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一段是说明第八识的偈颂。第八识的偈颂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主要是以三相来总持整个第八识的相貌。这个三相,第一个是自相,自相就是阿赖耶。说第八识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一个阿赖耶的功能,就是一个藏。它能够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变现这一期的果报,所以叫做阿赖耶,这是第八识的一个总相。从这个总相当中开出了因相和果相,这个果相就是异熟,就是变现果报。这个因相就是一切种,它执持无量无边的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
这以下的偈颂,事实上也等于是在发明这三相而已。“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指八识的心王,它的明了性微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这个是指八识的心所。“相应为舍受”,这个地方强调的是一种果相。就是第八识在受用这个根身器界的果报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就是一个舍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所以相应为舍受是发明果相。
我们今天是从“是无覆无记”,从这个地方下手。看讲义第七面,第七面的九,“云是无覆无记者。”这个是无覆无记是发明第八识的因相。说第八识跟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所生起的造作的功能是善性、是恶性、是无记性呢?说这个三性门。这意思就是说第八识的功能是无覆无记的,看蕅祖的解释。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说明这个三性,我们内心状态的体现有三种。说你内心的状态的活动,能够使令你今生他生的身心果报,能够得到随顺,得到安乐的利益,这个是善性。你内心的活动使令现在的身心安乐,也能够使你来生的身心安乐,这个安立做善性。如果这个内心的活动,使令你今生或者他生的身心有违损,使令你苦恼不安乐,这个就是不善性或者是恶性。你的活动是对于善和不善的这样的义中,不能够清楚的分别,不能记别,这个就是无记,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就着无记性当中又分成两种,“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染污就是我执和法执,这个地方还强调的是我执,主要是我执。这个染污跟恶是不同,我们前面也说过,染污是约无明,这个无明也可能会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个是有覆,这个覆就是覆盖真如理,一方面也可以是障碍圣道。这个覆有覆盖的意思,也有障碍的意思。“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如果说这样的无记性它本身是没有染污,它的体性是白净的,叫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第八识它所变现的这些根身、器界、种子,是属于善恶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它的体性非善非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强调第八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无覆无记跟真如的差别,天台智者大师在这当中有一个譬喻。说无覆无记就像虚空一样,它体性白净。但是这个虚空,它如果跟黑暗的因缘相应它就是黑暗,它跟光明的因缘相应它就光明,它对于黑暗没有对治的功能。那么真如不同,真如是一种光明的相貌,它能够对治黑暗。所以阿赖耶虽然体性白净,但是它为什么不是真如呢?因为它没有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它对这些的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但是它本身没有烦恼。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清楚,从这个虚空跟光明的譬喻,可以知道阿赖耶跟真如的这样的一个差别。这个是就着凡位的众生,他的第八识是无覆无记。
如果是佛的第八识,就是一个善性,佛的第八识,这个无垢识就是善性,他能够在一切时造作善业。比如说我们看经典上,提婆达多有一次他去应供。应供很好的饭菜,他吃的太多了以后肚子痛。肚子痛的时候,他在那个地方摸着肚子,就念南无佛。他本来是跟释迦牟尼佛是结恶因缘的,但是肚子痛了以后就称念南无佛。这个时候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了,放大光明,用手去摸他的肚子。他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后,他就很感谢,很感恩,就去跟释迦牟尼佛道谢。释迦牟尼佛说,我并没有作意要去救任何人,这是因为你忆念的功德所招感的。
佛的第八识,一种无垢识,清净光明的无垢识,它昼三时夜三时在普遍地去观照一切众生,这是属于善性的,善性。所以佛的第八识不受熏的。我们一般讲阿赖耶受熏是指凡位,它无覆无记。它能够增长善的功能,也能够增长恶的功能;但是佛的第八识是不受熏,因为它是善性。这个是讲到它的体性。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亦如是”是说明第八识的心所,心所例同门。这个例是比例的例,相同的同,心所例同门。前面主要是发明第八识的心王,这以下就把心所也说明进去了。说“触等”,这个触等是包括触、作意、受、想、思,这八识所相应的这五个心所亦如是。怎么个亦如是法呢?分成两段:第一个,“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说第八识的心王是无覆无记,它的心所也是无覆无记,这叫亦如是。
其次“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这个心所去接触它的根身器界的时候,它的所缘行相也是微细、也是广大而不容易让人家了知,所以也可以说是亦如是。这两个是说明它的心所跟心王是相应的。我们再看第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有漏位的第八识,把它做一个总结。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一段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结。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补充讲表第十三面。这一段在《成唯识论》是把它判作因果法喻门。这个因果是说,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本体。这个第八识,每一个刹那都代表了两个本质:第一个本质,它是在承受果报,说我们的生命每一刹那都是在受果报,可能是快乐的果报,也可能是痛苦的果报;每一刹那也是同时在造作业力,可能造善、造恶、造无记业,这个叫做因果。就是生命的本质,每一个刹那都是一个果,也同时是一个未来的因。
