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搞装甲指挥车的同志们来说,直接把底盘摸过来,将一代指挥车上的装备往上面一放,再增添一些部队那边的新需求,这个东西就齐了。

  那名武官的感慨还在继续:“这件装备虽然看起来不能造成任何杀伤,但是它却是部队的中枢节点。我敢预测,以南方同志的电子技术水平,他们这个指挥车绝不只是喊喊话,下达作战命令这么简单。虽然我不知道这辆车具体有什么功能,但是我的这个感觉不会错。”

  哪儿都有能人,他的看法的确没错,这辆车就是一线部队的信息中枢,承担着远比传统的指挥所更为复杂和繁重的任务。

  “所以我很奇怪,他们居然连这种设备都敢卖。”指挥系统这种东西,轻易是不会卖的。

  不过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操作叫“阉割”,降级,去功能,经过这些处理之后,也没什么不敢卖的。在这里的这台“二代指挥车”,严格说来只是一台具有传统指挥所功能的青春版,高级功能一律没有,实际上就算抛开保密的要求不说,这种功能一般的国家压根就用不起来,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之所以把这台车配套出来,就是为了让整个体系,显得更加完整。

  要不是侦察车这玩意实在是不太好简化,估计连侦察车都拿出来卖了。

  就在人们一边感叹着我们技术发展之快,一边尽可能的了解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准备在接下来的洽谈中扫货的时候,突然一阵巨大的欢呼声传了出来。

  这阵突如其来的骚动,吸引了不论是民品区还是防务区所有人的注意力,动静实在是太大了!

  那是一阵纯粹的欢呼,而且是不加任何掩饰的,欢呼声中,有激动,有欢欣,有自豪,甚至还有解气。

  “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我们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速度是最快的!”

  “现在开始,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也有了!都有了!”

  “这也太快了吧,哈哈哈~~~~~~”

  所有的客人都很奇怪,是什么样的消息,让这些兢兢业业,坚守岗位,沉稳内敛的东方人迸发出如此的情绪。

  而这片骚动,最早是从民品区的消费电子展区传出来的。

  一台参展的电视机里,反复播放着一条插播的新闻。

  旁边展台的收音机中,一台展示收音效果的收音机里,也播放着同样的新闻。

  ——

  时间回溯到几个小时以前,西北某轰炸机基地里,一架银光闪闪的轰炸机缓缓的滑行到跑道的一头,整装待发。

  而他是否出发,要取决于数百公里之外的一个半地下试验指挥中心是否下达指令。

  指挥中心的一间房间里,人头攒动,不少人坐在这里,各司其职。

  “目标区天气正常,试验条件良好。”

  “后效试验布置完成,布置人员已经撤离目标区至安全区域。”

  “航线沿途气象条件稳定!”

  “航线已净空,后效采样机已经准备完毕。”

  “……”

  一条条信息从一个个岗位陆续报出,一切都指向同一个可能。

  试验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通知后效采样飞机,起飞!”

  命令随着电波飞向了西北的轰炸机基地,那架银光闪闪的轰炸机发动机轰鸣,在跑道上由慢而快的滑行起来,最终在巨大的咆哮声中缓缓离地,飞向更西的地方。

  这架轰炸机并不是今天的主角,它负担的,是后效采样任务。

  而真正的主角,在同是西北的另外一片土地上,虽然同为西北,但是距离却很远,众所周知,我们说的“附近”,和某些国家说的“附近”在概念上有所不同。

  这里是一个火箭发射场,一枚战鼓三号在发射塔边高高矗立,偶尔有一点红棕色的烟雾飘起,但是对整体并无影响。

  一队队战士正在有条不紊的对这枚导弹进行最后的检查,而发射指挥中心里,防工委领导和几名科学家正在交谈着。

  “这一次,可是真的要放个大卫星啊,有没有把握?”防工委领导笑道,他说的此卫星并非彼卫星,而是一个形容。

  “把握还是很大的,为了这个一步到位,我们还多花了不少时间,在外边的同志们大力协助下,一切都很顺利,现在看来,这些时间花得值。”

  如果高振东在这里,一定会大吃一惊,卧槽,玩儿这么大?

  因为他能从现场配置和对话中,听出这次放的“卫星”真正指的什么。

  聚变弹 导弹结合,一步到位,实战化试验!第一次点太阳之火就步子迈这么大,是个人听见都会吃惊。

  实际上我们在胸有成竹的时候,步子该大的时候那是真大,原本的时间线上,第一枚聚变弹就是一枚实战化弹药,是从轰炸机上扔下去的。

  别管是不是还要减速伞等手段确保投掷成功,你就说是不是能用轰炸机往下扔吧。

  而这条线上,同志们在有外界各种各样的帮助之下,如虎添翼之后,明显就不再满足于一步步往前走,而是利用技术爆发的有利条件,大跨了一步。

  防工委领导点点头:“嗯,这个一步到位,原本也是集体的决策,是我们的要求,不是你们自己想要冒进。不用担心,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两次不成功就三次,总会成功的。一定要按照要求,达到‘成功即威慑’的效果。”

  随着我们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谁也不知道假想敌们会不会狗急跳墙,丧心病狂的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在这种背景下,“首弹即实弹,成功即威慑”的要求也就被自然而然的提了出来,第一颗聚变弹,就是要具备实弹发射能力的导弹结合体,第一颗弹成功,就要能形成威慑力,如此也能压下敌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

  虽然战鼓三 裂变弹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威慑力,但是聚变弹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样搞的妙处在于,如果不成功,外界也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试验,在海空军的压制和努力下,当前所有的敌侦察机都无法进入内陆领空,想要获得试验细节来推断试验性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成功,这就是一次导弹发射试验,成功了,这就是一次聚变弹发射试验。

