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解释第三能变的相貌。看颂文: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这一段是讲到第三能变的相貌,第三能变的相貌,蕅益大师是以六个门来解释它的相貌。这个六门,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三段,就是自相、因相、果相,这三段。
第一段,自相。就着第三能变的自相来说“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个是第三能变的一个自之体相。先讲差别有六种。前面的初能变,所谓的异熟能变,二能变的思量能变,它这样的一种功能的活动,是单独一个心识而已,没有差别的。就是一个第八识发动了异熟的功能,一个第七意识发动了思量的功能,所以前面两个能变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
这个第三能变,它是可以说是一个工作团队,可以这样讲,它是有六个识,有六个差别的识在一起,互相地合作。这样的一种六个识的合作情况,它的差别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差别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它所依的根有差别,眼识依止它的眼根,耳识依止耳根,乃至于意识依止它的意根,这个可以说是差别。就是这个识在发生了别功能的时候,它依的根不同,这是第一个差别。其次,就是它的所缘不同。眼识只能够在色尘的境界活动,耳识只能在声尘境界活动,乃至于意识在法尘境界活动。这个有差别;就是所依和所缘有差别,所以安立做差别有六种。这个是就着它的别相来说。
“了境为性相”,虽然有六个差别,但是它们六个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了境,能够去了别粗显的境界。这六个识干什么事情呢?就是去了别色身香味触法的这些,我们能够理解的这些境界。为什么要安立做了境呢?《成唯识论》解释说,虽然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但是前面的二能变——异熟能变和思量能变,它们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一种不可知的境界,“不可知执受处了”,不是我们凡夫这样的一种散乱心所能够去了知的。前六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我们可以了知的,它的功能特别地粗显,所以安立做了境能变。当然这六个识的了境,它的活动情况是以第六意识为主,来挟带前五识在境界上了别,以第六意识为主。
这个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自之体相,它是差别有六种,但是这六种识的活动,它们共同的作用都是了境为性、了境为相。这是我们对于第三能变的第一个认识,就是它的自相。
第二段,因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前面也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心识,对于心识的功能可以分成两类。这个心识的第一个功能,它有造业的功能,心为业主。心能够造作业力——善业、恶业、有漏、无漏。其次,这个心识它能够受用果报,受用可乐、不可乐果报。这个地方是讲第三能变,它在因地上的一个造作情况。第三能变造业情况是怎么样呢?“善不善俱非”,它能够创造杀盗婬妄的罪业,它也能够发菩提心,六波罗蜜,积集广大的功德,这个就是第三能变的相貌,善不善俱非。前面的两个能变,初能变、二能变,它在因地上的造作都是无记的,它不能够造善,也不能造恶;这个第三能变的特性,善不善俱非。
我们在研究初能变的时候,看异熟能变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三界的依正二报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但是阿赖耶识要变现果报,它自己不能做决定,是谁做决定呢?我们看《八识规矩颂》,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引满能招业力牵”,说第六意识带动了身口二业去造业的时候,所创造的业力可以牵引第八识去投胎。所以第八识虽然是一个果报识——异熟识,但是这个果报体到人天去得果报,到三恶道得果报,它自己不能主宰;那么谁决定这件事情呢?引满能招业力牵。
在经论中讲一个譬喻,说牛可以拉车。这个牛要发疯的时候,在颠倒的时候,把车子就拉到三恶道去了;这个牛要是保持理性的时候,理性强的时候,把车子就拉到人天去得果报了。这个车子就是阿赖耶所变现的果报,阿赖耶这个车子不能决定它去哪里。它虽然是个果报识,但是阿赖耶识没有主宰性。
三界的果报是谁主宰呢?第六意识所创造的善业恶业来主宰这件事情。所以这个牛能够决定这个车子到人天去,到三恶道去,牛可以主宰,这个牛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理性强,就造善业;第六意识要是烦恼重,就造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了。这个善不善俱非,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俱非呢?就开出了五十一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一段是在解释,第六意识它的一个善恶的差别相貌。
这个心王,心王是无记性的。心王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能够了别境界的总相而已;这个心所有法跟境界接触,它能够了别境界的总相、别相。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第六意识跟五欲的境界接触,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是无记的,它不善,也不恶,它只知道这是一个五欲的境界而已。这个心所,比如说它生起一个欲,“欲、胜解、念、定、慧”别境里面“欲”;它对所好乐的境界生起希望的功能,这个是心所。它能够在一切的功能当中,生起一个希望的功能,这是别相。或者生起一个胜解的功能,有各式各样的功能,或者是染着,或者是瞋恚,所以这个心所是一种差别的功能。但是这个心王是一个总,它是无记。
这个地方就解释,第六意识会“善、不善、俱非”,它是由这五十一个心所决定的,由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五十一个心所决定的。这一大段都是在讲第三能变在因地的时候,一个造业的情况。
