文保专管员”
吴教授再次客气地说到:“老人家,打扰你了”
“哪里的话,三位贵客,请都请不到!快请,快请,请到家里坐”,杨之江舅舅异常热情地招呼到,
“舅舅,昨天关照你的事,准备的怎么样啊?”,杨之江轻声问到,
“哦…钥匙就在口袋里”
吴教授一听,连忙说到:“那…我们现在就过去吧?”
“这怎么行呢?先到我家坐坐,喝点茶,再过去也不迟”,杨之江舅舅似乎有点着急起来,
杨之江看了范清婉一眼,见其并无反感之意,便与舅舅连说带拉,簇拥着吴教授向村里走去。
范清婉和高小双见状,紧跟在后头。
范清婉进入村里,这才发现,里面好像尘封了多年似的,到处是古色古香,青砖灰瓦,雕梁飞檐、肥梁胖柱等明清建筑,犹如蛛网一般,分布在大街小巷之中,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一栋现代式样的建筑。一番左拐右转之后,她惊奇地发现,村中的道路,比较奇特,似连非连,犹如八卦阵一般,环环相通,又似乎彼此独立,给人一种如坠迷宫、恍然隔世之感。
杨之江舅舅的家,位于村落中央,门前有一口圆形的池塘,四周的房屋,呈正方形布局,有天圆地方之寓意。池塘对面为村中的祠堂,一柱高耸的旗杆,矗立在院落正前方,巍峨的楼式牌坊和高大漆黑的大门,显得格外的庄重肃穆,空灵幽静。
就在众人高兴吃早点时,杨建的舅舅突然拿出一张照片,放在吴教授面前,然后对着众人说到,“就在前两天夜里,放在我们村头道观门前的石雕花瓶给人偷了”,这一消息,令吴教授大吃一惊。
吴教授拿下眼镜,俯身看了看照片,发现照片中的石雕花瓶的形状,竟然与茅山道观地上镶嵌的那幅花瓶图案有几分相似。瓶身雕有龙虎、神龟和一些道家图案,瓶口位置还精心雕刻了一只仙鹤,脚踏瓶口边缘,昂首向天,振翅欲飞。他深知,这种形状色样的花瓶,在道教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赋有吸纳和导引天地精气之神秘,与普通百姓家中用于镇宅的所谓“魂瓶“,迥然不同。
杨之江舅舅继续说到:“这座石雕花瓶,摆放在华阳观里已五百多年了,这中间,经历过战火和朝代更迭,但一直度相安无事,就是在解放后的破四旧运动和**时期,也没有受到过任何损伤。可一夜大雨过后,就神秘失踪了”
当吴教授听到“昨晚雷雨交加,看护人员突然有事离开、公安在现场勘查不到任何脚印等痕迹”等情况后,心中不免犯起了嘀咕,“这中间也太多的巧合了吧?!还有,我刚发现茅山地上花瓶的一些端倪,这边的花瓶物证就被偷了,而且时机拿捏的很准,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阻止自己做点事”。
一行人匆匆吃完早点后,杨之江舅舅便领着众人,向村头的华阳观走去,
小时候,杨之江经常跟着母亲到外婆家来,每次路过华阳观时,心里都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但自从读小学后,胆子开始变大了起来,特别是有一次听外婆讲过“从前有一个师傅在观里做木匠时,忘记将一碗红烧肉拿回去,一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观里时,发现那碗肉还在,并且一点都没有馊”的故事后,就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其后,每年学校放假后,都会跑到外婆家来玩,与小伙伴们跑到道观里,四处寻觅那碗肉还在不在,有时,在里面的戏台上,互相追逐打闹,甚至骑在门前的青螺石上,当着马来吆喝,不过,每次外婆都会交代他,千万不要摘观前白果树上的果子,也不要捡掉在地上的,否则会手脚溃烂的。
来到了道观前,杨之江的舅舅指着地上一个六角形的石基,黯然说到:
“那个石雕花瓶就放在这里,现在只剩下基座了。前段时间修道观,将石雕花瓶搬到这里,半个多月,一直没事,但没想到…唉…现在…也不知道公安能不能帮忙追回来,这可是五六百年前的宝贝圣物啊,千万不要在我们手里没了”
