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白起传 第六十四回

小说: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作者:猪猪然 更新时间:2024-08-05 13:52:20 源网站:顶点小说
  第六十四回:定蜀中秦兵东进,入上庸威逼郢都

  公元前279年,就在“渑池之会”同年,白起举兵八万,南下伐楚。

  其实,在“渑池之会”前一年,秦军已经与楚国交战过,并且获胜。当时的统帅,是赫赫威名的司马错将军。

  只怪白起先前表现的太过出色,攻下几十城,斩杀几十万人对他来说似乎轻而易举,一出手,就如砍瓜切菜一样,反倒将司马错这位资格最老的老将军给抛在幕后了。其实,实事求是的讲,论战术,司马错远不如白起;但论起战略眼光来,司马错却是要胜出白起一筹。

  这从其终生致力于伐蜀一事上就可看出。

  蜀国,以及附近巴、苴,早先已被他讨平,后来又多次叛乱,每次也都是由司马错率军前去平叛。三番四次下来,到了这时,总算消停了,秦国终于将这块偏处西南的广阔土地成功消化。消化过后,得了蜀地的巨大作用便立即显现了出来。

  首先是经济方面。既归秦国统辖,就要纳税,就要按秦国律法办事。蜀地虽人烟稀少,与中原大国不能相比,但因其面积不小,因此这一块贡献也委实可观。

  其次,就是更关键的战略意义了。司马错早在首次伐蜀时,就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观点: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可安天下!

  这一观点当初提出时,少有人信服,直到公元前280年时,大家都信了。

  这一年,司马错率着平定蜀地的十万秦军,以及数万巴蜀土人,乘着事先造好的战船,浩浩荡荡地从涪水(嘉陵江支流)出发,向东攻入了楚国境内。楚国历来只担心秦国从商於等地出兵南下,未曾提防过秦军会从蜀地杀出,而且用的还是新式武器——战船,这可是楚、越等国的专利。因而一时措不及防,被秦军迅速突入。

  等到楚襄王急匆匆将驻守在秦、楚西北边境的数十万大军调动过来应战时,司马错又突然剑锋一转,改走陆地,直插楚国最南端的黔中地带(今湖南一带)。这一地带,已与先前提到过的百越等部族接壤,属于楚国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正因为是蛮荒之地,连楚人自己都对这一带地势不太熟,到处乱嚷嚷的寻找秦军,却始终寻找不到。最可气的是,司马错趁此机会,又唆使当地的百越人、滇人起兵反楚——他长年忙于安顿少数民族(巴蜀人),自然了解此中要害。

  最终,楚人忙活了大半年,对秦军毫无办法,直至将汉水以北的上庸等地割给了秦国,司马错才领兵退回蜀中。结果,秦军好不容易走了,楚王又得报说南方各部族业已叛乱,只得又派出大军前去叛乱,一二来去,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南边,北边的防御自然就弱了。

  秦国正面进攻楚国的机会来了。

  原本,渑池之会前,秦昭襄王尚在先伐赵还是先伐楚之间举棋不定,后见赵国君臣一心,一时不可骤下,便打定主意伐楚。这次伐楚的指挥官,换作了白起。

  一年前,司马错伐楚时,动用的军力大致为十二三万,利用水路之便,对楚国旁敲侧击,取得了丰硕的战果;这次白起的兵力更少,只有八万,且无战船,又得从正面进攻。

  作战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白起信心十足,因为他原本就擅长以少胜多,何况,司马错已为他拿下了关键的一城,让他更有把握去打胜这一仗。

  这座城池的名字,叫做: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

  上庸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的西北面有条大江,这条江的名字,叫做汉水。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当年孙武伐楚时,差点因为欲渡汉水而不能,遭受大败。如今,因司马错逼迫楚国将上庸割让给了秦国,白起便可轻易率军占据汉水的东南岸,不用再为汉水天堑而头疼。

  上庸距离楚国郢都大约千里,因避过了汉水,中间已无大江之隔。

  郢都,就在眼前。

  白起想超越司马错,拿下此地!