第三段,果相。说这个第三能变跟这个果报,跟色受想行识,我们的果报体一接触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一个感受呢?皆三受相应。因为前面的二能变都是舍受,不管你到地狱去,那个刀山油锅的苦恼境界,第八、第七意识都是舍受;到人天的这个快乐的果报,它也舍受。但第三能变这六个识在活动的时候,第六识挟带前五识去受用果报的时候,那可不一样,皆三受相应。这个“皆”指的是整个前六识,都有苦受、乐受、舍受的情况出现。这一段还没解释,我们先看蕅祖的注解,看第十五面。这一段是讲第六门,受俱门。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皆三受相应,这个皆是指谁呢?谓前六识,就是前六识的心王。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能够领纳,我们要是有善业,创造这些随顺我们的境界。或者是恶业创造的违背的境界,或者是非顺非违的境界。如果是顺境,是乐受;如是违背我们的境界是苦受;或者是非顺非违的境相,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它有这三种差别的感受。关于这一点,根据《成唯识论》,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二面,附表第十二。
附表第十二,事实上前六识这个第三能变它的感受是有五种,开出来是五种,五受相应门。这个受,就是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性跟境界一接触的那一当下,这个时候还没有去想的时候,心跟境的和合,就有一种受会出现。这种受我们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逼恼受。就是这个受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这个内心的了别跟境界一接触,内心的感觉是逼迫的,是恼害的,对我们内心是逼迫恼害的感觉。
二、适悦度。是随顺的、是喜悦的感受,使令我们内心感到舒适喜悦。
三、不逼不悦受。就是中庸的感受,它也不逼、但是它也不喜。有三种感受。
第一个感受,逼恼受分成两个:一个是苦受,一个是忧受。我们看《成唯识论》解释。这个苦是属于粗重无分别,它这个苦受它的相貌有两个:第一个粗重,它的行相很粗重;其次,它是无分别的,这个无分别是指的什么呢?没有随念和计度两种分别,叫无分别,它有自性分别,换句话说是不带名言。
这个忧的相貌是轻微的,这个受的感觉,这种逼恼的感受是轻微的,这个轻微是相对前面的苦,不是那么粗重,是轻微的。而且是有分别的,它有随念、计度两种分别,换句话说,它是带名言的。
适悦的感受也是两个:乐受也是粗重无分别,喜受是轻微有分别。
这样子讲的话,《成唯识论》就进一步把这样的五种受把它归纳成两类:一个是属于身受,就是前五识相应的,属于色身的感受;其次属于心受,这个心指的第六意识相应的,叫心受。属于身受的是谁呢?就苦受、乐受、舍受,这个都是前五识的;忧、喜、舍是属于第六意识相应的。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苦和乐,我们对这样的感受是一种直觉的。说这个果报,或者是快乐的果报、或者是痛苦的果报出现了,而这个果报的本身是由业力所感的,完全是业力,不经过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比如说我饥饿,过去悭贪,没有饭吃,饥饿,这个感受也是业力所感的;或者寒冷、或者是炎热,这个都是前五识来领纳。
前五识在领纳境界的时候,它只能领纳当下的境界,它不能缘过去,也不能缘未来。它不能够把前面的苦累积起来,它也不能对未来有所期待,都不可以。它只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去缘当下,就是一种直觉的感受,直觉的。这种直觉的感受都是约着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一种自性分别,这种不带名言的自性分别安立的,这个就是苦受、乐受的定义,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在里面。
其次这个忧、喜,是完全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跟你的过去的善恶业没有关系的。就是前面的苦乐是由业力所感,忧喜是由分别所生,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创造的这个计度功能,产生了忧,也产生了喜。这个就跟一个人的烦恼有关系。
一个比较悲观的人,烦恼重的人,你说他坐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一些苦恼的果报来刺激他,肚子也是吃得很饱,身体也健康,环境也是很舒适,但是他心中就是闷闷不乐,就是忧。心中有这个忧的感受,这个是有烦恼的干扰,当然也可能是有罪业,造了罪业了,就是有忧、有惧。那么烦恼淡薄的人,他的内心感受不一样,就是喜会强一点,他也没有这些各式各样的环境的干扰,可能就喝一杯开水而已,内心很多的欢喜,这个人多数积了很多的善业。
所以这个忧和喜,完全是约你烦恼的厚薄和这个业力——你今生所造的业力,这个还没有果报,但是就有这个忧、有这个喜的感受会出现,这个跟过去的先业没关系。
这个第三能变它的感受大致上是这五种。这五种,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情,要是一般人,苦乐忧喜舍都具足的,五种感受都是有;但是如果修行人这五种感受会有变化。这个苦乐是先业所感,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修行人刚开始会把这个忧给消灭掉。你看世间上这个君子,《论语》上说,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孔子说:要到什么样的情况才有资格称为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把君子内心的状态标准讲出来。说身为一个君子,当然一个君子不是一天到晚在家里面,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理想,把家庭处理好,把国家天下治理好。但是他内心的状态不忧不惧,对这个得失成败不忧不惧。
