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带着几个朋友,利用林朝阳写的一幅字搅动了中国文学界的风云,这样的搞事能力让人佩服。
用陈健功的话来说,李拓作为一个作家,除了创作之外,其他事干的都非常出色。
这当然是损友之间的玩笑话,其实作为作家李拓也很出色,只可惜相比之下,他的朋友们更加出色,在这些人的笼罩下,他的创作成绩才变得黯然失色。
在李拓和朋友们的行为艺术所掀起的舆论风波不断发酵的时候,《花城》第三期如期发行上市了,《闯关东》下部在无数读者苦等了两个多月后终于亮相。
《花城》第二期发行两个月的时间,创下了258万份的销售奇迹,这不仅刷新了《花城》自身的销量记录,也成为了中国文学期刊界的一个销量神话。
抛开那些通俗文学杂志的销量不谈,超过200万份的销量无疑是中国文学期刊界的天花板了。
因着上一期杂志如此爆炸性的销量,也让花城出版社对于刊载《闯关东》下部的第三期《花城》寄予了巨大的希望。
事实证明,这期杂志的销量并没有辜负出版社期待。
第三期《花城》上市仅10天,销量便破了100万份,这个速度比第二期时还要快了三天。
如此惊人的成绩也很合理,毕竟《闯关东》上部发表了两个月时间,口碑不断发酵之下,肯定会涌来一大批新的读者。
伴随着第三期《花城》的热卖,《闯关东》这股狂潮在中国文坛继续肆虐,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息,反而有越烧越旺的趋势。
之前再火,毕竟也只是一半的内容面世,如今整部完全发表,广大读者们的欢欣激动自不必提。
评论界之前对于《闯关东》一直都是不吝赞美,但因为的内容并没有完整发表,所以评论家们还是保持了基本的克制。
现在《闯关东》六十余万字的内容完整发表了出来,大家终于可以畅所欲言了。
仅仅半个月时间里,《文艺报》《十月》《文学评论》《燕京文学》等诸多在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均刊登了针对《闯关东》的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的史诗性——谈《闯关东》艺术成就》、《一部民族的秘史——论《闯关东》的叙事图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这些文学评论几乎都出自于国内知名的评论家笔下,文章对于的分析鞭辟入里,更难得的是都是清一色的好评。
能得到如此多评价毫不吝啬的赞美和好评,这无疑是对《闯关东》这部艺术成就最高的肯定,并且这些较为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出现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若是有好事者去汇总信息的话,在《闯关东》下部发表后的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几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一篇,甚至是几篇评论或者读后感。
这年头文学是火热不假,但热到《闯关东》这样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不仅是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哪怕是放眼整个中国文化界,风头也是一时无两。
堪称中国文坛1984年最具统治力的现象级文学作品!
时间一晃已经是七月份了,大舅哥和小舅子合开的录像厅开业了,地点就在燕大南门。
这个时间赶的不算好,学生们马上都要放假了,这些人可都是录像厅的消费主力。
好在的是,燕大附近高校众多,即便是暑假期间录像厅的观众也不少,一到晚上更是人满为患,生意好的一塌糊涂。
这天傍晚林朝阳和陶玉书带着小冬冬回陶家吃饭,往常都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今天陶玉成两口子却不在。
最近录像厅刚刚开业,生意太好,赵丽为了省钱,不仅自己当售票员,还负责收拾卫生,忙的脚不沾地。
学校放暑假,陶玉成最近也没什么事,受生意火爆的影响,他现在也每天都蹲在录像厅帮忙。
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干劲十足。
吃饭时说起录像厅的事,陶母的表情欣慰,当初她和陶父是不赞成陶玉成下海开什么录像厅的。
一方面是因为了解自家儿子的脾气秉性,知道他就不是个能吃辛苦的人。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件事恐怕要占侄子的便宜。
结果没想到陶玉成另辟蹊径,他自己没下海,反倒是撺掇着媳妇赵丽下了海,开录像厅也没用父母拿钱。
这样一来,陶父陶母自然不能再反对什么,但老两口还是为儿子、儿媳感到担忧。
好在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赵丽说现在的生意挺好,估计有三四个月就能回本。我这颗心啊,也就放下了。”
陶玉墨接话道:“妈,你是没看到我小哥最开始那家录像厅开业的时候,最多的一天三百块钱进账。可惜啊,这才几个月的功夫,街上录像厅越来越多了。”
她的话让陶母又担忧了起来,之前林朝阳可是说过,录像厅不是个长久的生意。
听着她的担忧,林朝阳说道:“妈,我说的是暴利时间不会长久。大哥大嫂这个录像厅,至少在近几年肯定还是能赚钱的。
我们国家现在既不大规模引进外国优秀电影,又没有普及家用录像机,所以这几年根本不需要担心。”
他的话让陶父陶母深以为然,女婿的这种判断有着可靠的现实依据,自然错不了。
“姐夫,那你的意思是说,等以后家用录像机普及了,或者是国家大规模的引进外国优秀电影了,录像厅这门生意也就做到头了,对吧?”