这个法是指就法说,讲道理。这个喻是一个譬喻,因果的法和因果的譬喻,法义双举。这样子使令我们能够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叫门,因果法喻门。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的一个自相,总相。说这个阿赖耶,这个藏识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执持一期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阿赖耶识是断灭的呢?还是常住不变的呢?这以下回答: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这个第八识的相貌,它也不是断灭,也不是常住,为什么呢?以恒转故。这个恒和转,恒是在发明诸法的世俗谛,就是因果的相续;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先看这个恒字,看从世俗谛的角度,为什么它是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这个恒是指第八识它无始劫以来是一类相续,一类相续指的它是无覆无记的,它这种无覆无记是常无间断的。常无间断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一、从它的果相来说,“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四生生命的果报的一个是施设本,一个生命的根本。我们在人间得这个果报,得到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不管我们在这一期生命当中造的是一个善业、或者是一个恶业,我们还是保持在一个人的相貌。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大的善业,应该生天了嘛!为什么还是人呢?因为有一个第八识,它一再地去执持你的果报。这个果报,业力没有消失之前,你的果报是不能消失的。所以我们的果报是常无间断的,不管你是白天的工作,不管你睡觉,这一期的果报是不能消失掉,叫常无间断,这是第一个。
二、从因相呢,“性坚此种,令不失故。”就着因地来说,常无间断就是说,第八识的体性特别地坚密。它能够执持无始劫来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使令种子在没有得果报之前是不失不亡。说我们第六意识一动,就是一个业力,可能是一个善业,也可能是一个恶业。当然也带有一种名言,一种随顺于真理的一个名言,如理作意;也可能是随顺无明的一个名言,不如理作意。那么这个时候,对第八识有一种熏习的功能,就是增长了一个业种子,一个名言种子,无量劫以来累积很多的业力和名言种子了。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是栽培善、栽培恶,它都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成就。这个意思,从恒常的这种常无间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果相的相续和因地的相续。而这个因果的相续,主要的是由阿赖耶识所执持,这是第一个。其次我们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谓此识无始劫来,它是刹那刹那的念念地生灭,它的生灭就创造了一种相貌,就是前后变异。这个前后变异也可以从两方面:一个是从果相,“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因灭果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如果说就着这一期的生命来说,我们这一期是一个人,你下辈子生到天上去了,人有人的身心世界,天有天的身相庄严,他内心的思想也不一样。这样子讲也可以说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是比较粗分的一种变异。
从细分来说就从刹那,就是我们前一刹那的身,前一刹那的心,跟下一刹那的身心不一样了。我过去也说过,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你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下一刹那了,而你所要表达的是前一刹那的身心。但是当你把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时候,你认为很快乐的身、很快乐的心已经过去了,已经是面对了下一刹那的身心了。这个地方从微细的角度,就是每一个刹那都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所以我们的果报,它的阿赖耶识变现种子,它不是一个不变易的状态,它是刹那刹那变易的,这个是约果相。
那么因相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生命的本质我们也说过,一个是果报,一个是造业。那么我们在每一个刹那当中,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也在造作业力,“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就是我们的因地也不断在变化。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一本讲到一件事,说有一个秀才。他考上秀才以后,准备去考举人。看这个意思这个秀才是很有德行的,他经常从家里面要到图书馆,就是这个读书的地方去读书,要经过一个道教的庙。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去,整天就读书。这个庙的神有一天就告诉他的信徒说,这个秀才他很有德行。很有德行他经过我的庙时候,我都要站起来。我不站起来不可以,他的威德比我大,那使令我很困扰。你们在我这个前面筑一道墙壁,使令我看不到他,我就不要经常这样子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
信徒当然就依教奉行,准备钱要盖这个墙壁。那么墙壁要盖的时候,这个神又托梦给信徒说就不要盖了,不必盖。说为什么不必盖了呢?说这个秀才他发生了一件事情,说他为人家去证明离婚的事情,有人要离婚,他为人家证明。这件事情就损了阴德,他说现在走过去,我不必站起来,就不必盖了。
这意思是说,我们内心的功德力是不决定的。说你数世栽培的善根强,这件事不决定,你要懈怠就会退转、退失掉;你说我过去数世栽培的善根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努力,也能够从差变成好。所以讲“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因地的这些善恶功能,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世间上的事情事在人为。你要懈怠,马上就退步,就会从殊胜的功德退落到卑贱的功德去;你要努力,也能够从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变成大资粮的人。为什么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阿赖耶识它里面的种子,是随着你前七转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从因相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前后变异。
