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传(?—前257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所谓伐谋,即从谋略上战胜敌人;所谓伐交,即从外交上瓦解敌人;所谓伐兵,即在战场上打败敌人;所谓攻城,即强攻下敌人的城池。
以上这段文和之前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极其相似,都是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只不过,乐毅用时,是“以德服人”,而白起用时,却恰恰相反。
先接上文。
燕、齐二强数年苦斗,最终斗了个两败俱伤,可不让西方的秦国笑掉了大牙。及至公元前279年,田单率军成功复国时,山东六国中有五国已都大伤元气,不能再与强秦抗衡。哪五国?分别是刚刚交锋完毕的齐、燕二国,被张仪连诳三次的楚国,以及屡屡败于秦国之手的韩、魏两国。
相比之下,唯有赵国还勉强能秦国斗上一斗。
从战国初期时看,赵国实力一直属于中等档次,及至中后期,实力突然猛增,一下子跃居强国前列。细究其原因,只因为一个词:变革。
秦国因商鞅变法,因而强大。赵国并无深研法学之能臣,他的强盛,源于一位伟大的君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先前曾提到过,公元前312年时,他出兵护送燕昭王回国继位。试想,那时的齐国何等强盛,赵武灵王胆敢与之作对,除了需要勇气外,还得必须有几把刷子才行。
可巧,赵武灵王就是卖刷子的。
欲知赵武灵王如何振兴赵国,还得再追溯到十五年前去看。
话说公元前326年,赵国国君赵肃侯去世,其子年方十五便早早地登上了大位,正是赵武灵王。与之同时,西方大国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已登上大位有十年开外——正是他任用纵横高手张仪大搞“连横战术”的时候。张仪精力充沛,诳魏完了又诳韩,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将这两弱国玩弄于股掌之上——魏、韩两国数次加入秦国合纵阵营,割地无数,可却每隔几年仍要遭秦军洗劫一次,痛不欲生。赵国稍好一些,因他偏处北方,与秦国的核心地带隔得较远,但东方的齐国也不好对付,赵肃侯在位时齐军就曾两次前来袭扰,让赵国吃了不小的苦头。
东有豹子西有虎,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上位就面临着这种困境。好在,他虽然年幼却天资聪颖,深知再不富国强兵,早晚要落得跟魏、韩两国一样,于是奋发图强,试图有所作为。
结果,还富国强兵呢?敌人都打上门来了!
赵肃侯前脚刚去,魏、楚、秦、燕、齐五国闻风而动,意图各出精兵数万人前往赵国奔丧。这种阵容……说是奔丧的话也实在太勉强了一些,搞不好赵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赵武灵王处乱不惊,他紧密团结先父留下的托孤重臣:肥义,先稳定住了赵国政局。而后,他开始对那五国联军进行战略反击。
之所以说是战略反击,是因为赵国没有与他们真刀真枪决战的实力,这等情况下,只能套用篇头提到过的“伐谋、伐交”二策了。
除赵国本身外,战国七雄中此次韩国并未出兵前来,于是赵武灵王赶紧与韩国交好(后来还娶了韩王之女为妻),先稳住韩国。随后,他又派使者千里迢迢地赶到紧挨着齐国的宋、越(当时这两国尚未被齐、楚灭掉)两国去,与这两国商议共同起兵伐齐一事。这两国国君本就对齐国虎视眈眈,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主,果然同意与赵国结盟。赵武灵王成功争取到了这三国支持,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的实施后续战略。
以上几国顺利入手,本在他意料之中:因为他们不与赵国接壤。所以只要不是与赵国有什么深仇大恨,都容易笼络。可下面这几处势力就不太好办了。
一, 中山,二,楼烦、三,胡林。
这三处势力都与赵国接壤,且欲灭赵国而后快。因此难办。
可再难办也得办。赵武灵王再次使出“伐交”之策:他先用重金贿赂楼烦、胡林二处势力,成功将他们的攻击方向导向了中山国。这中山国臣民大多是胡人,算是定居在华夏大地上的胡人王国,有城池有市集,与传统的游牧胡人并不一样。(该国曾于魏文侯时被魏将乐羊灭过一次,后来又趁魏国衰败时成功复国。)
中山国与赵国紧挨,因此都欲灭对方而后快。其中,赵国虽强,却无人相助;中山虽弱,身后有齐、燕二强,因而势均力敌。赵国暂时取得了北方胡人的支持后,一下子从国势上压倒了中山,将其制服得不敢乱动。
赵武灵王四处“伐交”大获成功时,“伐谋”一策也未落下。
等不及他安抚完各位邻居,那五国大军就已浩浩荡荡的开赴到了赵国边境。新任赵王一纸令下:全国精兵齐出,严加戒备,以战时的守备状况对付那五
国。
那五国大军刚入赵境,只见赵国已全民皆兵的在等着他们。他们见了,又惊又怒道:“我等真心前来奔丧,赵王何必如此!”