“嗯。”
“那依你看得几年?”
林朝阳笑道:“我又不是神仙,我上哪儿知道。”
陶玉墨现在对林朝阳有点盲目崇拜的倾向,没得到答案,她心中微微有些失望。
等吃完了饭,林朝阳夫妻俩牵着手要出门,陶玉墨正想走,却感觉腿突然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
低头一看,原来是胖乎乎的小冬冬正抱着她的大腿。
“小姨,抱!”
才二十个月的小奶娃,这三个字却吐的异常清晰、流畅,眼神坚定。
陶玉墨没好气的抱怨道:“你爸你妈走的时候你怎么不让他们抱?”
小冬冬眼神懵懂的看着她,慢慢积蓄着泪水,眼见着这小东西一言不合就要开闸放水,陶玉墨只能认输投降。
她俯身将小冬冬抱起来,“以后少吃点吧,瞧你胖的!”
说完她还不解气的在小冬冬Q弹的脸蛋上叭叭亲了两口,这才抱着他离开。
陶玉墨放暑假了,德华正式上线,林朝阳自然轻松了。
陶玉墨将小冬冬放在横梁上,因为带着孩子,她也不敢骑太快,只能慢慢悠悠的骑着。
嘴上还不忘嘟囔:“你们俩是潇洒了!”
路过学校南门,陶玉墨才看见林朝阳夫妻俩的影子,这会儿他们俩正站在录像厅门口,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峰汇录像厅”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两个小字是“三部”。
为了应对快速出现的竞争对手们,杜峰搞起了跑马圈地那一套,燕大南门这的录像厅已经是第三家了,他现在还在筹划另外两家录像厅。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年底这燕京城里的峰汇录像厅少说也得有个十家。
“哎呦!我真是没想到干个录像厅也能这么累,一天忙不完的活。
卖票、收拾卫生、放电影、维持秩序、处理纠纷……根本忙不完,我跟你嫂子都有点熬不住了,我想着过些天还是雇个人吧。”
陶玉成跟林朝阳抱怨着,听到他这话的赵丽立马呵斥道:“请人、请人,你就知道请人,本钱都没回来呢,你还想请人?用不用我烧个香把你供起来?”
听着妻子的话,陶玉成不敢反驳。录像厅的生意,还是赵丽操持的多。
等离开了录像厅后,林朝阳才说道:“你发现没发现,自从录像厅开了之后,你嫂子说话越来越硬气了?”
陶玉书如何能不明白他的意思,她笑着说道:“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会我嫂子啊,顶了家里一多半的天,我哥他敢放肆才怪!”
“瞧瞧你这个幸灾乐祸的样子,不知道的以为你嫂子才是亲的呢。”林朝阳调侃道。
次日一早,林朝阳正在扫院子,家里来了邮差,说有封香江的国际挂号信。
“香江的信?”