  好吧,战前分析到此结束,接下来且细看战况。

  却说白起得了令后,领了八万大军,由咸阳出发,讨伐楚国。他深知上庸的关键性,一出手便派出大军进驻此地,声势喧嚣,大大地震惊了东方的楚国。

  此时白起通过“伊阙之战”,早已是天下闻名,因而楚襄王得知白起派大军进驻上庸后,深为惶恐。若秦军由此地急行军向郢都赶来,只需月余便可兵临郢都城下,于是他赶紧下令道:各处城邑,速速领兵前来郢都增援!

  当时,楚国总兵力约有六十万人。其中,十万人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吴、越等地;十万人驻守北方,以当齐、韩二国;另有数万人,驻守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巫郡(今重庆巫山一带)等地,以当司马错。再剩下的,则是三十万主力,齐聚在楚国的核心地带——荆州(湖北、湖南)中部,以镇四方。

  既是核心地带,自然是城池林立,要塞众多——共计有大大小小的城池数十个。其中,又以三座城池最为重要。

  这三城,从南往北看,分别是郢、鄢、邓三城。其中,郢都是楚国国都,此前已出现多次,就不必细说了。鄢、邓两城则分别建于汉水两岸——鄢城(今湖北宜城)在汉水以南,邓城(今湖北襄樊以北)在汉水以北。从这两城所建的位置就可看出,楚国已深知汉水的重要性,因而特围绕汉水建成了一南一北两座大城,防备“孙武灭楚”的惨剧重现。

  这三城都有大军驻守,各约十万,成互援之势。是楚国历时多年,苦心建成的一道防守锁链。

  可是,眼下白起既已从汉水以南的上庸出兵,那就可以绕开鄢、邓两城,直扑郢都。一旦郢都被攻破,拱卫汉水的那二城就算是守得再好,也无意义了。

  于是,楚襄王见状,慌忙下令鄢、邓两城守军向郢都集结,将三十万大军密密麻麻地汇集到了一处。这样,任他白起再有通天的本事,也绝不可能攻下守军如此之多,防守如此之坚固的楚国大都。

  孰料,白起要的就是这一效果。

  先前,他派遣出军队进驻上庸时,自己并未随军赶去,而是静坐后方细看楚军部署。当他得知楚军已争先恐后地赶去郢都作死守状的消息时,才率军三万,从商於出发向东开进,同时,一纸急书,让进驻上庸的五万军队渡过汉水,与自己汇合,共击强楚。

  那么,他的真正目标是?

  ——邓城。

  乱了吧,我们缕一缕线索来看。

  简单的说,白起想要出奇制胜,想只凭八万军队由北向南一路攻到郢都。然而,因汉水两端防守森严,强攻不得,他便故弄玄虚,显出一副要从上庸直扑郢都的架势来。

  这一招极其冒险,他当然不可能这样做,但楚军因畏惧于他的威名,都以为他想要这么做。结果,一时间汉水两端的楚军慌慌张张的集体南下,将一片不设防的空地留给了秦军。

  突然,白起亲率大军从汉水北部的商於出兵,又将汉水以南的上庸军一并召来,直扑邓城。邓城守军这时已十去八九,见秦军大举杀来,大乱,没几日,邓城便落入了白起手中。

  拿下邓城后,白起马不停蹄,下令秦军渡河攻打鄢城。这时,楚军因得知邓城失守,已初步摸清了秦军的意图,赶紧又急急忙忙的向鄢城赶来,等及白起率军寻桥过了河时,鄢城之内已陆续赶来了十万大军,将这道防线及时补上了。