“若真是前来奔丧,各国可派使者入宫来,所有军队,一人不可入城!”赵武灵王下令道。
“这……”各国大军见赵国态度强硬,反倒胆气弱了。再加上赵国四处拉帮结派的消息不断传来,最终,那五国各派专人进宫去磕了下头,就都乖乖地撤军走了。
艰险地渡过了此次难关后,赵武灵王坐稳了王位,好日子来了。
往后,秦、齐二强渐渐势成水火,先后两次于函谷关下大战,极大的损耗了两国的实力。魏、韩、燕、楚等国也都被拖入了战局,无力北顾,赵武灵王见状大喜,一边派出些军队帮着那两强呐喊助威,一边就暗中积蓄国土,准备开疆拓土。
当时,赵国南方的各国大混战愈演愈烈,先是秦、齐争锋,局势还算明朗;后来越打越乱,先是楚国和越国打,灭了越国,然后又和秦国打,败给了秦国;齐国先是和宋国打,灭了宋国,后来又和燕国打,灭了燕国。魏、韩两国夹在当中帮忙又不是,不帮忙又怕挨打,整日胆战心惊,想要赵国拉他们一把,赵武灵王却以“赵国太弱”为借口,拒绝参与——只看,不打。
好了,再回到公元前312年来看。当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十多年的韬光养晦,已经实力不弱,因而他敢触齐国霉头,将燕昭王扶上了王位。
后来证明,正是他这个大胆的决策促成了赵国的崛起。
燕昭王此人之前说过了,简直和齐王是不共戴天,有他在,赵王无须再为燕、齐两国而头疼。
东边刚稳住,西边又有好消息传来:公元前311年,一代雄主秦惠文王过世,其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轻文好武,力大无穷,刚上任不久便派大将甘茂率军连续击败韩、周二国,一路杀到洛阳城。这洛阳城可不得了,那可是周王室从东迁以来连续占了几百年的天下第一都!一时间秦国声望暴增。可没多久,秦国的声势又衰弱了下来——因为秦武王举鼎失败,过世了。
何为鼎?相传那治水有方的大禹即大位后,将天下划为九州(到东汉时又被详细分作十三州),另相应的制成了九座鼎,每一座鼎上刻有该地风土人情,故而称之为“九鼎”。夏、商、周三代,都视这九鼎为宝物,得九鼎者,便为天下之主,故有“问鼎天下”一说。
公元前307年,力大无穷的秦武王赶往洛阳视察。他见了宝鼎后,按捺不住兴奋当场试举,由于该鼎甚重,他强行抱举失败,被砸中了脚后重伤而亡。秦国新王乍登大位才四年就英年早逝,又没有留下太子,秦国因此政局不稳,声势急坠。
赵武灵王趁着南方各国都无力攻赵的当口,率领精锐将士果断向北出击,先后重创中山、楼烦、胡林等势力,拓地无数,赵国自此开始强盛。
然后,他总结了与胡人作战的经验,下令施行全国性大变革:“胡服骑射”。
所谓胡服骑射,简单来说就是向楼烦、胡林那些游牧民族学习,学习他们的衣着、骑射、战法,来强化赵国的战斗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游牧民族虽然强悍,其实与赵、燕等中原各国交战时都是胜少败多(这也是胡人经常收了点贿赂就肯停战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也怕),为何?——因为他们虽然强悍,其实有勇无谋,自然不是中原名将们的对手。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向手下败将们学习,是因为他看透了其中的虚实:一旦获得了胡人的战斗力,再加上良将的谋略,那将威力极大,所向披靡。
“胡服骑射”运动就这样展开了。然而,变革初期,赵国上下皆动摇——好好的华夏良民不做,去学那脏兮兮的胡人?赵武灵王意志坚定,无论旁人如何反对,始终要将该变革贯彻到底。不久后,相国肥义和宗室贵族公子成感动于其毅力,也公开站出来支持他。有这君臣三人作主,“胡服骑射”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十年后,赵武灵王亲率身着胡服的赵国精兵东进,一举攻灭了中山国;此后,又向西北方进发,连续击败了楼烦、胡林二部,在此地设下了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雁门、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三郡,拓地近一倍,赵国国力达到了巅峰。
——此时是公元前296年,由于赵武灵王改革得当,赵国一跃居于三强之列(由于此篇跨度较大,要绕回“乐毅伐齐”前写起,因而齐国此时依然强大),秦国最大的对手出现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所谓伐谋,即从谋略上战胜敌人;所谓伐交,即从外交上瓦解敌人;所谓伐兵,即在战场上打败敌人;所谓攻城,即强攻下敌人的城池。