  而在同志们看来,这颗聚变弹原本还能更提前一些的,不过为了达到要求的效果,多花一些时间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嗯,我们知道,也一直在按照这个方针进行准备。只是可惜还是多花了一些时间,没能赶在春节之前啊。”一位科学家笑道。

  “哪里哪里,我们还是要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稳步发展,这是我们的重大工程,不需要搞成什么献礼工程。”防工委领导道。

  此时,有同志汇报:“弹着区指挥中心通知,后效采样机已经起飞。”

  后效采样机起飞,意味着重大节点即将到来。

  “嗯,这一次的任务,就看这最后一下子了。还是那句话,不要有压力,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两次不成功就三次,这个东西,我们当裤子也要搞出来!”

  为了给同志们减轻压力,防工委这边也是豁出去了。

  发射总指挥点点头,眼里带着自信,开始下达命令:“发射区清场,所有人员撤离,准备发射。”

  “嚓!嚓!嚓!嚓!”

  整齐划一的跑步声中,穿着防化服,戴着防毒面具的同志们有条不紊的开始向安全区域撤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弹着区指挥中心里,响起了远方的汇报:“报告!后效采样机已经到达预定空域。”

  “盘旋待命!”

  “是!”

  “最后一次确认试验条件!”

  一阵阵汇报声响起,终于,指挥人员拿起话筒,通知远方的同志。

  “可以发射!”

  火箭发射中心这边,接报后很快响起了倒计时的声音。

  “……两,幺,发射!”

  战鼓三号的底部,红色的火焰和升腾的红棕色烟雾,映红了周边的一切,也染红了翘首以盼的同志们的脸庞。

  巨大的烈焰声中,火箭迅速升空,向着西方飞去。

  这是一次高弹道模拟全程发射,要不然距离火箭发射中心3500公里,而且还能吃一发聚变弹的目标区可不好找。

  导弹飞行速度很快,但是同志们却觉得度秒如年。

  沿途测控站接力播报着这枚战鼓三的飞行轨迹和状态,一切正常!

  此时不论是空中的后效采样机、发射中心还是弹着区指挥中心,同志们的手里都捏了一把汗,再是自信,但试验总是有风险的。

  靶心数公里远处的一台摄像机,正在一刻不停的记录着靶心的情况,将视频图像传向远方,此时远方的监视器中,看起来仿佛一切正常,一些云层压在靶心上空,但是并不妨碍试验的进行。

  突然,天空中的云层里,一道亮光一闪,几乎照亮了整片云彩。

  负责监视的同志甚至都还来不及喊出“来了”二字,就只见靶心处亮光一闪,摄像机就再也没有任何画面传回来。

  实际上弹道导弹打击目标时,只要是射程够远的导弹,压根就不是影视作品中远方一个光点,拖着浓烟烈火缓缓逼近,最终击中目标。

  而是根本没有反应时间,一道因为剧烈摩擦大气而产生的亮光闪起,如果有云层折射,就可能更明显一些,几乎马上,瞬时间弹头就在弹着点起爆。

  至于起爆是个什么样子,那就看装的什么弹头了,顺便说一句,91年石油湾打小伊的时候,都说小伊有化武,能装在弹道导弹上打别人,实际上这件事情大概率是假的,火箭弹还有可能,弹道导弹可能性不大,原因很简单——小伊应该不具备在弹头着地的动能下保住弹头内化武让其正常发挥作用的能力。

  而这一次,都不用冲击波到来,仅仅是刚才那个亮光,就足以摧毁摄像机的感光元件。

  而更远处的地下掩蔽所里,同志们看见远方亮光一闪,然后一个白色的球体缓缓升起。

  同志们一开始有点懵,这是怎么回事?和裂变弹好像不太一样?

  这个白球有点太过干净了,和裂变弹那个黑里翻红,狰狞无比,张牙舞爪上升的蘑菇柱不同,这个白球看起来甚至感觉毛绒绒的很可爱?

  难道是失败了?都是大威力武器,按说表现都差不多才对。虽然看到过国外聚变弹的起爆照片,看起来和这个差不多,但是谁知道是不是人家放的烟雾弹,专门骗人的那种。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花旗佬坏得很。

  还是要自家测的,有数据佐证的才行。

  不过很快,同志们的疑虑就初步打消了,这个白球膨胀很快,上升很高。最终,在空中形成了一个看起来矮胖矮胖的白蘑菇。

  这和裂变弹的那种看起来瘦高瘦高,颜色灰黑的蘑菇云看起来完全不同,但是你就说它是不是蘑菇吧!

  此时从后效机的高度看下去,只见原本盖住了大地的云层,仿佛突然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开,一个巨大的圆形空洞迅速出现在云层上,而空洞之中,一个白色的蘑菇顶冒了出来。

  威力不同,长出来的蘑菇也不同。

  就好像菌子不一样,吃下去躺板板见到的小人长相也不同。

  蘑菇云四周的空中,漂浮着很多道垂直的白烟,这是发烟火箭形成的尾迹,有意布置来用于观测冲击波,推算威力的。这种方式,即使离得很远,也大致看清楚状态,能在第一时间大概推算出当量来。

  白烟迅速受到冲击波影响,开始四散,就是这次四散,向同志们给出了第一个讯息。

  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上敲了几下,早就准备好的程序转瞬之间就给出了一个结果,虽然很粗疏,但是很管用。

  “成了成了!是聚变!初步估计威力不低于100万吨!”

  他欣喜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掩蔽所,同志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