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沙丘之乱”主父死,“轻取新城”现名将
公元前295年。
秦国国都:咸阳。
往日一向威严肃穆的大秦朝堂,终于难得的喧哗一片了。
“什么!赵主父已过世?”秦昭襄王与众臣子们乍然听说此讯息,一时不敢相信。
“此事千真万确。因赵主父平定代地后,欲立长子赵章为代王,封国之一半与他。相国肥义不肯奉诏,说‘一国不可有二主’,惹得赵章火起,竟杀死肥义起兵作乱。邯郸那边见肥义一死,早有准备,起兵与之相拒。赵章所部大败,奔入赵主父行宫避难,主父欲保之,赵王麾下将领公子成、李兑二人不顾主父,径自率军冲入行宫中诛杀赵章,事成后又恐主父见责,因而围困赵主父行宫三月。及至赵惠王匆匆赶来下令解围时,赵主父已饿死有多日了。”
——赵主父,即赵武灵王,他的死因上文秦国君臣已对答得详细。怕有的朋友尚不明白其中的来去去脉,在此再详细解释一下。
赵武灵王起先立的太子是长子赵章,后来因得了美人吴娃,宠幸无比,便“废长立幼”,罢黜了赵章,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及至“胡服骑射”初见成效后,赵武灵王欲亲率大军长期经略北方,因此自称“赵主父”,专心从事于军旅。他提前将王位传给了太子赵何——赵惠文王,让其镇守国都,以当四方,因此从公元前299年起,赵国出现了“二王共存”的局面。赵主父平定中山、代地后,见小赵王虽年轻,但处理得当,群臣依附,心中又喜又忧:喜的是,赵何有如此才干,赵国后继有人矣;忧的是,众赵国臣子逐渐只惟赵王之命是从,对自己这位“主父大人”却渐渐的看轻了,更有甚者,连相国肥义,宗室头领公子成都倒向了赵王一边。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收回君权更妥,但赵王立也立了,又无大错,总不能再轻易将他废了吧——何况这时他最宠幸的依然是娇滴滴的美吴娃。于是他另出一计:立长子赵章为代王,将赵国一分为二,实现“三王共存”的局面,这样两个儿子的权力都被限制了,自己又可以达到重新掌控赵国的目的。他想的是好,只可惜两位儿子各有打算:长子赵章听说这事自然是求之不得,赵王赵何则不愿顺从。这时,相国肥义站了出来,公开反对主父的举措,明确指出这样一来,赵国势必分裂,辛辛苦苦创下的大好局面必遭破坏。赵主父知相国说的在理,但又想重掌政权,正犹豫时,赵章不干了:父王说要立我为代王,关你肥义何事?于是他暗中召集肥义前来议事,一边就做好了谋反准备。肥义其实心中也有数,去时就布下了后招:一旦我有去无回,公子成立即起兵,协助赵王平叛……以上种种,促成了上文提到的结局,史称赵国“沙丘宫之乱”。
秦襄王听后暗暗心惊:好一个赵惠文王,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城府——那代地与邯郸虽有些路程,但如何会三个月后才知道赵主父被围于行宫一事?他这招棋下得可谓又准又狠:既除去了其父,又诛杀了其兄,牢牢将整个赵国握在了他一人手中,还可将弑父之罪推得一干二净,果真老辣。
此人不可不防。
果不出秦昭襄王所料:赵惠文王肃清叛乱后,立即大展拳脚,很快就将赵主父死后一时陷入混乱的赵国政局给牢牢控制住了。对内,他虚与委蛇,先拜李兑为相,让他与公子成共掌国政。这二人先前诛杀赵章、围死主父,虽说是帮了赵惠文王大忙,却也怕他这时再来招反攻倒算。结果见大王非但不计较,反而更加重视他俩,一齐喜出望外,自是尽心相助赵王稳定政局;对外,他大力提拔年轻将领廉颇等人,紧握住了兵权——这一内一外,皆有分寸,因而赵主父虽死,赵国声势不坠。
——唉,本想趁此良机出兵伐赵,可有这等国君在,赵国未可图也。
秦昭襄王并不是庸才,他这番心思,可说是居安思危。事实上,自此时起,天下最强的的国君就是他与赵惠文王两位。齐国虽强,齐闵王却穷奢极欲,非守成之主,至于其他楚、韩、魏等国国君,到这时因为国力大衰的缘故,都是只顾得及时行乐,不复昔日先祖的雄风了。
只有这二人,以及他们身后强盛的国家,最具备逐鹿中原的资格。
其实,赵国即使可图,秦国眼下也没空去图,因为就在赵主父去世的这一年,秦国已经对相邻的韩、魏两国展开了进攻。
公元前296年—295年这段时间真可谓是多事之秋,就在这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三晋的君主一齐去世。先是魏襄王,后是韩襄王,最后赵主父也死了。秦国获得了千载难逢的东进良机。
韩、魏两国地处中原且紧挨着秦国,从秦惠文王时起,早已被秦军打烂了几十回了,之所以这时还未被强秦吞并,首先得感激四年前匡章率领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一事——那一战后,秦国被迫归还了函谷关以外的韩、魏两国领土。