这个前后变异,第八识的前后变异的相貌,跟《阿含经》的“无常、苦、无我”,跟中观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一致的。“我等同入法性”,这句话是对的。就是说,从这样的前后变易的刹那刹那的因相、果相的变易当中所发明的空性,跟中观的“缘起性空”那个“空”是一致的。但是从缘起的角度,这样的一种阿赖耶刹那刹那的变现因果,就不共于中观,也不共于小乘的学者。就是缘起的角度,那就比小乘和中观讲得更加得微细、更加得广大,从缘起角度那就不一样。我们看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恒”这样的一种相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遮止断灭见。说我们这个人,果报是相续的,因地也相续的。为什么会因果相续呢?因为有心识的相续,就遮除了这种断灭见。“转”表非常。这种转是指前后变异,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来破除常见,常一主宰的我,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法说。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这种恒转的情况犹如瀑流。说第八识它的一个恒转的相貌,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个水流是恒常相续的,我们从这个水流,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当中,找不出空隙。它是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生刹那灭,这当中没有空隙。虽然没有空隙,但是水流是变化的,有时候是往东边,有时候往西边,就看出来生命也可以随着我们的造作而有变化。所以说就像一个瀑流一样。
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些道理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说这个生灭的现象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一种因果的相续和变化做出一个说明。
这以下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三段开示,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又有三义相似。
《成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把它譬喻作暴流。这个暴流前后相续,前面的水流接着下面的 水流,我们前一个生命接着下一个生命。那么这个水流跟水流当中,这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就是这个水流你要往前去望,对望前面来说它就是扮演一个果相。就是说你往前看,当下这个水流是扮演一个果相;望后名因,如果这个水流往后面看,它又是一个因。这个因果就是这样的相续。所以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正是能够譬喻第八识的相貌。
第八识它一方面能够相续,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相续,正是能够譬喻暴流。譬喻暴流当中,又有三层的意义相似,就是说第八识跟暴流有三层的意义相似。
一者:能漂溺故。
阿赖耶识它的一个功能主要是我爱执藏,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这个就是无明。因为阿赖耶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业力的熏习而产生变化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能够做主。不是说你到人天去,阿赖耶识想要到天上,就到天上啊?不是,你自己没有自主性。他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哦,他的阿赖耶识有善业,是善业的因缘使令他到天上去,不是他自己要去的,不是这样子。
所以说第七识认为第八识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这个思想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就是使令我们在三界流转了,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在这个当中的流转,有时候是属于漂,就是善业强。善业的功能是超升的,就是浮在水面,鼻子能够接触空气,得到一些可乐的果报;有时候是溺,就是沉到水中去了,受三恶道的苦恼。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是在三界的水流当中,都没有到彼岸。所以这个暴流有漂溺的意义,只要阿赖耶识还在,我们就不能解脱生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暴流是说,前七转识是有间断的,第八识是相续的。就好像说这个波涛,有时候有波浪,要有风的因缘才有波浪,没有风的因缘就没有波浪,有时候起,有时候灭。但是这个水永远都是有的,不管你有风、不管没有风,这个水流是相续的,这样子也可以是说是暴流。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习气就是个种子。这个心所有法是一个现行,就是第八识所相应的心所,这两个都随顺第八识而转。这句话怎么说呢?说这个识所执受的内在的种子,犹如水内的鱼;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也。我们从这个譬喻可以看得出来,第八识种子跟现行的一个关系。我们看。
说第八识就像一个水流一样,这个水流有什么东西呢?有各式各样的鱼,就是有些鱼是很凶恶的鱼,也有良善的鱼,这些鱼都是在水里面活动,游过来游过去。这个鱼比喻种子,水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善种子、恶种子,在第八识当中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而活动,游过来游过去,但是表面上你看它都没有事情,事实上里面各式各样的种子在活动,这第一个。
其次,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这个是属于现行法,就是这个水面是阿赖耶。阿赖耶这个水活动的时候,它带动了这些草,带动了这些心所法活动。这是指这些草是跟水相应的,就像是心所跟心王相应一样。从这样的譬喻,我们对阿赖耶识的种子,和阿赖耶识的现行,跟它相应的心所的关系就更清楚了。这是蕅祖的这一段的一个解释。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开示,第二段开示就比较深一点了。第二段开示是扣着前面的文“恒转如暴流”而来的。我们分成三段: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这第一段是一个总说。说这阿赖耶它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其实这个三相就不离开现前一念的心识,说穿了就是现前一念。讲了那么多的自相、因相、果相,说穿了就只是现前这一刹那的一个心法。那么这一刹那的心法,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望前即名为果,对望着前面来说,这个时候安立作一种异熟的果相;对望着后面来说,它是一种持种的因相。所以我们讲,生命的本质,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造作业力,其实这个因果是同一念。