孔夫子这样讲,这个司马牛似乎还不能了解,什么是不忧不惧?他又问说:“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就是不忧不惧,就能成为君子吗?很多人我看那样子,外表看起来也是不忧也不惧,这样子就能称为君子吗?“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孔夫子知道司马牛对不忧不惧还不了解,就进一步解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个就不容易了。说一个君子,他能够内省,不是去看别人,就是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向内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检讨的结果,不疚,没有愧疚。这个疚本来是病,生病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整个行为都合乎礼,我们讲合乎因果的道理。你在一天当中的身口意都能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意思,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把烦恼和罪业,靠着对因果的仰信,使令身口意的罪业慢慢的降低、善业增长。我们对未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知道我们下辈子的果报是光明的。“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内心当中,乃至于面对死亡的时候,是无忧无惧的。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透过烦恼和罪业的减低,可以把这个忧的感受给降低。
如果要进一步的时候,阿罗汉圣人,要入了圣位的人,连喜都没有了。阿罗汉他的心情“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阿罗汉他就算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跟六尘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不管是国家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各式各样的这些因缘的变化,内心“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于一切法不受,他能够不受一切法,忧也不可得,喜也不可得。
但是阿罗汉,从唯识的经论上解释,他要出了定,他的生命还没结束,就是他过去如果还有剩余的罪业,他苦受、乐受还是有的。他在这一期这个相续的身心当中有苦、也有乐,但是他没有忧、没有喜。他出定到人间去托钵,你诽谤他、赞叹他,他没有忧、也没有喜。
如果他入了灭尽定,那苦和乐也不可得。他入了灭尽定的时候,“苦乐忧喜舍”,这五受完全不受,不受一切法;只有一种涅槃寂静乐出现,那是一种超越有相的境界,出世间的一种无漏的圣境的境界。这个是讲到第三能变它的一个感受的变化,就是通过修持也会有各式各样的变化。
好,这一段就是在解释第三能变,有六个门来解释第三能变的相貌,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先业,我们讲第六意识的业力是指今生所累积的,今生累积的。所以一个人造了罪业以后没有忏悔,他心中有忧,有忧的感受,怖畏,对未来的果报产生怖畏。这个苦乐不是,苦乐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出现了,前五识跟这些,或者是如意的、或者不如意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接触的时候,痛苦和快乐。所以这个苦和乐是过去的业力所出现的果报。忧喜的出现是你完全第六意思的分别,完全是第六意识的。所以一个人悲观的人,有些人个性悲观,就多忧苦;有些人乐观,他的喜也会强一点。这个跟心中的名言有关系,由名言分别而安立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对的,是就今生的,今生所累积,还没得果报的,但是他就有这样的花报。你像那个阿阇世王。阿阇世王他想做国王,就把他父亲给害死了。害死了以后他虽然做国王,在王宫里面在五欲中得大自在,但是他晚上睡不着觉。大臣问候他说你最近怎么样?他说我晚上睡不着觉。说你为什么晚上睡不着觉呢?他说我害死了我父亲,未来的果报到三恶道去,阿阇世王也是深信因果的。后来那个大臣就引导他去向佛陀忏悔,内心的忧的感受就消失掉了。就是内心有罪业、有烦恼,会使令我们忧,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前五识的活动还是要有第六意识支持,是有的;不过偏重在前五识,偏重在直觉的作用,偏重。因为前五识的作用只有一刹那,如果第二刹那的活动,第六意识不起来支持它,前五识就要谢掉。所以这个地方的苦和乐,也有第六意识在里面,但是这个时候的第六意识也是自性分别而已,还没有生起计度。如果第六意识开始计度了,那就是另外了,叫忧和喜了。
在《阿含经》说,我们凡夫会中两支箭,这个“受”有两支箭:第一支箭是过去所造业力射的第一支箭,就是苦受;那么我们对于这个苦的感受又生起忧,就中了第二支箭。这两支箭:一个是先业,一个是现在的烦恼。我们果报体这个受有两只箭,是这样子。
那临命终的时候,《成唯识论》解释说,偏重在心受,为什么呢?当中有一个理由。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诸根闇钝,四大眼耳鼻舌身五根,慢慢慢慢败坏了,而识的了别要依止根,所以这个根开始败坏的时候,识的了别就闇钝。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生龟脱壳这种苦,其实那是一种忧。
就是我们平常累积很多的财富,有很多恩爱的眷属,突然间色身要失坏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忧、有惧,对未来生命的一种恐怖,现在的一切果报要破坏的时候,一种忧。那个时候的苦受不明显了,因为根败坏了。根败坏了以后识的了别性也受影响。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忧,忧的成分多。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没有计度、随念分别。第七识有计度分别,我们看上次讲,因为它有慧心所,第七识有计度分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在《成唯识论》解释说,第七、第八识之所以舍受,是因为它们的了别性太微细了。它不讲它没有名言,主要的理由是它太微细了,“不可知执受”。就是说第七和第八识的那个感受,我们不能够感觉得出来,所以安立做舍受,太微细了。你想想看,如果第七、第八的感受是如此明显,那么阿罗汉为什么不知道呢?为什么不知第七、第八的存在?他入了那个高深的灭尽定,如果第七、第八对感受有感受,那么他会不知道吗?是不是?