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解诗(1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沈漳无奈之下,如何节度手中力量,指望在姜氏倾覆的大厦中翻捡些意外之财,且不必细说。

且说望月这边按部就班地排演歌舞,并无大事。

只期间收到河西的七兄沈汩来信,说是寻到了一位有口皆碑的乡野圣手,几次三番地受这人作弄,好容易镇服了这个傲慢的山村匹夫,年前有望携这神医同来京中。

望月出嫁之前,便请托各在外地的亲友,好生寻觅擅长内科调理和外治瘫痹之症的好手。

这一向没什么好消息,汩七兄这人言不轻出,既是他说这神医颇有手段,那便有六七分信实——着实叫人喜出望外。

这个消息,望月并未叫李绸与他亲信左右知道,毕竟,山村里的神医究竟手段如何,还要当面试一试才能确定。

李绸现在,心态倒比从前积极许多。

无论治疗、复健,还是调理情志,他对医嘱都非常配合。

然而日常与人的交流,也仅限在武婢大雪、夏至二人,与望月的几个心腹之间,对于近身侍奉他的内侍,他也只说简单的一两个字,并无过多的交流——与宜安居外的人们,更是殊无交际。

但望月知道,李绸与他府外的亲信,恐怕已经频繁地联通起来了。

这种判断,还要从皇帝赐下的几百禁军要长久留驻,帝后新近为她扩建公府说起。

不说别的,扩建公府将将完成,帝后就将男女奴婢又赐下许多。

这些上赐的人中,有许多罪人之家的奴婢,甚至是获罪之家的郎君娘子,更还有来自燕国的亡国之余。

这些宫奴来历不同,虽说皇后那里必定为她拣选过一回,然而这些人品流复杂,上来就用恐怕隐患无穷。

她的卧榻之侧,容不得居心叵测之辈。

大浪才能淘沙,必要经过一级级的监视、考查,确定于公府并无危害,方能允许这些人在公府吃俸领差。

当然,这项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未完成。但在这未完成的状态下,望月身边管理人事的心腹们,就告诉她,赐入她府中的这些奴婢,有一些人,看起来与公爷身边的武婢——大雪、夏至,有些若远若近的接触。

望月自然命人对这些人更加小心关注。

又密切监视了一阵,而后望月便猜到,这几人多半是李绸援进府中的可信之人。

只不知,他是如何将这些人混入帝后赐予她的队伍中。

她暗暗猜测,若是李绸请托皇后做成此事,皇后不会不知会她一声,让她心里有数。

论起来,倒更有可能是李贤妃做的手脚。

虽说贤妃一向淡然无争,不怎么插手宫中事务,然她娘家安国公府李氏族人,现下全数投在诏狱之中,她只剩下李绸这一个血脉亲人,对李绸又一向疼爱。

若李绸递信苦求,她心疼侄子,帮李绸暗成此事倒也可能。

毕竟,李贤妃虽一贯并不沾染是非之事,但她是内慧之人,当皇后为望月挑选下奴之时,她随意对待选之人褒贬一二句,她作为李绸的姑母,皇后不大会驳她的面。

可怜这李绸,也不知是防备着她,还是防务着公府内外监视他动向的人?

——毕竟,府外稍有门径的人都知道,真正属于李公爷的心腹,也就是两个武婢、管家李平等几个手指头数得过来的人。

若李绸昏昧到只指望这几人帮他内外传递消息,那么要不了多久,他在府外的一切行动,必定会为人窥测,再无甚么秘密可言。

李绸混淆视听这一手,玩得还算漂亮。望月心里想得明白,并不过分干涉李绸,只打算再进宫时,往冯皇后那里悄悄地求证一番。

———————————————————————————

圣德二十二年,十月下旬的一日,天气难得晴爽,天上片云垂丝,院中好鸟欢鸣。

望月朝食之后,安排好了今日的节令饮食,送走去上课的侄子阿琳,她自己在院中舞了两个时辰剑器。

舞罢收剑,回房换了衣服,正要去看李绸。忽见小引子进来,神头鬼脑地,莫名向李绸所在的东面寝房瞅了两回。

李绸现下自居的寝房,几乎在宜安居的最东端,小引子这么一顿瞎望,其实根本望不见什么。

小引子瞎望完了,走近望月身边,低声禀告道:“殿下,您有一封书信……”

望月听言,看看书封上写道:七娘亲启。她立刻认得是章家表弟悦之的字。

又问小引子:“是军卒送来的吗?”