只是说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对望前面,是前面的造作而来的;为什么它是因相呢?因为你这样的造作对后面有影响,所以你这样的一个心法活动,对望着后面,它又扮演一个因地的角色。所以这个因和果是望前望后而安立的,事实上就是现前一念。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把因果的安立详细地说明。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就是说,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观察过去,由果去推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尘点就像灰尘一样的这个点,很多的劫数,这事情就像今天一样。
这个“现前一念心识,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我们上次有学习过智者大师的传记。智者大师后来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叫他修法华三昧,他三七日当中寂然入定,诵《法华经》诵到最后寂然入定。在定中就见到“灵山会上,俨然未散”,就发现自己就坐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他这一念心识就现出这样的境界,自己觉得很真实地就在灵山会上,跟着这些阿罗汉、这些菩萨听《法华经》。那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在定中是很真实地去跟这个境界相应。
这怎么回事呢?以下蕅益大师解释:“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说他今天能够成就法华三昧的陀罗尼,是前面就栽培的。那么这个时候他跟定相应,就把他的因相給变现出来,过去的因。这个因相是怎么变现的呢?是在现识,就是你现前这一念的心识,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变似了过去的因种,使令自己去能够受用。而不是去攀缘过去,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觅之了不可得,怎么能够攀缘呢?
说智者大师在佛堂,我们的眼睛看他是坐在佛堂。但是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的受用,觉得他在灵山会上,跟那些阿罗汉、跟那些菩萨在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就是他自己的心识变现了过去的相貌。
再看第二段:约现在因,记未来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这个我们可以讲出一个譬喻,像虚云老和尚,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有一次在禅堂入定,看到这个广岛和长崎被两个飞机丢下***炸,就像香菇一样,那个烟雾就像香菇一样。他当初不知道这叫***,他说他那个时候在定中看到这样的一种光芒,差一点瞎了眼睛。而事实上美国投下***,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那是未来的事情,但是他事先就看到了。当然这表示说日本人这样的业力已经成熟了,只是还没有出现。
那么这样的业力成熟了,虚云老和尚入定以后,他能够预先看到未来的事情——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现象是什么理由呢?“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实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这个也是,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他也是坐在禅堂里面,他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他自己的现行的心识变现了一个未来果相。因为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他事先看到了。但事实上他不是攀缘未来,因为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还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现。
做一个总结:“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十世就是指时间来说,这个时间为什么开展出有十世呢?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个过去、现在、未来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合起来就是九世。九世是一个别相;合起来,把这九个合起来,又当作一个总相;这个总相和别相合起来就十世,总别和合,称为十世,简单说就是一个时间相。说这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都是当念,就是说你现在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就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一念。你过去也是这一念,这一念出现了,然后下面也是这一念出现了,下一个又是这一念出现了,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当念,可以这样讲——妙因妙果不离一心,都是当念。
当然我们凡夫一个散乱心的人,只能够受用现在;有禅定的圣人,他都能够从当念当中发明过去、发明未来。他就能够把这些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这一个当念,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我们一个散乱心的人,面对当念,功能很浅。其实我们每一个念,那是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我们只能够受用现在;现在当中又很多的限制,眼睛也是有限制,耳朵也是有范围。但是我们看圣人,他在每一个当念当中,能看到过去很多很多的事情,看到未来很多很多事情。不管看到过去、不管看到未来,都是当念,所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的一个结劝。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那这段引证,我们下一堂课再说。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一段是说明第八识的偈颂。第八识的偈颂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主要是以三相来总持整个第八识的相貌。这个三相,第一个是自相,自相就是阿赖耶。说第八识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一个阿赖耶的功能,就是一个藏。它能够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变现这一期的果报,所以叫做阿赖耶,这是第八识的一个总相。从这个总相当中开出了因相和果相,这个果相就是异熟,就是变现果报。这个因相就是一切种,它执持无量无边的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
