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事实,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听见,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如何谈不上心情愉快。
不过想一想上一届人家说的是“K-13M都是用的我们这个导弹的技术”,相比之下,好像又不那么难过了。
果然,幸福都是比出来的,相对论在心理学上的含金量永远都在。
不管他们心里想什么,很明显别国的武官并不会照顾他们的面子和想法,而是遵从着内心最原始的本能。这和几十年后花旗佬那短暂的一家独大20多年时,买武器更多考虑的是政治,考虑的是交保护费不同。
这年头买武器,那是真的准备打仗的,除非白送或者没有渠道,否则大部分国家买武器都是想要能用得好。
毕竟S2才过去不到20年,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而且这20年间,实际上全世界的战争基本也就没消停过,只是能打出巨大影响力的,也就那两场,其他的基本都是烂仗,包括正在热闹的交趾之战也是如此。
至于打出影响力的是谁,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
看着围在雷电-1边上的人们,白熊的人心里有些苦涩,武备,终究还是要靠战绩说话。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他们会在“战绩”这件事情上吃个大亏,虚标终究是虚标,吹得再久也不能转换成真正的战斗力。
当他们继续往前走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远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南方同志仿佛像是疯了一样。
“他们居然把射程30公里的防空导弹摆上了货架!!!我要向他们提出抗议!!”一名白熊武官看着前方一张展览海报上大大的“дальность:30KM”发出了尖锐爆鸣,当然别的国家也许看的是另外一行“Range:30km”,两者意思一样,我们负责制作海报的同志也许美术功底尚待提升,但专业性和体贴程度却是极为良心。
“冷静一点,达瓦里氏,我们没有抗议的理由。”其他人劝解道。
“30km的防空导弹,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将我们支援的S-75防空导弹仿制型摆上了货架!!”他绝对不相信我们除此之外,还能有任何别的可能性。
“嗯……我的同志,也许情况比你想象的还要严重。”一名已经将这个展台看了个大概的白熊代表团成员道。
他不止是看到了展台上的东西,他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更高层次知道更多的情报,毕竟这个甚至在我们体系内长期连个正式名称都没有、这次为了参展才混上“旌旗-3”编号的导弹,在白熊那边知道的不多。
这个命名也是高振东的建议,打上自用编号体系的烙印,别人买起来也要放心痛快得多。五大善人同款,自用全新,在军工装备上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还要严重?人们将目光仔细的看向了这个展台,当一件事情被一位经验丰富的驻外武官定义为“严重”的时候,那就值得人们好好探究探究。
在这个命名为“旌旗-3”的展台上,是一枚防空导弹实体,以及一整套作战单元模型。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介绍。当看清楚这枚防空导弹的长相的时候,来自白熊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他说的“严重”是什么意思了。
这枚导弹和S-75完全不同!和S-75夸张的长度和硕大的体积相比,这枚导弹只有4.5米长!没有助推器!
而就是这个堪称小巧的体积,居然实现了30公里的射程和25公里的射高!很明显,这个射高是专门优化的。
这让整个白熊代表团的人都陷入了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难道南方同志在发射卫星的时候,在太空中发现了什么来自宇宙的神秘科技?
外星人,也是60年代开始的极为流行的科幻题材和时髦话题。
要知道白熊自己的S-125,也就是打下F-117A的萨姆-3,弹长是5.89米,射程才16公里。
不只是白熊自己,来到这里的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这枚导弹的体积、射程、射高,都表示出了极度的震惊!