  幸好增援的及时!鄢城守将刚将守备布置妥善,秦军已随后杀来。他看着城下八万秦军盔甲鲜明,耀武扬威,暗拍胸口庆幸。

  白起见城内守军大集,毫不犹疑,下令秦军立即攻城。秦军以一敌十,攻势凶猛,个个浑身不要命的向前猛攻,很快将人数更多的楚军打得手忙脚乱。

  既然《孙子兵法》中有“其下攻城”一说,那攻、守双方兵力相当的话,应是守方占绝对优势才对。为何反倒被秦军得了优势?原来,白起率军攻下邓城后,连忙四下寻桥渡江。那汉水下游处江面极宽,没有船只不得渡过;上游处却有几处狭道水道,上面建有木桥,秦军因此才过得江来。过了桥后,白起一声令下:拆桥!很快,秦军的退路已绝,除非能战胜楚军,否则八万秦军必将被困死在汉水南岸!更该死的是:为求行军神速,渡江前,白起只让士兵们每人带上几日的口粮,不用慢吞吞的辎重部队跟着。及至赶到鄢城城墙下时,士兵们的口粮已经吃完了一半,不迅速将此城拿下,很快就要空腹作战了。

  因此,众人一齐拼命,只求数日内能攻破城池,好有饭吃。

  守将见秦军拼的凶狠,连忙召集士兵竭力抵挡,状况虽不佳,好在郢都相距很近,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数万援军已在路上,不日就能赶来相助。

  很快,这一消息也被白起获知。他知再猛攻下去,等不及攻破城池,士兵们就得饿死绝了。于是下令道:“撤!”

  白起军令一下,八万秦军向鄢城以西快速撤去,此地有小城数个,守兵甚少,白起亲自督阵,很快就将这几座小城拿下,获得了一些粮草。因为这事,秦军总算暂时能吃饱肚子了。

  他再派人去探鄢城动静,很快得知该城内已有大军不下十五万人,这时若再回过头去发力猛攻,依然不可急下。

  白起不信这个邪,他偏要再攻一次才肯甘心。于是他将鄢城以西的几座小城扫荡干净后,再一次率军开至城下,又要攻城。城中守将见他去了又回,猜出了秦军短处:其远涉而来,兵锋虽强劲,但苦于粮草不足,必不能久战。因而督令下去:全城上下竭力守城,切不可轻易出城与秦军对攻。等其粮草尽后,自然被迫退去。那时,我等再去收复邓城等地,还不是轻而易举。

  果不其然,白起再攻了几日,见城防坚固,楚兵又不肯出城迎战,只得泱泱退去,连撤上百里,退至凤翔(今湖北武安)一带,作决战准备。

  凤翔乃是一座小城,城中百姓早已逃散一空,既无粮草,也无守军,不足挂齿。但白起之所以撤至此处,不为夺粮,不为休整,而为夺城!

  汉水有一支流,恰好从凤翔南端流过,距离城墙处只有数里路程。白起先前四处打劫粮草时,早已将这带地势探查清楚。因而,他佯攻一阵,见楚军打定主意死守不出,立即将大军全部集合到此地,下令道:掘土蓄水,以灌鄢城。

  不出数日,数万秦军通力合作,竟将水位堵得高达十余丈。白起见了,忙将军士向上游安置,然后一声令下:放水!

  洪水滔滔,如龙马奔腾之势,急速向鄢城方向冲去。一声惊雷般的巨响过后,鄢城城墙已塌,城中军民数十万人被一股脑儿倾倒入深水中,毫无反抗之力。水势过后,白起领军杀到时,鄢城一带的场面已惨不忍睹——军民十死八九,房屋尽被冲垮,一片泽国景象……

  向来残酷无情,以争夺人头为乐的秦军将士,也被这一幕给震惊了。当时,方圆数十里之内,死者处处都是,尸臭熏天。数十万楚人,一朝覆灭。

  却说白起见鄢城已下,毫不心软,立即督令秦军将士趁势进击。此时,楚国核心地带的三大城池已丢了两座,郢都城内虽仍有守军十几万,却早已惶惶不可终日——郢都四周的地势,与鄢城极其相似。白起能水灌鄢城,如何就不会水灌郢都?