可见得识微细到连阿罗汉那种深妙的第九次地定,不要说四禅八定,那个灭尽定那么寂静的状态,都感觉不出第七第八的活动状态。所以只好安立舍受,因为那个受太微细了,那个安立它是苦和乐已经没有意义了,太微细了,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第七识有名言,第七识是有计度分别,是有名言,是的。它没有名言,怎么会有慧心所呢?那个慧的抉择一定要依止名言,没有名言,慧就不能活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的,是应该有名言的,没有名言,就不能够去抉择事情了。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第十五面。这个地方把心所法的一个差别情况再详细在说明。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此覆解遍行、别境二种心所也。”前面的六门解释第三能变,主要是扣着心王的一个因和果的相貌,还有它的自相,自相、因相、果相。这以下把第三能变这六个识,它所相应的心所的相貌把它解释,就复解,就重复的解释“遍行、别境”两种心所。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这个触等,这五遍行心所,在初能变已经解释过了。
一、别境者——欲、胜解、念、定、慧。
这个遍行,从名字看得出来,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共同的特色,它是普遍的,普遍在一切心、一切性、一切时、一切地,它是普遍的。别境刚好跟遍行完全相反,它是特别的。这五个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只有在特别的情况才能出现,离开了特别的境界,这个心所就不能活动。什么样的特别境界呢?这以下蕅益大师解释。
欲——缘所欲观境;胜解——缘决定境;
念——缘所曾习境;定慧——缘所观境。
像这个欲,这个欲就是一种希望,这个希望的心所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缘所欲观境。它所欢喜去观察的境界,或者是五欲的境界、或者是三宝的境界,一定是它所希望;如果这个境界不是它所希望的,那这个欲是不能出现。第二个胜解,这个胜解的出现要在决定境,如果这个境界是犹豫不决,这个胜解也是不能出现。念,缘曾习境。这个念是明记不忘,这个心所的出现也是你要曾经串习过的境界;说这个境界你从来没有串习过,从来没有听闻过,你是不可能有念心所的,不可能。定慧是所观境,要对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也。为什么所缘事不同?这个地方解释,“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就是说它们所缘的这个境界是不同的,不同于前面的遍行是普遍的,普遍在一切善恶有漏无漏的境界活动。“余如百法中释”。这个是略说,详细的百法中解释了,我们就不再重复。关于这一点,《成唯识论》有提出一个十大地法,我们把它解释一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这个十大地法,我解释这个地。大地是一个依止的意思,依止。说一切的草木要依止大地才能够生长,离开了大地,草木就不能生了,没有依止处了。这个是比喻什么呢?这比喻这个心念,我们一个心念的产生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是任运而生的,任运而转。就是你跟什么境界一接触,就会出现什么心念,是由触所带动的,任运而转,这第一个。其次是作意所生,这个都是力量比较强了,就是不管跟什么境界接触,我自己要决定我的念头,就是作意,由作意所带动的。这个地方讲十大地法是讲作意所生,就是这些比较有殊胜力量作用的念头生起,都要依止这十个心所的活动,才能够带动比较强大的念头。这十个强大的念头,十个大地就是五遍行和五别境。
二、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一、作意:我们先看作意,这个作意是很重要的。先看五遍行,作意这个圆圈。这个作意它有两个差别功能:第一个是警觉的功能,它能够警觉心王,使令心王生起活动;其次它能够有引导的功能,它引导心王去趋向于所缘的境界。比如说,我现在是一个散乱的阶段,有时候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那么我现在作意,我要念佛了。作意要念佛,这个时候作意就把第六意识的心王,把它警觉。就把这个第六意识——在五欲境界的那个第六意识心王把它抓出来,你不要再去攀缘五欲了。就是警觉,你要改变一个所缘境,给第六意识一个警觉。不但是警觉,它还要做一件事,就是把第六意识的心王,从五欲的境界里面带出来跟佛号接触,它能够引导心王趋向于你所要攀缘的境界。就是它做这两件事情,作意,就是警觉心王;其次,引导心王去趣向所缘境。
二、触:这个作意以后就是触。就是前面的作意是引导趣向所缘境,那么当我们这一念心正式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这个根境识的和合安立做触,就正式接触了。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念——念从心起,心中有作意,把佛号创出来。但这个时候佛号是没有声相,就是我要念佛了;由这样的作意,要靠念、诵,嘴巴要出声音,靠这个嘴唇的振动,把声相所缘境给创造出来,这个所缘境再由耳朵听回去,你听到的这个时候就叫触,你第六意识挟带耳识,跟佛号这个声音正式接触了,这叫触。
三、受:触的时候有一种受。当然这个受是安乐的,佛号是万德洪名,大功德的境界。“弟子心不安”,这个时候心安下来。就是“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慢慢慢慢就在佛号的大功德法界当中安住了,就有乐受。
四、想:那么由这个受以后就有想,就是各式的名言分别。
五、思:由这个想就有思,这个思就是造作。
[寻伺]:这个思以后就是带动了寻伺了,可能是善的寻伺、或者恶的寻伺;由寻伺就带动善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这样子来的。
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比较有强大力量的心念都是由这个作意,这当然有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如果是随顺于理的,或者因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这样的作意所带动的是善念;如果这个作意是不如理作意,是违背理性的,是随顺于情感的,这个作意所带动的触受想思,乃至于最后的寻伺,是偏向于恶念的,会使令我们此世他世的身心成就不可乐果报。所以这个当中,我们一个念头的善恶是由作意而来的,作意。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这一段是讲到第三能变的相貌,第三能变的相貌,蕅益大师是以六个门来解释它的相貌。这个六门,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三段,就是自相、因相、果相,这三段。