这也是秦国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世经营,国力虽强,却难以挺进中原的根本原因:往往秦国精锐尽出,好不容易要将韩、魏两国打趴下的时候,旁边的齐、赵、楚等国就要发动一次“合纵”攻势,将秦国的好事搅黄了。他们倒好,期间齐国灭过燕,赵国获得了云中,代地等北方大片土地,楚国也趁势南下兼并了越国,只有秦国眼巴巴的抓住个函谷关,不敢轻易越出雷池。
所幸的是,秦国及时地发现了问题,调整了战略。自秦惠文王中期开始,秦国减少了对东线的韩、魏等国的强攻,改用起“嘴皮子战法”,派张仪不断的去游说各国割地赂秦,这种不必动用大军就能得来的地,即使被韩、魏联合他国给收回去了,也伤不了秦国元气——反正得的容易,失了也不可惜;另外,秦国将主攻的方向转向了南方,任用客卿(非秦国人在秦国担任要职时的尊称)司马错率大军南下伐蜀。那蜀国历来闭关守国,疏于战备,岂能与强秦相抗?更兼司马错极有韬略,善于用兵,因而战况就不难预料了。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轻易拿下了蜀国,后又一鼓作气,将巴、苴等紧挨着蜀国的西北小国一并拿下,基本上控制了益州(四川)全境。凭此战功,秦国终于走出了之前的困局,为之后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之后蜀国君臣还曾反叛,被司马错迅速讨平,因这事影响极小,其中就不多繁述了。)
话回当前,蜀国讨平了,国内太平了,赵主父死了,“攻韩伐魏”的战略方针也已实施。那么,秦国到底用何人为将?
这是秦、韩、魏罢战了十余年后的第一次大交锋,务求速胜,不然,齐、赵等国一出援兵,秦国又得被死死的关在函谷关内。
对付魏国的将领已有了:一战定蜀中,大名鼎鼎的司马错。对这时的秦国来说,司马错就是第一上将,他虽是客卿,不是秦国本土人,但素来能征善战,对秦国忠心耿耿,有他出马,魏国方面毫无胜算。
果不其然,公元前295年,司马错率大军十万出征,只用了数月就轻松拿下魏国的襄城(今河南许昌一带)。此战因双方将领的能力、作战的人数都相差极大,可谓是真真切切的“杀鸡焉用牛刀”,因而过程简单,无需详述。
秦国见伐魏之战轻易获胜,又欲另遣一支兵马同时征讨韩国。那么,统帅这支部队的将领该用谁呢?
秦昭襄王刚为这事烦恼时,其母后宣太后告诉他:此事不需我儿为难,因为人选早已有了。
领军出战者,白起也。
选择白起者,魏冉也。
白起:起先是秦国一名兵卒,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除此以外,没了。
魏冉: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另外他还有一个身份——秦国当今的相国。
因此,白起虽然看起来不可以,但魏冉说他可以,那就可以。
从来没有独担过大将一职的白起就此光荣出征。他官拜“左庶长”,领军三万,向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县一带)进发。
新城守军,也是三万。
一听说秦军“大举”杀来的消息后,新城守将慌了:秦国兵力强盛,以往出兵动辄是一二十万大军,自己城内就这点人马,怎能抵挡?情急之下,他便欲作书向韩王求援。
他书信尚未写完,前方探子来报,说秦国出动一万军马,即将兵临城下。
一万兵马?守将惊住了,这哪像是秦国的风格?他想了又想,实在不敢相信,便嘱咐探子再去探查:秦国将领是何人,所部兵马到底有多少,等等。
探子不辱使命,没多久便赶回来向守将报告道:报告将军,卑职已探得清楚,那秦军将领乃是一无名小卒,名叫白起,从未有过领兵经验。且所部兵马确信只有万人左右。
“这番举动,是其自寻死路耶?”守将这下兴奋了,他放下求援文书,紧急召集全城将士,下令出城迎战。
那边白起正率着一万军士整齐的向新城开进,突然,只见前方尘头大起,有数万兵马匆匆赶来,他见了冷笑一声下令道:“摆开阵型,准备迎战。”
韩将急着赶来,只因他欺秦军人少,怕对方万一脑袋开了窍没准就会撤走。等及赶到时,一看白起所部果真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万人,哈哈大笑,催促军士立即上前猛攻。
白起见状毫不惊慌,他亲自立于阵中,率手下军士竭力抵挡。韩军三万,秦军一万,双方你来我往厮杀,约莫有个半个时辰后,白起见敌军仗着人多,渐渐得压了上来,才下令道:“撤!”