  庆幸的是,这一幕终于没有发生。因为白起见楚军士气已尽,毫无反抗之心,便没有立即南下,而是自东向西进军。一路过去,先后将西陵、巫郡等地轻松拿下,打通了巴蜀和郢都之间的必经通道,这样一来,白起所部已和司马错镇守的巴蜀地界畅通无阻,再也无需为粮草、后勤等事烦恼。

  到了第二年,白起将粮草,军需补充齐了,挟着必胜之威,卷土重来。楚国将士一见他来了,早就心胆俱碎,毫无反抗的勇气。只用了数月,白起又自西向东一路所向披靡的杀到了楚地夷陵(今湖北宜昌),并将其拿下。这夷陵可了不得,因为历代楚王的宗庙都设在此处。白起入城后,见了楚襄王的祖宗牌位,毫无敬意,下令道:付之一炬,全部烧掉!

  残暴,残酷,残忍……万千词语,不足以描述楚人对白起的痛恨!一时间,楚人哭声不绝,做梦都见秦军杀来。

  副将见状,问白起道:“将军,您的韬略自不必说了,但此举也未免残暴了些。末将听说乐毅攻齐时,少有杀戮,厚结民心,因而齐人乐于归附,半年便轻易拿下了齐国全境。将军既有此绝世之才,何不效仿之,如此,楚国旦夕之间便可灭去。”

  白起听后微微一笑,也不见怪,回他道:“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齐国虽强,富极天下,但其疆域狭小,只及楚国之一二。因而只需厚结其心,可一战而急下;楚国,大国也,疆域近天下之半。若不猛力击之,伤其根本,一旦让其养成气力,再想胜之可就极难了。此外,乐毅伐齐是以弱击强,因军士不足,不厚结其心,虽胜之却不能治之;而我大秦强盛,甲士极多,得一地便能守一地,何须用那种颇费时日的攻心战法?”

  副将正想感叹一番时,白起又道:“自楚怀王时起,秦、楚两国早已势不两立。上至楚王,下至黎民,无人不痛恨秦国。将军若想前去劝降,郢都离此地只有上百里,何不前去一试?”

  再看副将时,早已满脸愧色,不敢再发一言。

  楚襄王受不了了。他得知白起火烧夷陵后,唯恐白起再来着火烧郢都,率先弃城而逃。他带着文武百官,匆匆上路,一路向东北方向狂奔近千里,到达陈地(今河南淮阳)才停止脚步。城内的军士一见楚王跑了,也唯恐明日大火、大水就会攻至身前,赶紧也集体逃窜。结果等白起真的领兵杀到时,郢都防守已形同虚设,被秦军轻易攻下。

  得了楚国都城后,白起留下上万将士驻守,亲率主力军紧随楚军身后,猛追猛打,沿途又斩杀楚军将士无数。一路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因被大江阻断了去路,方才收兵返回郢都。

  楚王逃到了陈地后,听闻国都已经沦丧,楚军精锐损伤殆尽,不禁嚎啕大哭。再看这时的楚国,虽仍存有大片土地,但因失去了最核心的荆州地带,已经毫无强国风采了。何况,之前那几战中秦军水攻火烧,杀戮极重,每攻下一城,几乎都要将城中军士全歼,让逃到了陈地的楚王无兵可用——楚王因担心白起随后赶来,下令各地幸存的将士齐聚到陈地,结果,号称有六十万大军的楚国,最终竟只凑齐到十几万人。

  呜呼,强楚不复矣。楚王见了,心碎道。

  好在,因秦军不善于水战,拿下了邓、鄢、郢三城后,白起终于肯打道回府了。走之前他上书秦王,将秦国的罪犯、流民尽数迁于此地,又留下数万将士,委任官员镇守。自此,秦国得司马错开辟了蜀地后,又靠白起拿下了荆州大部,在此地设置了南郡,国势更强,早将那山东六国遥遥抛在身后了。

  秦昭襄王见了如此国势,哪能不激动,于是颁令下去,封得胜归来的白起为:“武安君”,以嘉将其战功。

  在唯人头论功的体制下,一个普通的士兵,终于达到了封侯拜相的高度。

  ——这把利刀,终被镶上了宝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最新章节,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