第一段,自相。就着第三能变的自相来说“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个是第三能变的一个自之体相。先讲差别有六种。前面的初能变,所谓的异熟能变,二能变的思量能变,它这样的一种功能的活动,是单独一个心识而已,没有差别的。就是一个第八识发动了异熟的功能,一个第七意识发动了思量的功能,所以前面两个能变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
这个第三能变,它是可以说是一个工作团队,可以这样讲,它是有六个识,有六个差别的识在一起,互相地合作。这样的一种六个识的合作情况,它的差别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差别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它所依的根有差别,眼识依止它的眼根,耳识依止耳根,乃至于意识依止它的意根,这个可以说是差别。就是这个识在发生了别功能的时候,它依的根不同,这是第一个差别。其次,就是它的所缘不同。眼识只能够在色尘的境界活动,耳识只能在声尘境界活动,乃至于意识在法尘境界活动。这个有差别;就是所依和所缘有差别,所以安立做差别有六种。这个是就着它的别相来说。
“了境为性相”,虽然有六个差别,但是它们六个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了境,能够去了别粗显的境界。这六个识干什么事情呢?就是去了别色身香味触法的这些,我们能够理解的这些境界。为什么要安立做了境呢?《成唯识论》解释说,虽然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但是前面的二能变——异熟能变和思量能变,它们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一种不可知的境界,“不可知执受处了”,不是我们凡夫这样的一种散乱心所能够去了知的。前六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我们可以了知的,它的功能特别地粗显,所以安立做了境能变。当然这六个识的了境,它的活动情况是以第六意识为主,来挟带前五识在境界上了别,以第六意识为主。
这个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自之体相,它是差别有六种,但是这六种识的活动,它们共同的作用都是了境为性、了境为相。这是我们对于第三能变的第一个认识,就是它的自相。
第二段,因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前面也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心识,对于心识的功能可以分成两类。这个心识的第一个功能,它有造业的功能,心为业主。心能够造作业力——善业、恶业、有漏、无漏。其次,这个心识它能够受用果报,受用可乐、不可乐果报。这个地方是讲第三能变,它在因地上的一个造作情况。第三能变造业情况是怎么样呢?“善不善俱非”,它能够创造杀盗婬妄的罪业,它也能够发菩提心,六波罗蜜,积集广大的功德,这个就是第三能变的相貌,善不善俱非。前面的两个能变,初能变、二能变,它在因地上的造作都是无记的,它不能够造善,也不能造恶;这个第三能变的特性,善不善俱非。
我们在研究初能变的时候,看异熟能变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三界的依正二报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但是阿赖耶识要变现果报,它自己不能做决定,是谁做决定呢?我们看《八识规矩颂》,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引满能招业力牵”,说第六意识带动了身口二业去造业的时候,所创造的业力可以牵引第八识去投胎。所以第八识虽然是一个果报识——异熟识,但是这个果报体到人天去得果报,到三恶道得果报,它自己不能主宰;那么谁决定这件事情呢?引满能招业力牵。
在经论中讲一个譬喻,说牛可以拉车。这个牛要发疯的时候,在颠倒的时候,把车子就拉到三恶道去了;这个牛要是保持理性的时候,理性强的时候,把车子就拉到人天去得果报了。这个车子就是阿赖耶所变现的果报,阿赖耶这个车子不能决定它去哪里。它虽然是个果报识,但是阿赖耶识没有主宰性。
三界的果报是谁主宰呢?第六意识所创造的善业恶业来主宰这件事情。所以这个牛能够决定这个车子到人天去,到三恶道去,牛可以主宰,这个牛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理性强,就造善业;第六意识要是烦恼重,就造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了。这个善不善俱非,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俱非呢?就开出了五十一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一段是在解释,第六意识它的一个善恶的差别相貌。
这个心王,心王是无记性的。心王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能够了别境界的总相而已;这个心所有法跟境界接触,它能够了别境界的总相、别相。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第六意识跟五欲的境界接触,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是无记的,它不善,也不恶,它只知道这是一个五欲的境界而已。这个心所,比如说它生起一个欲,“欲、胜解、念、定、慧”别境里面“欲”;它对所好乐的境界生起希望的功能,这个是心所。它能够在一切的功能当中,生起一个希望的功能,这是别相。或者生起一个胜解的功能,有各式各样的功能,或者是染着,或者是瞋恚,所以这个心所是一种差别的功能。但是这个心王是一个总,它是无记。
这个地方就解释,第六意识会“善、不善、俱非”,它是由这五十一个心所决定的,由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五十一个心所决定的。这一大段都是在讲第三能变在因地的时候,一个造业的情况。