秦军早已被数倍的敌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若不是当日商鞅立法时有“临阵无故退缩者,斩!”这一条,只怕早就溃散了。因而见白起“撤退”的军令一下,集体后撤。
韩将见状更加放肆,连忙督令部下对秦军紧追猛打——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一个拙劣的小将,可千万不能让他跑了!
自此,秦军兵败,向秦国本土败逃而回,那韩军在后急追,恨不得一口将这支万人的小部队给尽吞了才好。一路上,落在后方的秦兵惨叫声络绎不绝,不断有人亡于韩军之手。白起听后眉头紧皱,只顾催促士兵卖力后撤,头也不回。
约赶了有三十里,韩将见秦军逃跑得筋疲力尽,队列皆散,忍不住策马赶至最前列,大声呼吁手下兵士加紧追赶。冷不料,这时两旁的洼地中突然喊杀声大起,共有四支伏兵一齐现身。其中两支,只顾猛力放箭,尽朝最前沿的韩军射去,另两支小分队却都手执长戟,由两侧一齐向敌军中路包抄,硬生生的将三万韩军切成了两半。再看白起时,他也已聚拢了败兵,趁势杀了过来。一时间,新城守将只觉四面八方都是秦军的喊杀声,欲要转身撤退,后路却又被那两支秦军抄断。他彷徨无计,只好举剑督促手下士兵奋力拼杀,想要杀出一条血路。
只可惜,他冲得太过前了,随着又一波如蝗般的箭雨袭来,很快他身中数箭,心有不甘地倒地身亡。
主将一死,溃散而逃的自然变成了韩军。也怪白起先“苦肉计”用得太狠,他自己尚且于心不忍,手下士兵们哪个不对韩军有切齿之恨?无须动员,两万多秦军争先恐后的朝韩军猛扑了上去,个个都是以命相搏。韩军因事先被截作了两段,人数虽不少,却前后照应不得,一齐大乱,近乎被秦军全歼。剩余不多的士兵侥幸逃命退入新城后,眼见主将已死,而秦军又正士气高昂地追杀过来,只得又弃了城池逃往别处去,无人再敢留守。
不算路上行程,只用了数日,白起便初战告捷,顺利拿下了新城。消息传到咸阳,魏冉大喜,连忙下令对白起进行重赏,又将他官升一级,升至“左更”,对其更是器重有加。白起安顿完新城事务后,赶至相国府答谢魏相国提拔之恩,期间,魏冉问白起道:“先前出兵时,本相念白将军是初当大任,怕带兵过少难以获胜,因而欲让将军提兵八万前去攻城,可将军当时口口声声只要三万兵马便可。如今,将军的三万兵马已建奇功,但其中因由本相至今仍未想通,将军可否详述其中缘由?”
白起道:“蒙恩相器重,末将自当言无不尽。先前出兵时,我方早已探知新城守军只有三万——之所以先攻此城,也正因为其防守薄弱。我若提大军前去攻打,该城守将必坚守不出,同时紧急向四方求援。如此,非但新城难下,我军也会遭腹背受敌之险。因而我只提三万人前去,一路上偃旗息鼓,不让韩军方面容易察觉;又暗中将两万人布置在身后用作奇兵,显出一副轻率行兵的模样来。新城守将欺我人少,果然放弃守城,率军大胆出战,这便中了末将的下怀了——恩相您试想,只要我军歼灭了他城中的兵马,新城便是一座空城,要拿下它还不是易如反掌?”