以上这段文和之前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极其相似,都是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只不过,乐毅用时,是“以德服人”,而白起用时,却恰恰相反。
先接上文。
燕、齐二强数年苦斗,最终斗了个两败俱伤,可不让西方的秦国笑掉了大牙。及至公元前279年,田单率军成功复国时,山东六国中有五国已都大伤元气,不能再与强秦抗衡。哪五国?分别是刚刚交锋完毕的齐、燕二国,被张仪连诳三次的楚国,以及屡屡败于秦国之手的韩、魏两国。
相比之下,唯有赵国还勉强能秦国斗上一斗。
从战国初期时看,赵国实力一直属于中等档次,及至中后期,实力突然猛增,一下子跃居强国前列。细究其原因,只因为一个词:变革。
秦国因商鞅变法,因而强大。赵国并无深研法学之能臣,他的强盛,源于一位伟大的君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先前曾提到过,公元前312年时,他出兵护送燕昭王回国继位。试想,那时的齐国何等强盛,赵武灵王胆敢与之作对,除了需要勇气外,还得必须有几把刷子才行。
可巧,赵武灵王就是卖刷子的。
欲知赵武灵王如何振兴赵国,还得再追溯到十五年前去看。
话说公元前326年,赵国国君赵肃侯去世,其子年方十五便早早地登上了大位,正是赵武灵王。与之同时,西方大国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已登上大位有十年开外——正是他任用纵横高手张仪大搞“连横战术”的时候。张仪精力充沛,诳魏完了又诳韩,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将这两弱国玩弄于股掌之上——魏、韩两国数次加入秦国合纵阵营,割地无数,可却每隔几年仍要遭秦军洗劫一次,痛不欲生。赵国稍好一些,因他偏处北方,与秦国的核心地带隔得较远,但东方的齐国也不好对付,赵肃侯在位时齐军就曾两次前来袭扰,让赵国吃了不小的苦头。
东有豹子西有虎,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上位就面临着这种困境。好在,他虽然年幼却天资聪颖,深知再不富国强兵,早晚要落得跟魏、韩两国一样,于是奋发图强,试图有所作为。
结果,还富国强兵呢?敌人都打上门来了!
赵肃侯前脚刚去,魏、楚、秦、燕、齐五国闻风而动,意图各出精兵数万人前往赵国奔丧。这种阵容……说是奔丧的话也实在太勉强了一些,搞不好赵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赵武灵王处乱不惊,他紧密团结先父留下的托孤重臣:肥义,先稳定住了赵国政局。而后,他开始对那五国联军进行战略反击。
之所以说是战略反击,是因为赵国没有与他们真刀真枪决战的实力,这等情况下,只能套用篇头提到过的“伐谋、伐交”二策了。
除赵国本身外,战国七雄中此次韩国并未出兵前来,于是赵武灵王赶紧与韩国交好(后来还娶了韩王之女为妻),先稳住韩国。随后,他又派使者千里迢迢地赶到紧挨着齐国的宋、越(当时这两国尚未被齐、楚灭掉)两国去,与这两国商议共同起兵伐齐一事。这两国国君本就对齐国虎视眈眈,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主,果然同意与赵国结盟。赵武灵王成功争取到了这三国支持,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的实施后续战略。
以上几国顺利入手,本在他意料之中:因为他们不与赵国接壤。所以只要不是与赵国有什么深仇大恨,都容易笼络。可下面这几处势力就不太好办了。
一, 中山,二,楼烦、三,胡林。
这三处势力都与赵国接壤,且欲灭赵国而后快。因此难办。
可再难办也得办。赵武灵王再次使出“伐交”之策:他先用重金贿赂楼烦、胡林二处势力,成功将他们的攻击方向导向了中山国。这中山国臣民大多是胡人,算是定居在华夏大地上的胡人王国,有城池有市集,与传统的游牧胡人并不一样。(该国曾于魏文侯时被魏将乐羊灭过一次,后来又趁魏国衰败时成功复国。)
中山国与赵国紧挨,因此都欲灭对方而后快。其中,赵国虽强,却无人相助;中山虽弱,身后有齐、燕二强,因而势均力敌。赵国暂时取得了北方胡人的支持后,一下子从国势上压倒了中山,将其制服得不敢乱动。
赵武灵王四处“伐交”大获成功时,“伐谋”一策也未落下。
等不及他安抚完各位邻居,那五国大军就已浩浩荡荡的开赴到了赵国边境。新任赵王一纸令下:全国精兵齐出,严加戒备,以战时的守备状况对付那五
国。
那五国大军刚入赵境,只见赵国已全民皆兵的在等着他们。他们见了,又惊又怒道:“我等真心前来奔丧,赵王何必如此!”