高小双拿出相机,对着地上石基一顿猛拍。范清婉则站在一旁,看了看石基,又看了看四周,一脸的茫然无措。因为在她的印象中,茅山道观的元符宫似乎也有一座模样相似的石雕花瓶,只不过保护措施很到位,整个花瓶用通透的玻璃罩住,并在四周设了一圈警戒围栏。
吴教授停留了片刻,就转身向道观的大门走去,杨之江的舅舅见状,连忙跟上前去,一边用手比画着周围,一边热情介绍到:
“我们村的这个道观,在镇江东乡这一带是最有名气的,大概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了。最早是在东汉年间建造的,原名叫仁静宫,到了宋朝,一个叫宋徽宗的皇帝,不知什么原因,将它赐名改为华阳观,后来到了明朝,曾经进行过大修。整个宫观,当时占地面积有二十八亩,前后共有三进,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第一进,戏楼的位置,你们看这大门两边,还有这里,一共有三棵白果树,树龄至少有350多年了。可惜的是,解放之初,破四旧、后来又是*****,这些全部给毁了,现在只剩下这个小土戏台,还有那三颗白果树了,还有中间一进,原来是灵官殿,也早已没有了,现在整个道观,只剩下眼前的这仁静宫了。”
这时,高小双见道观的大殿已呈破败之状,前檐阑额脱闪,后檐已有局部塌陷,心里很不以为然,忽见大门两旁摆放着一对石墩,形状十分奇特,便弯腰观瞻,杨之江的舅舅见状,连忙上前介绍到:
“这对座石,我们当地人叫青螺石,上面有多层螺旋式刻纹,用手轻轻敲一下,还会发出声音,所以我们又叫它玉石鼓,这可是我们华阳观八宝之一。最早的时候,是放着第一进大院门外的,由于大院后来毁掉了,所以才移到这里。”
范清婉一听,内心一怔,记得上次那位来单位讲座的专家就提过,“安徽蚌埠怀远县的卞和洞,相传是楚人卞和发现玉璞,也就是后来的和氏璧的地方,那洞壁之上刻有“青螺石帐”四个字”,于是连忙低下身体,仔细观察起来。这才发现,这对青螺石上竟然有细致的螺旋花纹,共有九圈,从最外向里旋转,呈顺时针方向,最后归集到最中间一点。
她深知这种螺旋图案,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黄金螺旋图案,从数学的角度讲,它遵循的是所谓的斐波那契数列,以一种黄金比例的对数向外扩展,从天文学的角度讲,意味着是一种黑洞,原点,本源,象征着太阳和天空中蕴含的生长和宇宙能量。在我国古代被视为“里学”范畴,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动态秩序和模式。而在道教中,这一螺旋花纹符号,象征着阴阳交替和自然螺旋力量的相互贯通,就像一座连接粗糙的物质和微妙能量的桥梁,表达对神性、循环、永恒和生命力量的赞颂,它不仅能反映出人的外在意识,更能触及人的内核灵魂,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性的“生命曲线”。由于这种符号十分抽象,具有深不可测的神秘感,让人仿佛感知到宇宙的转矩,因此有人将其视为是外星人的遗物。另外,螺旋共有九圈,而九这一数字,在道教思想中为最大数。
而此时的吴影教授,内心更是感到有点震惊,他本以为道教的所谓“十字”理论,只不过是一种虚言妄想而已,但万万没有想到,却真实的在这几十公里开外的地方应验了,“这青螺石上的螺旋符号,不正是茅山道观地上的那十字符遥相呼应的变体吗?!”。为了进一步证实道家的这一对应理论,他从手提包中,拿出了指南针,对道观大门的朝向方位进行了一番测量,惊奇地发现大门所对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方,而是西南方,这恰好与茅山勉斋道观的地上箭头和大门所指的西北方向,互为相向一致,心中顿时大喜,甚至有点不能自控。
正在这时,高小双突然大声念到:“八宝华阳天下闻、三清大教世界尊”,然后又好奇地问起杨之江的舅舅,“八宝,都是些什么东西?” ,
吴教授的心中又是一惊,“当年宋徽宗赐给茅山道院八宝,但同时又赐给了眼前这道观八宝,这是何意?”