林朝阳的第一反应是明报出版社来的信,他在香江没什么朋友,唯一说得上联系的就是明报出版社了。
他签收之后,拿过信一看,果然是明报出版社寄来的,写信人是董桥。
“朝阳文兄道席:见字如晤。去岁一别已是一年有余……”
董桥的写信风格是典型的文人风格,半文半白,开篇说了几句客套话,又询问了一番林朝阳的近况,然后先跟林朝阳汇报了《梵高之死》这半年在香江的销售情况。
《梵高之死》去年在香江出版,半年时间卖了1万7千余册,给林朝阳带来了10.68万港元的版税收入。
如今又过了半年时间,销量达到了3万1千余册,也就是说近半年的销量是在1万4千册左右。
对于一部纯粹的严肃文学作品而言,一年时间能在香江的图书市场卖出超过3万册的销量,未来一两年冲刺到5万册销量也应该不成问题,这在香江绝对要算是畅销书的水平了。
毕竟香江的人口和市场规模放在那里,才五百多万的人口,《梵高之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的香江本土作家了。
更何况林朝阳此前在香江可没什么名气,《梵高之死》的销量靠的全是读者口碑撑起来的。
用陈健功的话来说,李拓作为一个作家,除了创作之外,其他事干的都非常出色。
这当然是损友之间的玩笑话,其实作为作家李拓也很出色,只可惜相比之下,他的朋友们更加出色,在这些人的笼罩下,他的创作成绩才变得黯然失色。
在李拓和朋友们的行为艺术所掀起的舆论风波不断发酵的时候,《花城》第三期如期发行上市了,《闯关东》下部在无数读者苦等了两个多月后终于亮相。
《花城》第二期发行两个月的时间,创下了258万份的销售奇迹,这不仅刷新了《花城》自身的销量记录,也成为了中国文学期刊界的一个销量神话。
抛开那些通俗文学杂志的销量不谈,超过200万份的销量无疑是中国文学期刊界的天花板了。
因着上一期杂志如此爆炸性的销量,也让花城出版社对于刊载《闯关东》下部的第三期《花城》寄予了巨大的希望。
事实证明,这期杂志的销量并没有辜负出版社期待。
第三期《花城》上市仅10天,销量便破了100万份,这个速度比第二期时还要快了三天。
如此惊人的成绩也很合理,毕竟《闯关东》上部发表了两个月时间,口碑不断发酵之下,肯定会涌来一大批新的读者。
伴随着第三期《花城》的热卖,《闯关东》这股狂潮在中国文坛继续肆虐,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息,反而有越烧越旺的趋势。
之前再火,毕竟也只是一半的内容面世,如今整部完全发表,广大读者们的欢欣激动自不必提。
评论界之前对于《闯关东》一直都是不吝赞美,但因为的内容并没有完整发表,所以评论家们还是保持了基本的克制。
现在《闯关东》六十余万字的内容完整发表了出来,大家终于可以畅所欲言了。
仅仅半个月时间里,《文艺报》《十月》《文学评论》《燕京文学》等诸多在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均刊登了针对《闯关东》的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的史诗性——谈《闯关东》艺术成就》、《一部民族的秘史——论《闯关东》的叙事图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这些文学评论几乎都出自于国内知名的评论家笔下,文章对于的分析鞭辟入里,更难得的是都是清一色的好评。
能得到如此多评价毫不吝啬的赞美和好评,这无疑是对《闯关东》这部艺术成就最高的肯定,并且这些较为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出现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若是有好事者去汇总信息的话,在《闯关东》下部发表后的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几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一篇,甚至是几篇评论或者读后感。
这年头文学是火热不假,但热到《闯关东》这样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不仅是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哪怕是放眼整个中国文化界,风头也是一时无两。
堪称中国文坛1984年最具统治力的现象级文学作品!
时间一晃已经是七月份了,大舅哥和小舅子合开的录像厅开业了,地点就在燕大南门。
这个时间赶的不算好,学生们马上都要放假了,这些人可都是录像厅的消费主力。
好在的是,燕大附近高校众多,即便是暑假期间录像厅的观众也不少,一到晚上更是人满为患,生意好的一塌糊涂。
这天傍晚林朝阳和陶玉书带着小冬冬回陶家吃饭,往常都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今天陶玉成两口子却不在。
最近录像厅刚刚开业,生意太好,赵丽为了省钱,不仅自己当售票员,还负责收拾卫生,忙的脚不沾地。
学校放暑假,陶玉成最近也没什么事,受生意火爆的影响,他现在也每天都蹲在录像厅帮忙。
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干劲十足。
吃饭时说起录像厅的事,陶母的表情欣慰,当初她和陶父是不赞成陶玉成下海开什么录像厅的。
一方面是因为了解自家儿子的脾气秉性,知道他就不是个能吃辛苦的人。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件事恐怕要占侄子的便宜。
结果没想到陶玉成另辟蹊径,他自己没下海,反倒是撺掇着媳妇赵丽下了海,开录像厅也没用父母拿钱。
这样一来,陶父陶母自然不能再反对什么,但老两口还是为儿子、儿媳感到担忧。
好在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赵丽说现在的生意挺好,估计有三四个月就能回本。我这颗心啊,也就放下了。”
陶玉墨接话道:“妈,你是没看到我小哥最开始那家录像厅开业的时候,最多的一天三百块钱进账。可惜啊,这才几个月的功夫,街上录像厅越来越多了。”
她的话让陶母又担忧了起来,之前林朝阳可是说过,录像厅不是个长久的生意。
听着她的担忧,林朝阳说道:“妈,我说的是暴利时间不会长久。大哥大嫂这个录像厅,至少在近几年肯定还是能赚钱的。
我们国家现在既不大规模引进外国优秀电影,又没有普及家用录像机,所以这几年根本不需要担心。”
他的话让陶父陶母深以为然,女婿的这种判断有着可靠的现实依据,自然错不了。
“姐夫,那你的意思是说,等以后家用录像机普及了,或者是国家大规模的引进外国优秀电影了,录像厅这门生意也就做到头了,对吧?”