这里面任何一个参数看起来都仅仅是主流水平,但是结合到一起就成了顶尖水平。
关键在于,这枚导弹和雷电-1一样,同样战绩可查,虽然战绩没有那么的辉煌,但是战绩的身份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那是一架花旗的F-105,在导弹的旁边一张展板上,清晰无比的展示了一堆F-105残骸的照片。
看到这里,白熊代表团的成员甚至有些庆幸,最终受伤的还是花旗佬,那没事儿了。
在所有人看来,这枚简洁无比的导弹,透出一种极致的技术美感,尤其是高卢人更是这么觉得,众所周知,高卢人在“美”这个东西上有些偏执。
不过他们倒是不用在这里打这个导弹的主意,他们是单独开小灶的。
甚至就连那个被高振东和所有同志们无比嫌弃的“十-X”形弹翼,都被人们认为是技术的结晶,威力的来源。
你有战绩,你有理。
评判的标准就是这么朴素。
而对于各代表团来说,惊喜还不仅仅是这么一点。
“这枚导弹是三联装履带底盘机动!”白熊的人能猜到一点,但是其他国家的人看到这个导弹的发射车模型,简直惊喜。
对于这里的大部分国家来说,白熊的S-75是压根机动不起来的,而S-125现在也是固定阵地,机动发射是改型的事情。
一套能随部队机动的30公里中程防空导弹,在这个年头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非常清楚。这让突击力量或者是机动部队的防空能力陡然上升。哪怕是对于已经拥有S-75和S-125的经助会国家来说,搞上一两套这种导弹,也是不亏的。
“三联管装,对导弹的可靠性非常有保证。”有不少人早就对露天战备的S-75、125颇有微词,但是那两个导弹太大,想装进发射管也装不进去。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折迭弹翼,发射管发射,倒不是我们导研院的同志非要这么搞,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巴不得就搞个发射架发射算逑,反正这东西就是个过渡的玩意,这也是这个导弹被放上货架的原因。
但是没办法,前面“十-X”弹翼埋下的坑,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的话,发射架会非常复杂,这个导弹在过渡期很难上舰,就连上履带底盘都很麻烦。
被自己埋下的坑倒逼着装了个逼,导研院的同志们也是哭笑不得。
不管他们是什么心态,反正参观者就一个感觉——先进!太先进了!马太效应——赢家通吃这件事情,在军事上展现得无比的冷硬直接。
“嗯,雷达还是类似S-75的雷达,这能很好的兼容我们已有的训练体系,在人员成本上会节省很多,形成战斗力也很快。”
脉冲PD是不可能脉冲PD的,这十年都不可能卖脉冲PD的,平板缝隙什么的也不行,也就只有利用原有S-75的雷达体系,才能被批准出口这样子。
不过我们倒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沿用S-75的雷达,我们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改了雷达的后端,虽然前端还是那个前端,但是在功能上和性能上,和S-75的雷达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这就是高振东曾经建议的,数字信号处理板是不能出口,尤其是不能出口到白熊那边,但是数字信号处理器就问题不大了。对于白熊的数学和集成能力,高振东表示了充分的尊重。
看着那套形似S-75雷达,但是参数和功能猛串了一大截的雷达参数表,以及功能表中的原本没有的几项抗干扰功能,就连白熊在心里发苦的同时,都有去弄一套回来的冲动。
“这个履带底盘和我们的PT-76水陆坦克有些像,我要抗议!!!”还是那位“抗议哥”。
不过他的眼光很毒,这个底盘虽然外形看起来和PT-76的底盘区别很大,但的确就是按照高振东的建议,用PT-76的两栖底盘改出来的通用底盘,熟悉这个底盘的人能通过数轮子和测轮距看出端倪来。
“你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相比主战装备,底盘、枪械之类的东西,在这个年头并不是非常看重,潜规则里是不管的,而且这个底盘外形变化还挺大。
展台边上,已经围满了咨询的各国武官,这套防空系统实在是太过亮眼,但凡是个正经国家都有点忍不住。哪怕是不买,了解了解世界最先进的防空导弹发展现状,当个情报用也是极好的。
至于类似法老国、西巴之类的国家,热情极为高涨,毕竟别人买这东西可能仅仅是为了防身,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真的要抄家伙上。就算是西巴的空军历来战功赫赫,面对脏三空军有相当的心理优势,也不妨碍他们对这套防空系统产生极大的兴趣。
至于法老国就更不用说了,别看他们国土面积算得上广大,实际上真正需要防御的目标,这种系统不需要太多套就能获得极好的效果。
打个比方就能看明白这套系统对他们的意义——提前出现的萨姆-6,而且射程射高相比萨姆-6都要更好。
没有去凑热闹的就两家,一家是高卢,一家是白熊。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前者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导弹上所需的技术早就达成了协议,后者则很简单——拉不下那个脸。
在这个年头,除了航天核能少数尖端领域之外,中远程、中高空防空几乎可以说是军工皇冠上的明珠,如果说反坦克导弹、便携防空导弹等领域,白熊还能带着点“不耻下问”的优越感的话,那在这个领域他们是绝对拉不下脸的。
白熊的老毛病了,现在不会改,以后也同样改不了。
“看来南方同志的发展速度,远超全世界的想象。”
“是的,但是这一点很奇怪,这种发展轨迹,有些超乎常理,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南方同志智慧、坚韧、有文明传承、能吃苦耐劳,并且有一批舍得牺牲的英雄和大量兢兢业业的普通人。”
“我知道,但是这还是太快了,太快了……”
看着这片特殊的展区里的一切,还有大量的诸如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等各式武器组成的阵容,所有的白熊和高卢人都有些觉得不真实起来。
一名白熊武官看着前方,带着一点凝重开了口:“你们关注的是这些能造成直接杀伤的装备,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件甚至一个人都杀不了的装备,这件装备的出现,表明南方同志对于装甲部队的使用,已经有了体系化的想法和行动。他们真是什么都敢卖啊!”