这以下的偈颂,事实上也等于是在发明这三相而已。“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指八识的心王,它的明了性微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这个是指八识的心所。“相应为舍受”,这个地方强调的是一种果相。就是第八识在受用这个根身器界的果报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就是一个舍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所以相应为舍受是发明果相。
我们今天是从“是无覆无记”,从这个地方下手。看讲义第七面,第七面的九,“云是无覆无记者。”这个是无覆无记是发明第八识的因相。说第八识跟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所生起的造作的功能是善性、是恶性、是无记性呢?说这个三性门。这意思就是说第八识的功能是无覆无记的,看蕅祖的解释。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说明这个三性,我们内心状态的体现有三种。说你内心的状态的活动,能够使令你今生他生的身心果报,能够得到随顺,得到安乐的利益,这个是善性。你内心的活动使令现在的身心安乐,也能够使你来生的身心安乐,这个安立做善性。如果这个内心的活动,使令你今生或者他生的身心有违损,使令你苦恼不安乐,这个就是不善性或者是恶性。你的活动是对于善和不善的这样的义中,不能够清楚的分别,不能记别,这个就是无记,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就着无记性当中又分成两种,“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染污就是我执和法执,这个地方还强调的是我执,主要是我执。这个染污跟恶是不同,我们前面也说过,染污是约无明,这个无明也可能会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个是有覆,这个覆就是覆盖真如理,一方面也可以是障碍圣道。这个覆有覆盖的意思,也有障碍的意思。“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如果说这样的无记性它本身是没有染污,它的体性是白净的,叫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第八识它所变现的这些根身、器界、种子,是属于善恶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它的体性非善非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强调第八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无覆无记跟真如的差别,天台智者大师在这当中有一个譬喻。说无覆无记就像虚空一样,它体性白净。但是这个虚空,它如果跟黑暗的因缘相应它就是黑暗,它跟光明的因缘相应它就光明,它对于黑暗没有对治的功能。那么真如不同,真如是一种光明的相貌,它能够对治黑暗。所以阿赖耶虽然体性白净,但是它为什么不是真如呢?因为它没有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它对这些的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但是它本身没有烦恼。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清楚,从这个虚空跟光明的譬喻,可以知道阿赖耶跟真如的这样的一个差别。这个是就着凡位的众生,他的第八识是无覆无记。
如果是佛的第八识,就是一个善性,佛的第八识,这个无垢识就是善性,他能够在一切时造作善业。比如说我们看经典上,提婆达多有一次他去应供。应供很好的饭菜,他吃的太多了以后肚子痛。肚子痛的时候,他在那个地方摸着肚子,就念南无佛。他本来是跟释迦牟尼佛是结恶因缘的,但是肚子痛了以后就称念南无佛。这个时候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了,放大光明,用手去摸他的肚子。他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后,他就很感谢,很感恩,就去跟释迦牟尼佛道谢。释迦牟尼佛说,我并没有作意要去救任何人,这是因为你忆念的功德所招感的。
佛的第八识,一种无垢识,清净光明的无垢识,它昼三时夜三时在普遍地去观照一切众生,这是属于善性的,善性。所以佛的第八识不受熏的。我们一般讲阿赖耶受熏是指凡位,它无覆无记。它能够增长善的功能,也能够增长恶的功能;但是佛的第八识是不受熏,因为它是善性。这个是讲到它的体性。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亦如是”是说明第八识的心所,心所例同门。这个例是比例的例,相同的同,心所例同门。前面主要是发明第八识的心王,这以下就把心所也说明进去了。说“触等”,这个触等是包括触、作意、受、想、思,这八识所相应的这五个心所亦如是。怎么个亦如是法呢?分成两段:第一个,“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说第八识的心王是无覆无记,它的心所也是无覆无记,这叫亦如是。
其次“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这个心所去接触它的根身器界的时候,它的所缘行相也是微细、也是广大而不容易让人家了知,所以也可以说是亦如是。这两个是说明它的心所跟心王是相应的。我们再看第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有漏位的第八识,把它做一个总结。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一段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结。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补充讲表第十三面。这一段在《成唯识论》是把它判作因果法喻门。这个因果是说,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本体。这个第八识,每一个刹那都代表了两个本质:第一个本质,它是在承受果报,说我们的生命每一刹那都是在受果报,可能是快乐的果报,也可能是痛苦的果报;每一刹那也是同时在造作业力,可能造善、造恶、造无记业,这个叫做因果。就是生命的本质,每一个刹那都是一个果,也同时是一个未来的因。