“若真是前来奔丧,各国可派使者入宫来,所有军队,一人不可入城!”赵武灵王下令道。
“这……”各国大军见赵国态度强硬,反倒胆气弱了。再加上赵国四处拉帮结派的消息不断传来,最终,那五国各派专人进宫去磕了下头,就都乖乖地撤军走了。
艰险地渡过了此次难关后,赵武灵王坐稳了王位,好日子来了。
往后,秦、齐二强渐渐势成水火,先后两次于函谷关下大战,极大的损耗了两国的实力。魏、韩、燕、楚等国也都被拖入了战局,无力北顾,赵武灵王见状大喜,一边派出些军队帮着那两强呐喊助威,一边就暗中积蓄国土,准备开疆拓土。
当时,赵国南方的各国大混战愈演愈烈,先是秦、齐争锋,局势还算明朗;后来越打越乱,先是楚国和越国打,灭了越国,然后又和秦国打,败给了秦国;齐国先是和宋国打,灭了宋国,后来又和燕国打,灭了燕国。魏、韩两国夹在当中帮忙又不是,不帮忙又怕挨打,整日胆战心惊,想要赵国拉他们一把,赵武灵王却以“赵国太弱”为借口,拒绝参与——只看,不打。
好了,再回到公元前312年来看。当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十多年的韬光养晦,已经实力不弱,因而他敢触齐国霉头,将燕昭王扶上了王位。
后来证明,正是他这个大胆的决策促成了赵国的崛起。
燕昭王此人之前说过了,简直和齐王是不共戴天,有他在,赵王无须再为燕、齐两国而头疼。
东边刚稳住,西边又有好消息传来:公元前311年,一代雄主秦惠文王过世,其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轻文好武,力大无穷,刚上任不久便派大将甘茂率军连续击败韩、周二国,一路杀到洛阳城。这洛阳城可不得了,那可是周王室从东迁以来连续占了几百年的天下第一都!一时间秦国声望暴增。可没多久,秦国的声势又衰弱了下来——因为秦武王举鼎失败,过世了。
何为鼎?相传那治水有方的大禹即大位后,将天下划为九州(到东汉时又被详细分作十三州),另相应的制成了九座鼎,每一座鼎上刻有该地风土人情,故而称之为“九鼎”。夏、商、周三代,都视这九鼎为宝物,得九鼎者,便为天下之主,故有“问鼎天下”一说。
公元前307年,力大无穷的秦武王赶往洛阳视察。他见了宝鼎后,按捺不住兴奋当场试举,由于该鼎甚重,他强行抱举失败,被砸中了脚后重伤而亡。秦国新王乍登大位才四年就英年早逝,又没有留下太子,秦国因此政局不稳,声势急坠。
赵武灵王趁着南方各国都无力攻赵的当口,率领精锐将士果断向北出击,先后重创中山、楼烦、胡林等势力,拓地无数,赵国自此开始强盛。
然后,他总结了与胡人作战的经验,下令施行全国性大变革:“胡服骑射”。
所谓胡服骑射,简单来说就是向楼烦、胡林那些游牧民族学习,学习他们的衣着、骑射、战法,来强化赵国的战斗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游牧民族虽然强悍,其实与赵、燕等中原各国交战时都是胜少败多(这也是胡人经常收了点贿赂就肯停战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也怕),为何?——因为他们虽然强悍,其实有勇无谋,自然不是中原名将们的对手。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向手下败将们学习,是因为他看透了其中的虚实:一旦获得了胡人的战斗力,再加上良将的谋略,那将威力极大,所向披靡。
“胡服骑射”运动就这样展开了。然而,变革初期,赵国上下皆动摇——好好的华夏良民不做,去学那脏兮兮的胡人?赵武灵王意志坚定,无论旁人如何反对,始终要将该变革贯彻到底。不久后,相国肥义和宗室贵族公子成感动于其毅力,也公开站出来支持他。有这君臣三人作主,“胡服骑射”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十年后,赵武灵王亲率身着胡服的赵国精兵东进,一举攻灭了中山国;此后,又向西北方进发,连续击败了楼烦、胡林二部,在此地设下了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雁门、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三郡,拓地近一倍,赵国国力达到了巅峰。
——此时是公元前296年,由于赵武灵王改革得当,赵国一跃居于三强之列(由于此篇跨度较大,要绕回“乐毅伐齐”前写起,因而齐国此时依然强大),秦国最大的对手出现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最新章节,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最新章节,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