“哪一个?”代表团的人知道,这位达瓦里氏可能在装备技术上比较薄弱,但是在装甲兵运用上却很有研究。
“这里……”这名武官指向了前方的一台装备。
这台装备周围并没有多少人,别说60年代了,就算是放到21世纪,普通军迷也会觉得这东西不够刺激,但是懂行的人却很清楚,它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台装甲指挥车,展板上的资料看起来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第二代装甲指挥车”。
这东西甚至已经是第二代了!
这是一台利用通用履带底盘研制的装甲指挥车,相比第一代使用装甲输送车改装,这台二代指挥车在空间和电功率这两个核心基础参数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这两个基础,这台二代车和一代车相比,功能性能自然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看来部队对一代指挥车很满意但是又不满意。
很满意,是这种装备的确能有效提升作战指挥效率,对高质战斗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至于不满意就不用多解释,既要又要还要呗。
此时,高振东在老早就提出来的通用履带底盘的含金量再次上升,这东西几乎可以用于一切机械化履带装备,除了在一线主战的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不能用它之外,其他的都行!拿来就能用,大大的节约了同志们的时间。
不过想一想上一届人家说的是“K-13M都是用的我们这个导弹的技术”,相比之下,好像又不那么难过了。
果然,幸福都是比出来的,相对论在心理学上的含金量永远都在。
不管他们心里想什么,很明显别国的武官并不会照顾他们的面子和想法,而是遵从着内心最原始的本能。这和几十年后花旗佬那短暂的一家独大20多年时,买武器更多考虑的是政治,考虑的是交保护费不同。
这年头买武器,那是真的准备打仗的,除非白送或者没有渠道,否则大部分国家买武器都是想要能用得好。
毕竟S2才过去不到20年,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而且这20年间,实际上全世界的战争基本也就没消停过,只是能打出巨大影响力的,也就那两场,其他的基本都是烂仗,包括正在热闹的交趾之战也是如此。
至于打出影响力的是谁,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
看着围在雷电-1边上的人们,白熊的人心里有些苦涩,武备,终究还是要靠战绩说话。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他们会在“战绩”这件事情上吃个大亏,虚标终究是虚标,吹得再久也不能转换成真正的战斗力。
当他们继续往前走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远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南方同志仿佛像是疯了一样。
“他们居然把射程30公里的防空导弹摆上了货架!!!我要向他们提出抗议!!”一名白熊武官看着前方一张展览海报上大大的“дальность:30KM”发出了尖锐爆鸣,当然别的国家也许看的是另外一行“Range:30km”,两者意思一样,我们负责制作海报的同志也许美术功底尚待提升,但专业性和体贴程度却是极为良心。
“冷静一点,达瓦里氏,我们没有抗议的理由。”其他人劝解道。
“30km的防空导弹,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将我们支援的S-75防空导弹仿制型摆上了货架!!”他绝对不相信我们除此之外,还能有任何别的可能性。
“嗯……我的同志,也许情况比你想象的还要严重。”一名已经将这个展台看了个大概的白熊代表团成员道。
他不止是看到了展台上的东西,他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更高层次知道更多的情报,毕竟这个甚至在我们体系内长期连个正式名称都没有、这次为了参展才混上“旌旗-3”编号的导弹,在白熊那边知道的不多。
这个命名也是高振东的建议,打上自用编号体系的烙印,别人买起来也要放心痛快得多。五大善人同款,自用全新,在军工装备上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还要严重?人们将目光仔细的看向了这个展台,当一件事情被一位经验丰富的驻外武官定义为“严重”的时候,那就值得人们好好探究探究。
在这个命名为“旌旗-3”的展台上,是一枚防空导弹实体,以及一整套作战单元模型。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介绍。当看清楚这枚防空导弹的长相的时候,来自白熊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他说的“严重”是什么意思了。
这枚导弹和S-75完全不同!和S-75夸张的长度和硕大的体积相比,这枚导弹只有4.5米长!没有助推器!