“这八宝就是,避尘珠、魏法师碑、龙门桥、青螺石、镇恶牌、牛皮地、青红剑和大成圣经。”
吴教授听罢,兴奋的心境稍稍回落了一些,觉得这华阳观的八宝与茅山道观的八宝,还是没有可比性的,所赐之物的档次似乎低了些,但一想起宋徽宗将因茅山的华阳洞而起的原华阳观之观名,改赐给眼前的这座小观,心里还是感到十分纳闷,“用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方位线,将两个道观牵连在一起,其中定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可惜的是,现在观里的八宝,就剩下这对青螺石了。不过,之前还有一件宝物,只不过被移到焦山去了”,杨之江的舅舅十分痛心并惋惜到,
“哦?是什么?”,范清婉插话到,
“魏法师碑”
“您是说,焦山碑林里的那块魏法师碑,原来是你们华阳道观的?”,吴影教授惊讶到,
“是啊,就是我们华阳观的。1961年?…不…好像是…62年,对,61年,当时镇江市的一位领导带着一帮人下来,用军用大卡车给拉走的,那时我还小。”
“原来如此”
“您刚才说的第一个宝物,叫什么避尘珠,听上去,很有意思,是真有此物,还是..?”,范清婉未讲“传说”二字说出来,深怕得罪了杨之江舅舅。
“真有这个东西,前几年,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来采访过。这个避尘珠,原来一直放在这里面大殿的屋顶大梁上,形状有点像…葫芦。听老人讲,因为有这个宝贝,这大殿里平时基本上不需要打扫,一年四季,一点灰尘都没有”
杨之江舅舅一边激动地说着,一边手忙脚乱地打开了大殿的门。一进大门,便指着四周,说到:
“你们看,那墙角的地方堆着那么多杂物,按理说,应该有很多蜘蛛网,可是你们仔细看一下,那杂物上,还有殿内门窗和梁柱上,有没有蜘蛛网?里面有没有很多灰尘”
众人一看,果真如此。
高小双抬头见屋顶梁柱上,并没有什么葫芦状的东西,便好奇问到:“那避尘珠放在那儿啊?怎么没见呢?”
“那避尘珠在魏法师碑被搬走后,没有多久,就莫名其妙不见了”
杨之江的舅舅见众人似乎不信,连忙解释到:
“说出来,你们可能更加不信。那避尘珠不见以后,却在原来的位置突然冒出了一个印记。你们看,那正中的横梁柱上,隐隐约约是不是有个怪怪的图案?”
众人目光齐聚,确实发现好像有一图案,看上去有点灰白,勾勒的线条也比较模糊,岁月的沧桑痕迹非常明显。
“这图案,看上去象花,但又不像花,象字又不像字的。以前有位专家说,那是个字,叫‘吽’,就是和尚念经的‘唵嘛呢叭咪吽’里的“吽”,又说什么‘六字真言一声吽’,可是这‘吽’,是寺庙和尚念的,是佛教的东西,而我们华阳观,是茅山道教上清派的,观里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吽’这个字的,呵呵呵…这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没有人知道。”
范清婉听后,觉得也有道理,那符号看上去确实不象‘吽’字,所谓的专家解读,似乎过于牵强附会了。事实上,道教也六字真言,只不过是“致虚极,守静笃”,或道士口中的‘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她皱起眉头,又细细观察了一番,忽然感觉这符号有点似曾相识。
吴教授看了一会儿,然后低头思索了一番,不得其解,但当他抬头之时,忽见范清婉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似乎已知了答案,于是急忙问到:
“小范,看你样子,好像了解这个图案?”
“也不敢说完全了解。在以前的一件案件中,我似乎曾经看到过这个符号”
“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不会涉及泄密吧?”
“不会,不会!这…应该是公鸡状图案”
“公鸡?”,高小双惊讶到,
“这种公鸡状图案在西方较为常见,大都悬挂在教堂尖顶之上,作为一种风向标。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公鸡状的风向标,被视为‘圣彼得的象征’,在天主教里,有警世与指引之意,象征黎明战胜黑暗、生命征服死亡。但在我们东方,却有另一层含义。这实际上是上古时期伏羲文化的图腾符号。道教中,将公鸡列为天地第一生灵,然后依次是狗猪羊牛马,其后才是人,道教认为,公鸡是天宿下凡所化,能通天地,可格鬼神,所谓的‘玉衡星散化为鸡’,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知道,玉衡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五颗星,是最亮的一颗星,在古代,被视为皇权的象征,有‘王者正天文之器’之说。在道经中,被称之为‘丹元廉贞星君’,而公鸡则是这颗星的魂魄,因此道教将公鸡的晨鸣,视为是阴阳世界的划分。茅山道士陶弘景,认为公鸡有丹学隐语,因此将其视为元神”。
范清婉的一番释解,令众人十分惊叹和佩服,吴教授的心里更是感到欣慰不已,“真是后生可畏,学识雄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么说来,这图案是公鸡,是吉祥的意思?”,杨之江的舅舅激动地问到,
“应该是”
其实,另一层含义,范清婉却隐而未讲。
杨之江舅舅听完范清婉的讲述后,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好像打上了鸡血一样,见吴影教授盯着头顶的横梁在看,便又眉飞色舞地介绍到:
“以前,这个大殿中,梁柱都是用上等楠木做的,特别是中间的那条横梁,用的是金丝楠木。殿顶上方,四面通风透亮,墙顶的四周,与殿顶并不相连,整座房顶靠的是这些木柱,而不是靠墙来承重的”。
吴教授发现此道观的建筑确实不多见,屋内空间很大,房顶延伸于墙外,具有明显的宋代营造样色特征。更有,主体结构部分,大都用的是木头,青石柱础,殿身为八架椽,前后乳袱用四柱,采用的是一种减柱法,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在柱顶上的水平铺作层上,设计了些许架空,建有几面空窗,似通还隔,若隐若现,想必利于透光,大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道教寓意。在最上层的梁中间建有三角形的屋架,一端承桁,一端连柱,而四周的额枋,用的则是长条的整木,给人一种宏伟壮观之气势。
“你们看这个位置,原来还建有一个藏经阁”
“藏经阁?”