这个法是指就法说,讲道理。这个喻是一个譬喻,因果的法和因果的譬喻,法义双举。这样子使令我们能够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叫门,因果法喻门。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的一个自相,总相。说这个阿赖耶,这个藏识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执持一期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阿赖耶识是断灭的呢?还是常住不变的呢?这以下回答: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这个第八识的相貌,它也不是断灭,也不是常住,为什么呢?以恒转故。这个恒和转,恒是在发明诸法的世俗谛,就是因果的相续;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先看这个恒字,看从世俗谛的角度,为什么它是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这个恒是指第八识它无始劫以来是一类相续,一类相续指的它是无覆无记的,它这种无覆无记是常无间断的。常无间断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一、从它的果相来说,“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四生生命的果报的一个是施设本,一个生命的根本。我们在人间得这个果报,得到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不管我们在这一期生命当中造的是一个善业、或者是一个恶业,我们还是保持在一个人的相貌。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大的善业,应该生天了嘛!为什么还是人呢?因为有一个第八识,它一再地去执持你的果报。这个果报,业力没有消失之前,你的果报是不能消失的。所以我们的果报是常无间断的,不管你是白天的工作,不管你睡觉,这一期的果报是不能消失掉,叫常无间断,这是第一个。
二、从因相呢,“性坚此种,令不失故。”就着因地来说,常无间断就是说,第八识的体性特别地坚密。它能够执持无始劫来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使令种子在没有得果报之前是不失不亡。说我们第六意识一动,就是一个业力,可能是一个善业,也可能是一个恶业。当然也带有一种名言,一种随顺于真理的一个名言,如理作意;也可能是随顺无明的一个名言,不如理作意。那么这个时候,对第八识有一种熏习的功能,就是增长了一个业种子,一个名言种子,无量劫以来累积很多的业力和名言种子了。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是栽培善、栽培恶,它都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成就。这个意思,从恒常的这种常无间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果相的相续和因地的相续。而这个因果的相续,主要的是由阿赖耶识所执持,这是第一个。其次我们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谓此识无始劫来,它是刹那刹那的念念地生灭,它的生灭就创造了一种相貌,就是前后变异。这个前后变异也可以从两方面:一个是从果相,“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因灭果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如果说就着这一期的生命来说,我们这一期是一个人,你下辈子生到天上去了,人有人的身心世界,天有天的身相庄严,他内心的思想也不一样。这样子讲也可以说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是比较粗分的一种变异。
从细分来说就从刹那,就是我们前一刹那的身,前一刹那的心,跟下一刹那的身心不一样了。我过去也说过,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你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下一刹那了,而你所要表达的是前一刹那的身心。但是当你把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时候,你认为很快乐的身、很快乐的心已经过去了,已经是面对了下一刹那的身心了。这个地方从微细的角度,就是每一个刹那都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所以我们的果报,它的阿赖耶识变现种子,它不是一个不变易的状态,它是刹那刹那变易的,这个是约果相。
那么因相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生命的本质我们也说过,一个是果报,一个是造业。那么我们在每一个刹那当中,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也在造作业力,“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就是我们的因地也不断在变化。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一本讲到一件事,说有一个秀才。他考上秀才以后,准备去考举人。看这个意思这个秀才是很有德行的,他经常从家里面要到图书馆,就是这个读书的地方去读书,要经过一个道教的庙。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去,整天就读书。这个庙的神有一天就告诉他的信徒说,这个秀才他很有德行。很有德行他经过我的庙时候,我都要站起来。我不站起来不可以,他的威德比我大,那使令我很困扰。你们在我这个前面筑一道墙壁,使令我看不到他,我就不要经常这样子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
信徒当然就依教奉行,准备钱要盖这个墙壁。那么墙壁要盖的时候,这个神又托梦给信徒说就不要盖了,不必盖。说为什么不必盖了呢?说这个秀才他发生了一件事情,说他为人家去证明离婚的事情,有人要离婚,他为人家证明。这件事情就损了阴德,他说现在走过去,我不必站起来,就不必盖了。
这意思是说,我们内心的功德力是不决定的。说你数世栽培的善根强,这件事不决定,你要懈怠就会退转、退失掉;你说我过去数世栽培的善根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努力,也能够从差变成好。所以讲“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因地的这些善恶功能,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世间上的事情事在人为。你要懈怠,马上就退步,就会从殊胜的功德退落到卑贱的功德去;你要努力,也能够从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变成大资粮的人。为什么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阿赖耶识它里面的种子,是随着你前七转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从因相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前后变异。