而就是这个堪称小巧的体积,居然实现了30公里的射程和25公里的射高!很明显,这个射高是专门优化的。
这让整个白熊代表团的人都陷入了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难道南方同志在发射卫星的时候,在太空中发现了什么来自宇宙的神秘科技?
外星人,也是60年代开始的极为流行的科幻题材和时髦话题。
要知道白熊自己的S-125,也就是打下F-117A的萨姆-3,弹长是5.89米,射程才16公里。
不只是白熊自己,来到这里的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这枚导弹的体积、射程、射高,都表示出了极度的震惊!
这里面任何一个参数看起来都仅仅是主流水平,但是结合到一起就成了顶尖水平。
关键在于,这枚导弹和雷电-1一样,同样战绩可查,虽然战绩没有那么的辉煌,但是战绩的身份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那是一架花旗的F-105,在导弹的旁边一张展板上,清晰无比的展示了一堆F-105残骸的照片。
看到这里,白熊代表团的成员甚至有些庆幸,最终受伤的还是花旗佬,那没事儿了。
在所有人看来,这枚简洁无比的导弹,透出一种极致的技术美感,尤其是高卢人更是这么觉得,众所周知,高卢人在“美”这个东西上有些偏执。
不过他们倒是不用在这里打这个导弹的主意,他们是单独开小灶的。
甚至就连那个被高振东和所有同志们无比嫌弃的“十-X”形弹翼,都被人们认为是技术的结晶,威力的来源。
你有战绩,你有理。
评判的标准就是这么朴素。
而对于各代表团来说,惊喜还不仅仅是这么一点。
“这枚导弹是三联装履带底盘机动!”白熊的人能猜到一点,但是其他国家的人看到这个导弹的发射车模型,简直惊喜。
对于这里的大部分国家来说,白熊的S-75是压根机动不起来的,而S-125现在也是固定阵地,机动发射是改型的事情。
一套能随部队机动的30公里中程防空导弹,在这个年头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非常清楚。这让突击力量或者是机动部队的防空能力陡然上升。哪怕是对于已经拥有S-75和S-125的经助会国家来说,搞上一两套这种导弹,也是不亏的。
“三联管装,对导弹的可靠性非常有保证。”有不少人早就对露天战备的S-75、125颇有微词,但是那两个导弹太大,想装进发射管也装不进去。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折迭弹翼,发射管发射,倒不是我们导研院的同志非要这么搞,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巴不得就搞个发射架发射算逑,反正这东西就是个过渡的玩意,这也是这个导弹被放上货架的原因。
但是没办法,前面“十-X”弹翼埋下的坑,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的话,发射架会非常复杂,这个导弹在过渡期很难上舰,就连上履带底盘都很麻烦。
被自己埋下的坑倒逼着装了个逼,导研院的同志们也是哭笑不得。
不管他们是什么心态,反正参观者就一个感觉——先进!太先进了!马太效应——赢家通吃这件事情,在军事上展现得无比的冷硬直接。
“嗯,雷达还是类似S-75的雷达,这能很好的兼容我们已有的训练体系,在人员成本上会节省很多,形成战斗力也很快。”
脉冲PD是不可能脉冲PD的,这十年都不可能卖脉冲PD的,平板缝隙什么的也不行,也就只有利用原有S-75的雷达体系,才能被批准出口这样子。
不过我们倒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沿用S-75的雷达,我们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改了雷达的后端,虽然前端还是那个前端,但是在功能上和性能上,和S-75的雷达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这就是高振东曾经建议的,数字信号处理板是不能出口,尤其是不能出口到白熊那边,但是数字信号处理器就问题不大了。对于白熊的数学和集成能力,高振东表示了充分的尊重。
看着那套形似S-75雷达,但是参数和功能猛串了一大截的雷达参数表,以及功能表中的原本没有的几项抗干扰功能,就连白熊在心里发苦的同时,都有去弄一套回来的冲动。
“这个履带底盘和我们的PT-76水陆坦克有些像,我要抗议!!!”还是那位“抗议哥”。