小引子答:“不知是不是军卒,穿着小厮衣色,说是姓章,还有信物给桂中官看,桂中官认得是章公子的东西,阚将军让他的属下闻了两鼻子,就说没事。”

这必然就是悦之送来的了。

但她觉得这信封上“七娘”的称谓颇感拗耳。他往常多称她“公主”“殿下”“月姐姐”等。

“七娘”——总觉不太庄重。

望月眉尖轻蹙,看看窗外,只听见寒鸟欢鸣,林风轻啸,灿亮的冬日阳光静静洒在地上,并无什么人声。

她就在厅堂的榻上坐下,拆开信封,展开内中的两张信纸。

她的脸庞随着视线微动,很快读完第一折纸,翻下一面,第二折纸也迅速阅完。通共没有多少字,就是一首长诗。

这信并未絮絮诉说别后之事,只用一首古体诗行,简单快捷,略叙边城寒苦艰辛,及念亲思友之意。

情致蕴藉,造语清淡,像是悦之能写的诗,但看来没甚么特别。

望月想及与悦之临别之前,就在她十九岁的生辰宴上。

那一夜,明月团团,花光烁烁。

他们在僻静处说话,因为各自前途难卜,都有一腔欲诉难诉的话,可是谁也无法言说。

他这一去,奔赴边疆,沙场搏命,且不知多少回命悬一线。恐怕也顾不得联络旧日朋友。

而望月也知,军事要冲,机密甚多,干系非浅,也未曾贸然给他去信。只应着时节,和着两位兄长的用物一起,给他寄过一回外穿的大衣裳。

后来亲事已定,恐怕有人胡乱编排他们二人,连衣裳也不再寄过去。

他们相互不通音讯,算来也有两年。

今日这一封信,还是两年间的头一回。

想着,她举着信,将这古诗又看了两遍,仔细咂摸过后,果然发现其中的文字游戏——这是一篇稍微复杂些的藏头藏尾诗。

原来,这古诗分了十六句,每两句从含义上作一间断,一共有八个间断,每个间断内便有两句诗,姑且称作一联。

每联的前一句诗中,摘句首一字,句末两字,后一句诗中,摘句首一字,句末一字,共有五个字,就可再合为一句五言诗句。

悦之的整副诗篇摘合下来,便又重新凑作一篇五言律诗。因着中间两联算不得严整的对仗,说它是律诗,也有些勉强。

明白了诗中规则,她便从中间的厅堂,走到自己的书房去,左右侍候的人也凑过去,替她掀帘摆凳,铺纸研磨。

她选了一支轻巧的紫毫笔,轻巧地将这首五言律诗默写下来。

才一写完,不由气得发笑。

这还是头一回,她身边亲近的友辈,对她与李绸的这桩婚事,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

他这摘合下来的诗中,竟还藏着讥讽于人的句子。

章悦之,你欺人太甚!

见她这样又气又笑,左右之人,不由暗暗偷窥她笺纸上写下的内容。

不待左右之人偷窥个什么结果来,忽听得院中有疾速奔跑之声,立即就伴着阿琳这小儿又甜又脆的呼喊:“姑母,姑母——”

望月便命人去取专门用来焚纸的大水盂来。

待大水盂和火折子取来,阿琳这小儿已“蹬蹬”奔入书房来。

他且奔且说道:“姑母,今日的射课,阿琳得了优绩!”

说着,已经将小身板扑在他姑母身上。

他姑母摸了摸他的脑袋,笑道:“阿琳用了功了。”只这一句,他姑母一边用火折子点燃一封信,一面对左右说道:“带琳公子先去洗换了。”

阿琳虽不是章悦之启蒙的,但章悦之给他做过一阵子课业师父,他认得那信封上的字。

姑母竟然在烧章表叔的信,章表叔莫非在信中也说了什么秘密之事,必要给他烧去?

阿琳又见书台上还有一张笺纸,纸上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而诗句后面,还缀了几个字——悦之岂有此理。

莫非章表叔惹了姑母生气?阿琳想着。

可是,章表叔和姑母,从前是最友好不过的了。

阿琳未及看明白什么,就被人带下去洗涮去了。

———————————————————————————

这日午膳,还同往日一般,是望月、李绸、阿琳,三人一道围桌而食。

当然,他们的围桌而食不同于后世,是由服侍的人用公筷夹菜盛汤,摆放在他们面前,再由吃饭的人自己挟筷大嚼。

阿琳已经要八岁,从他来到公府客居,望月便让人锻炼他自己饮食——这样有利于他建立自立的意识。

而李绸,自他开口说话,慢慢也开始自己用餐,左右之人不过从旁协助——毕竟他只是腿脚不利,又不是手有残疾。

十月是节气轮转、寒暖多变的时候。

对李绸这等体弱的病患,和阿琳这样还未长成的童子,处在最容易生病的时节,自然要小心在意。

望月对这二人的饮食,入秋以来便很在意。

往日在餐桌上,她总会轻言细语地吩咐侍膳之人,给公爷多盛一些某汤,给阿琳多用一些某豆。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