第三段,果相。说这个第三能变跟这个果报,跟色受想行识,我们的果报体一接触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一个感受呢?皆三受相应。因为前面的二能变都是舍受,不管你到地狱去,那个刀山油锅的苦恼境界,第八、第七意识都是舍受;到人天的这个快乐的果报,它也舍受。但第三能变这六个识在活动的时候,第六识挟带前五识去受用果报的时候,那可不一样,皆三受相应。这个“皆”指的是整个前六识,都有苦受、乐受、舍受的情况出现。这一段还没解释,我们先看蕅祖的注解,看第十五面。这一段是讲第六门,受俱门。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皆三受相应,这个皆是指谁呢?谓前六识,就是前六识的心王。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能够领纳,我们要是有善业,创造这些随顺我们的境界。或者是恶业创造的违背的境界,或者是非顺非违的境界。如果是顺境,是乐受;如是违背我们的境界是苦受;或者是非顺非违的境相,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它有这三种差别的感受。关于这一点,根据《成唯识论》,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二面,附表第十二。
附表第十二,事实上前六识这个第三能变它的感受是有五种,开出来是五种,五受相应门。这个受,就是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性跟境界一接触的那一当下,这个时候还没有去想的时候,心跟境的和合,就有一种受会出现。这种受我们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逼恼受。就是这个受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这个内心的了别跟境界一接触,内心的感觉是逼迫的,是恼害的,对我们内心是逼迫恼害的感觉。
二、适悦度。是随顺的、是喜悦的感受,使令我们内心感到舒适喜悦。
三、不逼不悦受。就是中庸的感受,它也不逼、但是它也不喜。有三种感受。
第一个感受,逼恼受分成两个:一个是苦受,一个是忧受。我们看《成唯识论》解释。这个苦是属于粗重无分别,它这个苦受它的相貌有两个:第一个粗重,它的行相很粗重;其次,它是无分别的,这个无分别是指的什么呢?没有随念和计度两种分别,叫无分别,它有自性分别,换句话说是不带名言。
这个忧的相貌是轻微的,这个受的感觉,这种逼恼的感受是轻微的,这个轻微是相对前面的苦,不是那么粗重,是轻微的。而且是有分别的,它有随念、计度两种分别,换句话说,它是带名言的。
适悦的感受也是两个:乐受也是粗重无分别,喜受是轻微有分别。
这样子讲的话,《成唯识论》就进一步把这样的五种受把它归纳成两类:一个是属于身受,就是前五识相应的,属于色身的感受;其次属于心受,这个心指的第六意识相应的,叫心受。属于身受的是谁呢?就苦受、乐受、舍受,这个都是前五识的;忧、喜、舍是属于第六意识相应的。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苦和乐,我们对这样的感受是一种直觉的。说这个果报,或者是快乐的果报、或者是痛苦的果报出现了,而这个果报的本身是由业力所感的,完全是业力,不经过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比如说我饥饿,过去悭贪,没有饭吃,饥饿,这个感受也是业力所感的;或者寒冷、或者是炎热,这个都是前五识来领纳。
前五识在领纳境界的时候,它只能领纳当下的境界,它不能缘过去,也不能缘未来。它不能够把前面的苦累积起来,它也不能对未来有所期待,都不可以。它只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去缘当下,就是一种直觉的感受,直觉的。这种直觉的感受都是约着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一种自性分别,这种不带名言的自性分别安立的,这个就是苦受、乐受的定义,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在里面。
其次这个忧、喜,是完全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跟你的过去的善恶业没有关系的。就是前面的苦乐是由业力所感,忧喜是由分别所生,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创造的这个计度功能,产生了忧,也产生了喜。这个就跟一个人的烦恼有关系。
一个比较悲观的人,烦恼重的人,你说他坐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一些苦恼的果报来刺激他,肚子也是吃得很饱,身体也健康,环境也是很舒适,但是他心中就是闷闷不乐,就是忧。心中有这个忧的感受,这个是有烦恼的干扰,当然也可能是有罪业,造了罪业了,就是有忧、有惧。那么烦恼淡薄的人,他的内心感受不一样,就是喜会强一点,他也没有这些各式各样的环境的干扰,可能就喝一杯开水而已,内心很多的欢喜,这个人多数积了很多的善业。
所以这个忧和喜,完全是约你烦恼的厚薄和这个业力——你今生所造的业力,这个还没有果报,但是就有这个忧、有这个喜的感受会出现,这个跟过去的先业没关系。
这个第三能变它的感受大致上是这五种。这五种,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情,要是一般人,苦乐忧喜舍都具足的,五种感受都是有;但是如果修行人这五种感受会有变化。这个苦乐是先业所感,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修行人刚开始会把这个忧给消灭掉。你看世间上这个君子,《论语》上说,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孔子说:要到什么样的情况才有资格称为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把君子内心的状态标准讲出来。说身为一个君子,当然一个君子不是一天到晚在家里面,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理想,把家庭处理好,把国家天下治理好。但是他内心的状态不忧不惧,对这个得失成败不忧不惧。