不过他的眼光很毒,这个底盘虽然外形看起来和PT-76的底盘区别很大,但的确就是按照高振东的建议,用PT-76的两栖底盘改出来的通用底盘,熟悉这个底盘的人能通过数轮子和测轮距看出端倪来。
“你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相比主战装备,底盘、枪械之类的东西,在这个年头并不是非常看重,潜规则里是不管的,而且这个底盘外形变化还挺大。
展台边上,已经围满了咨询的各国武官,这套防空系统实在是太过亮眼,但凡是个正经国家都有点忍不住。哪怕是不买,了解了解世界最先进的防空导弹发展现状,当个情报用也是极好的。
至于类似法老国、西巴之类的国家,热情极为高涨,毕竟别人买这东西可能仅仅是为了防身,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真的要抄家伙上。就算是西巴的空军历来战功赫赫,面对脏三空军有相当的心理优势,也不妨碍他们对这套防空系统产生极大的兴趣。
至于法老国就更不用说了,别看他们国土面积算得上广大,实际上真正需要防御的目标,这种系统不需要太多套就能获得极好的效果。
打个比方就能看明白这套系统对他们的意义——提前出现的萨姆-6,而且射程射高相比萨姆-6都要更好。
没有去凑热闹的就两家,一家是高卢,一家是白熊。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前者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导弹上所需的技术早就达成了协议,后者则很简单——拉不下那个脸。
在这个年头,除了航天核能少数尖端领域之外,中远程、中高空防空几乎可以说是军工皇冠上的明珠,如果说反坦克导弹、便携防空导弹等领域,白熊还能带着点“不耻下问”的优越感的话,那在这个领域他们是绝对拉不下脸的。
白熊的老毛病了,现在不会改,以后也同样改不了。
“看来南方同志的发展速度,远超全世界的想象。”
“是的,但是这一点很奇怪,这种发展轨迹,有些超乎常理,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南方同志智慧、坚韧、有文明传承、能吃苦耐劳,并且有一批舍得牺牲的英雄和大量兢兢业业的普通人。”
“我知道,但是这还是太快了,太快了……”
看着这片特殊的展区里的一切,还有大量的诸如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等各式武器组成的阵容,所有的白熊和高卢人都有些觉得不真实起来。
一名白熊武官看着前方,带着一点凝重开了口:“你们关注的是这些能造成直接杀伤的装备,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件甚至一个人都杀不了的装备,这件装备的出现,表明南方同志对于装甲部队的使用,已经有了体系化的想法和行动。他们真是什么都敢卖啊!”
“哪一个?”代表团的人知道,这位达瓦里氏可能在装备技术上比较薄弱,但是在装甲兵运用上却很有研究。
“这里……”这名武官指向了前方的一台装备。
这台装备周围并没有多少人,别说60年代了,就算是放到21世纪,普通军迷也会觉得这东西不够刺激,但是懂行的人却很清楚,它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台装甲指挥车,展板上的资料看起来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第二代装甲指挥车”。
这东西甚至已经是第二代了!
这是一台利用通用履带底盘研制的装甲指挥车,相比第一代使用装甲输送车改装,这台二代指挥车在空间和电功率这两个核心基础参数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这两个基础,这台二代车和一代车相比,功能性能自然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看来部队对一代指挥车很满意但是又不满意。
很满意,是这种装备的确能有效提升作战指挥效率,对高质战斗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至于不满意就不用多解释,既要又要还要呗。
此时,高振东在老早就提出来的通用履带底盘的含金量再次上升,这东西几乎可以用于一切机械化履带装备,除了在一线主战的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不能用它之外,其他的都行!拿来就能用,大大的节约了同志们的时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