“是的。当年,我们圌山这里,临近大海,是长江的出海口,每天潮起潮落,场景十分壮观。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总爱登上阁楼,去观望江海涛浪,后来就有人将藏经阁,改名为观海楼了。”
“我小时候也听人说过。我们这边的江面,在古代还出现了广陵潮,波澜壮阔,气势比现在的钱塘江大潮还要壮观,只不过,到了唐代晚期,就渐渐消失了,大约存在了上千年”,杨之江在旁插话到,
”是的,唐朝时,那个叫魏征的宰相,还专门来这里巡视考察,并在观海楼上观潮静修过”,杨之江的舅舅继续补充到,
“魏征?”,杨之江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过,
“是啊!唐太宗专门派宰相魏征南巡,先去了茅山,后来到了我们这里的华阳观,并且还住了好几年。听老辈人说,这魏征的车马队伍,到了前面的牛鼻子桥后,为了尊重道观里的规矩,特地让车马绕道附近的仙鹤桥拐进来。这些事情,放在焦山的那块魏法师碑上都刻着呢!能有假吗?!”
杨之江一听,就连忙呛到:
“舅舅,你说得…嘿嘿嘿…有点不靠谱。虽然我没有看过那块石碑,但一听这碑的名字,叫魏法师碑,就知道是一块纪念姓魏的和尚所刻的碑,魏征又是什么人啊,人家是宰相,根本就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完全是张冠李戴,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事”。
杨之江舅舅听外甥这么一说,似乎也感到有点道理,但沉默了片刻,还是固执地辩解到:
“个个都在说,那碑上有时间有人名,就是唐朝的魏征,你说不是宰相魏征能会是谁?我问你,谁有这么大的牛皮,能得到唐太宗亲自召见?!”
范清婉听他们舅甥俩在互怼,不敢插话,毕竟自己没有看过那块碑,并不知道上面到底是怎么写的,故而假装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而站在一旁的吴教授,却有点不一样了,他心中又想起“唐太宗将茅山陶弘景的朱阳馆改为华阳观”之事,并且想起他曾看过那块魏法师碑。虽然没有认真研读其中的碑文,但确实如杨之江舅舅所讲,碑上有具体的时间和人名。他还依稀记得,碑记中确实提到一个姓魏的法师,俗名叫魏降,字道崇,曾被唐太宗亲自召见,后来被派到茅山,最后又被派到这里,当时这个道观并不叫华阳观,而叫仁静观。从时间上看,这个魏姓法师生活的年代,确实与宰相魏征都属于唐太宗时期,并且两人的籍贯也一样,都是山东济宁兖州府人。此时,他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个疑问“唐太宗远在长安,为何要派魏法师先去茅山,再到眼前的这华阳观呢?其目的是什么?”。
一行人一边参观,一边用手机拍照留影,而高小双总是趁范清婉不注意时,偷偷将她与杨之江拍到一起。
午饭过后,范清婉本想与众人一起到杨之江老家华山村去看看,主要是因为吴教授早上提到的“华山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雏形”这一神奇的古老传说,但没想到,吴教授下午却要去镇江焦山参加瘗鹤铭水下考古打捞会议,而高小双收到处里传过来的消息,称那“卜卖客”在网上又有新的动作,望能尽快回南京,无奈之下,只好遗憾地开车去了镇江。杨之江并没有随行,因为家中此前已作安排,准备迎接范清婉的到来,但没想到有了变故,故而只好先回家处理一下。
当范清婉开车将吴教授送到目的地,准备与小双一起回南京时,这时,接到了杨之江的电话,希望她能在镇江暂住一晚,明天一早,来镇江与她会合,一起去焦山看那块《魏法师碑》。她犹豫了一下,想起刚才吴教授在车上也表达了这一意思,再加之自己确实想亲眼看一下那块碑刻,于是决定让高小双先回,高小双闻言后,顿时诡异地笑了笑,对她作了一个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