孔夫子这样讲,这个司马牛似乎还不能了解,什么是不忧不惧?他又问说:“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就是不忧不惧,就能成为君子吗?很多人我看那样子,外表看起来也是不忧也不惧,这样子就能称为君子吗?“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孔夫子知道司马牛对不忧不惧还不了解,就进一步解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个就不容易了。说一个君子,他能够内省,不是去看别人,就是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向内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检讨的结果,不疚,没有愧疚。这个疚本来是病,生病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整个行为都合乎礼,我们讲合乎因果的道理。你在一天当中的身口意都能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意思,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把烦恼和罪业,靠着对因果的仰信,使令身口意的罪业慢慢的降低、善业增长。我们对未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知道我们下辈子的果报是光明的。“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内心当中,乃至于面对死亡的时候,是无忧无惧的。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透过烦恼和罪业的减低,可以把这个忧的感受给降低。
如果要进一步的时候,阿罗汉圣人,要入了圣位的人,连喜都没有了。阿罗汉他的心情“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阿罗汉他就算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跟六尘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不管是国家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各式各样的这些因缘的变化,内心“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于一切法不受,他能够不受一切法,忧也不可得,喜也不可得。
但是阿罗汉,从唯识的经论上解释,他要出了定,他的生命还没结束,就是他过去如果还有剩余的罪业,他苦受、乐受还是有的。他在这一期这个相续的身心当中有苦、也有乐,但是他没有忧、没有喜。他出定到人间去托钵,你诽谤他、赞叹他,他没有忧、也没有喜。
如果他入了灭尽定,那苦和乐也不可得。他入了灭尽定的时候,“苦乐忧喜舍”,这五受完全不受,不受一切法;只有一种涅槃寂静乐出现,那是一种超越有相的境界,出世间的一种无漏的圣境的境界。这个是讲到第三能变它的一个感受的变化,就是通过修持也会有各式各样的变化。
好,这一段就是在解释第三能变,有六个门来解释第三能变的相貌,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先业,我们讲第六意识的业力是指今生所累积的,今生累积的。所以一个人造了罪业以后没有忏悔,他心中有忧,有忧的感受,怖畏,对未来的果报产生怖畏。这个苦乐不是,苦乐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出现了,前五识跟这些,或者是如意的、或者不如意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接触的时候,痛苦和快乐。所以这个苦和乐是过去的业力所出现的果报。忧喜的出现是你完全第六意思的分别,完全是第六意识的。所以一个人悲观的人,有些人个性悲观,就多忧苦;有些人乐观,他的喜也会强一点。这个跟心中的名言有关系,由名言分别而安立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对的,是就今生的,今生所累积,还没得果报的,但是他就有这样的花报。你像那个阿阇世王。阿阇世王他想做国王,就把他父亲给害死了。害死了以后他虽然做国王,在王宫里面在五欲中得大自在,但是他晚上睡不着觉。大臣问候他说你最近怎么样?他说我晚上睡不着觉。说你为什么晚上睡不着觉呢?他说我害死了我父亲,未来的果报到三恶道去,阿阇世王也是深信因果的。后来那个大臣就引导他去向佛陀忏悔,内心的忧的感受就消失掉了。就是内心有罪业、有烦恼,会使令我们忧,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前五识的活动还是要有第六意识支持,是有的;不过偏重在前五识,偏重在直觉的作用,偏重。因为前五识的作用只有一刹那,如果第二刹那的活动,第六意识不起来支持它,前五识就要谢掉。所以这个地方的苦和乐,也有第六意识在里面,但是这个时候的第六意识也是自性分别而已,还没有生起计度。如果第六意识开始计度了,那就是另外了,叫忧和喜了。
在《阿含经》说,我们凡夫会中两支箭,这个“受”有两支箭:第一支箭是过去所造业力射的第一支箭,就是苦受;那么我们对于这个苦的感受又生起忧,就中了第二支箭。这两支箭:一个是先业,一个是现在的烦恼。我们果报体这个受有两只箭,是这样子。
那临命终的时候,《成唯识论》解释说,偏重在心受,为什么呢?当中有一个理由。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诸根闇钝,四大眼耳鼻舌身五根,慢慢慢慢败坏了,而识的了别要依止根,所以这个根开始败坏的时候,识的了别就闇钝。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生龟脱壳这种苦,其实那是一种忧。
就是我们平常累积很多的财富,有很多恩爱的眷属,突然间色身要失坏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忧、有惧,对未来生命的一种恐怖,现在的一切果报要破坏的时候,一种忧。那个时候的苦受不明显了,因为根败坏了。根败坏了以后识的了别性也受影响。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忧,忧的成分多。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没有计度、随念分别。第七识有计度分别,我们看上次讲,因为它有慧心所,第七识有计度分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在《成唯识论》解释说,第七、第八识之所以舍受,是因为它们的了别性太微细了。它不讲它没有名言,主要的理由是它太微细了,“不可知执受”。就是说第七和第八识的那个感受,我们不能够感觉得出来,所以安立做舍受,太微细了。你想想看,如果第七、第八的感受是如此明显,那么阿罗汉为什么不知道呢?为什么不知第七、第八的存在?他入了那个高深的灭尽定,如果第七、第八对感受有感受,那么他会不知道吗?是不是?可见得识微细到连阿罗汉那种深妙的第九次地定,不要说四禅八定,那个灭尽定那么寂静的状态,都感觉不出第七第八的活动状态。