这个前后变异,第八识的前后变异的相貌,跟《阿含经》的“无常、苦、无我”,跟中观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一致的。“我等同入法性”,这句话是对的。就是说,从这样的前后变易的刹那刹那的因相、果相的变易当中所发明的空性,跟中观的“缘起性空”那个“空”是一致的。但是从缘起的角度,这样的一种阿赖耶刹那刹那的变现因果,就不共于中观,也不共于小乘的学者。就是缘起的角度,那就比小乘和中观讲得更加得微细、更加得广大,从缘起角度那就不一样。我们看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恒”这样的一种相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遮止断灭见。说我们这个人,果报是相续的,因地也相续的。为什么会因果相续呢?因为有心识的相续,就遮除了这种断灭见。“转”表非常。这种转是指前后变异,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来破除常见,常一主宰的我,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法说。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这种恒转的情况犹如瀑流。说第八识它的一个恒转的相貌,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个水流是恒常相续的,我们从这个水流,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当中,找不出空隙。它是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生刹那灭,这当中没有空隙。虽然没有空隙,但是水流是变化的,有时候是往东边,有时候往西边,就看出来生命也可以随着我们的造作而有变化。所以说就像一个瀑流一样。
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些道理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说这个生灭的现象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一种因果的相续和变化做出一个说明。
这以下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三段开示,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又有三义相似。
《成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把它譬喻作暴流。这个暴流前后相续,前面的水流接着下面的 水流,我们前一个生命接着下一个生命。那么这个水流跟水流当中,这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就是这个水流你要往前去望,对望前面来说它就是扮演一个果相。就是说你往前看,当下这个水流是扮演一个果相;望后名因,如果这个水流往后面看,它又是一个因。这个因果就是这样的相续。所以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正是能够譬喻第八识的相貌。
第八识它一方面能够相续,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相续,正是能够譬喻暴流。譬喻暴流当中,又有三层的意义相似,就是说第八识跟暴流有三层的意义相似。
一者:能漂溺故。
阿赖耶识它的一个功能主要是我爱执藏,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这个就是无明。因为阿赖耶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业力的熏习而产生变化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能够做主。不是说你到人天去,阿赖耶识想要到天上,就到天上啊?不是,你自己没有自主性。他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哦,他的阿赖耶识有善业,是善业的因缘使令他到天上去,不是他自己要去的,不是这样子。
所以说第七识认为第八识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这个思想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就是使令我们在三界流转了,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在这个当中的流转,有时候是属于漂,就是善业强。善业的功能是超升的,就是浮在水面,鼻子能够接触空气,得到一些可乐的果报;有时候是溺,就是沉到水中去了,受三恶道的苦恼。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是在三界的水流当中,都没有到彼岸。所以这个暴流有漂溺的意义,只要阿赖耶识还在,我们就不能解脱生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暴流是说,前七转识是有间断的,第八识是相续的。就好像说这个波涛,有时候有波浪,要有风的因缘才有波浪,没有风的因缘就没有波浪,有时候起,有时候灭。但是这个水永远都是有的,不管你有风、不管没有风,这个水流是相续的,这样子也可以是说是暴流。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习气就是个种子。这个心所有法是一个现行,就是第八识所相应的心所,这两个都随顺第八识而转。这句话怎么说呢?说这个识所执受的内在的种子,犹如水内的鱼;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也。我们从这个譬喻可以看得出来,第八识种子跟现行的一个关系。我们看。
说第八识就像一个水流一样,这个水流有什么东西呢?有各式各样的鱼,就是有些鱼是很凶恶的鱼,也有良善的鱼,这些鱼都是在水里面活动,游过来游过去。这个鱼比喻种子,水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善种子、恶种子,在第八识当中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而活动,游过来游过去,但是表面上你看它都没有事情,事实上里面各式各样的种子在活动,这第一个。
其次,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这个是属于现行法,就是这个水面是阿赖耶。阿赖耶这个水活动的时候,它带动了这些草,带动了这些心所法活动。这是指这些草是跟水相应的,就像是心所跟心王相应一样。从这样的譬喻,我们对阿赖耶识的种子,和阿赖耶识的现行,跟它相应的心所的关系就更清楚了。这是蕅祖的这一段的一个解释。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开示,第二段开示就比较深一点了。第二段开示是扣着前面的文“恒转如暴流”而来的。我们分成三段: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这第一段是一个总说。说这阿赖耶它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其实这个三相就不离开现前一念的心识,说穿了就是现前一念。讲了那么多的自相、因相、果相,说穿了就只是现前这一刹那的一个心法。那么这一刹那的心法,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望前即名为果,对望着前面来说,这个时候安立作一种异熟的果相;对望着后面来说,它是一种持种的因相。所以我们讲,生命的本质,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造作业力,其实这个因果是同一念。