“嗯。”
“那依你看得几年?”
林朝阳笑道:“我又不是神仙,我上哪儿知道。”
陶玉墨现在对林朝阳有点盲目崇拜的倾向,没得到答案,她心中微微有些失望。
等吃完了饭,林朝阳夫妻俩牵着手要出门,陶玉墨正想走,却感觉腿突然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
低头一看,原来是胖乎乎的小冬冬正抱着她的大腿。
“小姨,抱!”
才二十个月的小奶娃,这三个字却吐的异常清晰、流畅,眼神坚定。
陶玉墨没好气的抱怨道:“你爸你妈走的时候你怎么不让他们抱?”
小冬冬眼神懵懂的看着她,慢慢积蓄着泪水,眼见着这小东西一言不合就要开闸放水,陶玉墨只能认输投降。
她俯身将小冬冬抱起来,“以后少吃点吧,瞧你胖的!”
说完她还不解气的在小冬冬Q弹的脸蛋上叭叭亲了两口,这才抱着他离开。
陶玉墨放暑假了,德华正式上线,林朝阳自然轻松了。
陶玉墨将小冬冬放在横梁上,因为带着孩子,她也不敢骑太快,只能慢慢悠悠的骑着。
嘴上还不忘嘟囔:“你们俩是潇洒了!”
路过学校南门,陶玉墨才看见林朝阳夫妻俩的影子,这会儿他们俩正站在录像厅门口,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峰汇录像厅”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两个小字是“三部”。
为了应对快速出现的竞争对手们,杜峰搞起了跑马圈地那一套,燕大南门这的录像厅已经是第三家了,他现在还在筹划另外两家录像厅。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年底这燕京城里的峰汇录像厅少说也得有个十家。
“哎呦!我真是没想到干个录像厅也能这么累,一天忙不完的活。
卖票、收拾卫生、放电影、维持秩序、处理纠纷……根本忙不完,我跟你嫂子都有点熬不住了,我想着过些天还是雇个人吧。”
陶玉成跟林朝阳抱怨着,听到他这话的赵丽立马呵斥道:“请人、请人,你就知道请人,本钱都没回来呢,你还想请人?用不用我烧个香把你供起来?”
听着妻子的话,陶玉成不敢反驳。录像厅的生意,还是赵丽操持的多。
等离开了录像厅后,林朝阳才说道:“你发现没发现,自从录像厅开了之后,你嫂子说话越来越硬气了?”
陶玉书如何能不明白他的意思,她笑着说道:“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会我嫂子啊,顶了家里一多半的天,我哥他敢放肆才怪!”
“瞧瞧你这个幸灾乐祸的样子,不知道的以为你嫂子才是亲的呢。”林朝阳调侃道。
次日一早,林朝阳正在扫院子,家里来了邮差,说有封香江的国际挂号信。
“香江的信?”
林朝阳的第一反应是明报出版社来的信,他在香江没什么朋友,唯一说得上联系的就是明报出版社了。
他签收之后,拿过信一看,果然是明报出版社寄来的,写信人是董桥。
“朝阳文兄道席:见字如晤。去岁一别已是一年有余……”
董桥的写信风格是典型的文人风格,半文半白,开篇说了几句客套话,又询问了一番林朝阳的近况,然后先跟林朝阳汇报了《梵高之死》这半年在香江的销售情况。
《梵高之死》去年在香江出版,半年时间卖了1万7千余册,给林朝阳带来了10.68万港元的版税收入。
如今又过了半年时间,销量达到了3万1千余册,也就是说近半年的销量是在1万4千册左右。
对于一部纯粹的严肃文学作品而言,一年时间能在香江的图书市场卖出超过3万册的销量,未来一两年冲刺到5万册销量也应该不成问题,这在香江绝对要算是畅销书的水平了。
毕竟香江的人口和市场规模放在那里,才五百多万的人口,《梵高之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的香江本土作家了。
更何况林朝阳此前在香江可没什么名气,《梵高之死》的销量靠的全是读者口碑撑起来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