所以只好安立舍受,因为那个受太微细了,那个安立它是苦和乐已经没有意义了,太微细了,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第七识有名言,第七识是有计度分别,是有名言,是的。它没有名言,怎么会有慧心所呢?那个慧的抉择一定要依止名言,没有名言,慧就不能活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的,是应该有名言的,没有名言,就不能够去抉择事情了。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第十五面。这个地方把心所法的一个差别情况再详细在说明。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此覆解遍行、别境二种心所也。”前面的六门解释第三能变,主要是扣着心王的一个因和果的相貌,还有它的自相,自相、因相、果相。这以下把第三能变这六个识,它所相应的心所的相貌把它解释,就复解,就重复的解释“遍行、别境”两种心所。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这个触等,这五遍行心所,在初能变已经解释过了。
一、别境者——欲、胜解、念、定、慧。
这个遍行,从名字看得出来,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共同的特色,它是普遍的,普遍在一切心、一切性、一切时、一切地,它是普遍的。别境刚好跟遍行完全相反,它是特别的。这五个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只有在特别的情况才能出现,离开了特别的境界,这个心所就不能活动。什么样的特别境界呢?这以下蕅益大师解释。
欲——缘所欲观境;胜解——缘决定境;
念——缘所曾习境;定慧——缘所观境。
像这个欲,这个欲就是一种希望,这个希望的心所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缘所欲观境。它所欢喜去观察的境界,或者是五欲的境界、或者是三宝的境界,一定是它所希望;如果这个境界不是它所希望的,那这个欲是不能出现。第二个胜解,这个胜解的出现要在决定境,如果这个境界是犹豫不决,这个胜解也是不能出现。念,缘曾习境。这个念是明记不忘,这个心所的出现也是你要曾经串习过的境界;说这个境界你从来没有串习过,从来没有听闻过,你是不可能有念心所的,不可能。定慧是所观境,要对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也。为什么所缘事不同?这个地方解释,“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就是说它们所缘的这个境界是不同的,不同于前面的遍行是普遍的,普遍在一切善恶有漏无漏的境界活动。“余如百法中释”。这个是略说,详细的百法中解释了,我们就不再重复。关于这一点,《成唯识论》有提出一个十大地法,我们把它解释一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这个十大地法,我解释这个地。大地是一个依止的意思,依止。说一切的草木要依止大地才能够生长,离开了大地,草木就不能生了,没有依止处了。这个是比喻什么呢?这比喻这个心念,我们一个心念的产生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是任运而生的,任运而转。就是你跟什么境界一接触,就会出现什么心念,是由触所带动的,任运而转,这第一个。其次是作意所生,这个都是力量比较强了,就是不管跟什么境界接触,我自己要决定我的念头,就是作意,由作意所带动的。这个地方讲十大地法是讲作意所生,就是这些比较有殊胜力量作用的念头生起,都要依止这十个心所的活动,才能够带动比较强大的念头。这十个强大的念头,十个大地就是五遍行和五别境。
二、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一、作意:我们先看作意,这个作意是很重要的。先看五遍行,作意这个圆圈。这个作意它有两个差别功能:第一个是警觉的功能,它能够警觉心王,使令心王生起活动;其次它能够有引导的功能,它引导心王去趋向于所缘的境界。比如说,我现在是一个散乱的阶段,有时候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那么我现在作意,我要念佛了。作意要念佛,这个时候作意就把第六意识的心王,把它警觉。就把这个第六意识——在五欲境界的那个第六意识心王把它抓出来,你不要再去攀缘五欲了。就是警觉,你要改变一个所缘境,给第六意识一个警觉。不但是警觉,它还要做一件事,就是把第六意识的心王,从五欲的境界里面带出来跟佛号接触,它能够引导心王趋向于你所要攀缘的境界。就是它做这两件事情,作意,就是警觉心王;其次,引导心王去趣向所缘境。
二、触:这个作意以后就是触。就是前面的作意是引导趣向所缘境,那么当我们这一念心正式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这个根境识的和合安立做触,就正式接触了。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念——念从心起,心中有作意,把佛号创出来。但这个时候佛号是没有声相,就是我要念佛了;由这样的作意,要靠念、诵,嘴巴要出声音,靠这个嘴唇的振动,把声相所缘境给创造出来,这个所缘境再由耳朵听回去,你听到的这个时候就叫触,你第六意识挟带耳识,跟佛号这个声音正式接触了,这叫触。
三、受:触的时候有一种受。当然这个受是安乐的,佛号是万德洪名,大功德的境界。“弟子心不安”,这个时候心安下来。就是“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慢慢慢慢就在佛号的大功德法界当中安住了,就有乐受。
四、想:那么由这个受以后就有想,就是各式的名言分别。
五、思:由这个想就有思,这个思就是造作。
[寻伺]:这个思以后就是带动了寻伺了,可能是善的寻伺、或者恶的寻伺;由寻伺就带动善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这样子来的。
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比较有强大力量的心念都是由这个作意,这当然有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如果是随顺于理的,或者因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这样的作意所带动的是善念;如果这个作意是不如理作意,是违背理性的,是随顺于情感的,这个作意所带动的触受想思,乃至于最后的寻伺,是偏向于恶念的,会使令我们此世他世的身心成就不可乐果报。所以这个当中,我们一个念头的善恶是由作意而来的,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