只是说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对望前面,是前面的造作而来的;为什么它是因相呢?因为你这样的造作对后面有影响,所以你这样的一个心法活动,对望着后面,它又扮演一个因地的角色。所以这个因和果是望前望后而安立的,事实上就是现前一念。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把因果的安立详细地说明。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就是说,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观察过去,由果去推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尘点就像灰尘一样的这个点,很多的劫数,这事情就像今天一样。
这个“现前一念心识,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我们上次有学习过智者大师的传记。智者大师后来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叫他修法华三昧,他三七日当中寂然入定,诵《法华经》诵到最后寂然入定。在定中就见到“灵山会上,俨然未散”,就发现自己就坐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他这一念心识就现出这样的境界,自己觉得很真实地就在灵山会上,跟着这些阿罗汉、这些菩萨听《法华经》。那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在定中是很真实地去跟这个境界相应。
这怎么回事呢?以下蕅益大师解释:“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说他今天能够成就法华三昧的陀罗尼,是前面就栽培的。那么这个时候他跟定相应,就把他的因相給变现出来,过去的因。这个因相是怎么变现的呢?是在现识,就是你现前这一念的心识,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变似了过去的因种,使令自己去能够受用。而不是去攀缘过去,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觅之了不可得,怎么能够攀缘呢?
说智者大师在佛堂,我们的眼睛看他是坐在佛堂。但是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的受用,觉得他在灵山会上,跟那些阿罗汉、跟那些菩萨在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就是他自己的心识变现了过去的相貌。
再看第二段:约现在因,记未来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这个我们可以讲出一个譬喻,像虚云老和尚,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有一次在禅堂入定,看到这个广岛和长崎被两个飞机丢下***炸,就像香菇一样,那个烟雾就像香菇一样。他当初不知道这叫***,他说他那个时候在定中看到这样的一种光芒,差一点瞎了眼睛。而事实上美国投下***,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那是未来的事情,但是他事先就看到了。当然这表示说日本人这样的业力已经成熟了,只是还没有出现。
那么这样的业力成熟了,虚云老和尚入定以后,他能够预先看到未来的事情——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现象是什么理由呢?“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实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这个也是,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他也是坐在禅堂里面,他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他自己的现行的心识变现了一个未来果相。因为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他事先看到了。但事实上他不是攀缘未来,因为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还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现。
做一个总结:“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十世就是指时间来说,这个时间为什么开展出有十世呢?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个过去、现在、未来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合起来就是九世。九世是一个别相;合起来,把这九个合起来,又当作一个总相;这个总相和别相合起来就十世,总别和合,称为十世,简单说就是一个时间相。说这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都是当念,就是说你现在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就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一念。你过去也是这一念,这一念出现了,然后下面也是这一念出现了,下一个又是这一念出现了,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当念,可以这样讲——妙因妙果不离一心,都是当念。
当然我们凡夫一个散乱心的人,只能够受用现在;有禅定的圣人,他都能够从当念当中发明过去、发明未来。他就能够把这些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这一个当念,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我们一个散乱心的人,面对当念,功能很浅。其实我们每一个念,那是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我们只能够受用现在;现在当中又很多的限制,眼睛也是有限制,耳朵也是有范围。但是我们看圣人,他在每一个当念当中,能看到过去很多很多的事情,看到未来很多很多事情。不管看到过去、不管看到未来,都是当念,所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的一个结劝。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那这段引证,我们下一堂课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