“妙,妙,妙!”魏冉连拍大腿,赞叹不已。
公元前295年。
秦国国都:咸阳。
往日一向威严肃穆的大秦朝堂,终于难得的喧哗一片了。
“什么!赵主父已过世?”秦昭襄王与众臣子们乍然听说此讯息,一时不敢相信。
“此事千真万确。因赵主父平定代地后,欲立长子赵章为代王,封国之一半与他。相国肥义不肯奉诏,说‘一国不可有二主’,惹得赵章火起,竟杀死肥义起兵作乱。邯郸那边见肥义一死,早有准备,起兵与之相拒。赵章所部大败,奔入赵主父行宫避难,主父欲保之,赵王麾下将领公子成、李兑二人不顾主父,径自率军冲入行宫中诛杀赵章,事成后又恐主父见责,因而围困赵主父行宫三月。及至赵惠王匆匆赶来下令解围时,赵主父已饿死有多日了。”
——赵主父,即赵武灵王,他的死因上文秦国君臣已对答得详细。怕有的朋友尚不明白其中的来去去脉,在此再详细解释一下。
赵武灵王起先立的太子是长子赵章,后来因得了美人吴娃,宠幸无比,便“废长立幼”,罢黜了赵章,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及至“胡服骑射”初见成效后,赵武灵王欲亲率大军长期经略北方,因此自称“赵主父”,专心从事于军旅。他提前将王位传给了太子赵何——赵惠文王,让其镇守国都,以当四方,因此从公元前299年起,赵国出现了“二王共存”的局面。赵主父平定中山、代地后,见小赵王虽年轻,但处理得当,群臣依附,心中又喜又忧:喜的是,赵何有如此才干,赵国后继有人矣;忧的是,众赵国臣子逐渐只惟赵王之命是从,对自己这位“主父大人”却渐渐的看轻了,更有甚者,连相国肥义,宗室头领公子成都倒向了赵王一边。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收回君权更妥,但赵王立也立了,又无大错,总不能再轻易将他废了吧——何况这时他最宠幸的依然是娇滴滴的美吴娃。于是他另出一计:立长子赵章为代王,将赵国一分为二,实现“三王共存”的局面,这样两个儿子的权力都被限制了,自己又可以达到重新掌控赵国的目的。他想的是好,只可惜两位儿子各有打算:长子赵章听说这事自然是求之不得,赵王赵何则不愿顺从。这时,相国肥义站了出来,公开反对主父的举措,明确指出这样一来,赵国势必分裂,辛辛苦苦创下的大好局面必遭破坏。赵主父知相国说的在理,但又想重掌政权,正犹豫时,赵章不干了:父王说要立我为代王,关你肥义何事?于是他暗中召集肥义前来议事,一边就做好了谋反准备。肥义其实心中也有数,去时就布下了后招:一旦我有去无回,公子成立即起兵,协助赵王平叛……以上种种,促成了上文提到的结局,史称赵国“沙丘宫之乱”。
秦襄王听后暗暗心惊:好一个赵惠文王,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城府——那代地与邯郸虽有些路程,但如何会三个月后才知道赵主父被围于行宫一事?他这招棋下得可谓又准又狠:既除去了其父,又诛杀了其兄,牢牢将整个赵国握在了他一人手中,还可将弑父之罪推得一干二净,果真老辣。
此人不可不防。
果不出秦昭襄王所料:赵惠文王肃清叛乱后,立即大展拳脚,很快就将赵主父死后一时陷入混乱的赵国政局给牢牢控制住了。对内,他虚与委蛇,先拜李兑为相,让他与公子成共掌国政。这二人先前诛杀赵章、围死主父,虽说是帮了赵惠文王大忙,却也怕他这时再来招反攻倒算。结果见大王非但不计较,反而更加重视他俩,一齐喜出望外,自是尽心相助赵王稳定政局;对外,他大力提拔年轻将领廉颇等人,紧握住了兵权——这一内一外,皆有分寸,因而赵主父虽死,赵国声势不坠。
——唉,本想趁此良机出兵伐赵,可有这等国君在,赵国未可图也。
秦昭襄王并不是庸才,他这番心思,可说是居安思危。事实上,自此时起,天下最强的的国君就是他与赵惠文王两位。齐国虽强,齐闵王却穷奢极欲,非守成之主,至于其他楚、韩、魏等国国君,到这时因为国力大衰的缘故,都是只顾得及时行乐,不复昔日先祖的雄风了。
只有这二人,以及他们身后强盛的国家,最具备逐鹿中原的资格。
其实,赵国即使可图,秦国眼下也没空去图,因为就在赵主父去世的这一年,秦国已经对相邻的韩、魏两国展开了进攻。
公元前296年—295年这段时间真可谓是多事之秋,就在这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三晋的君主一齐去世。先是魏襄王,后是韩襄王,最后赵主父也死了。秦国获得了千载难逢的东进良机。
韩、魏两国地处中原且紧挨着秦国,从秦惠文王时起,早已被秦军打烂了几十回了,之所以这时还未被强秦吞并,首先得感激四年前匡章率领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一事——那一战后,秦国被迫归还了函谷关以外的韩、魏两国领土。
这也是秦国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世经营,国力虽强,却难以挺进中原的根本原因:往往秦国精锐尽出,好不容易要将韩、魏两国打趴下的时候,旁边的齐、赵、楚等国就要发动一次“合纵”攻势,将秦国的好事搅黄了。他们倒好,期间齐国灭过燕,赵国获得了云中,代地等北方大片土地,楚国也趁势南下兼并了越国,只有秦国眼巴巴的抓住个函谷关,不敢轻易越出雷池。
所幸的是,秦国及时地发现了问题,调整了战略。自秦惠文王中期开始,秦国减少了对东线的韩、魏等国的强攻,改用起“嘴皮子战法”,派张仪不断的去游说各国割地赂秦,这种不必动用大军就能得来的地,即使被韩、魏联合他国给收回去了,也伤不了秦国元气——反正得的容易,失了也不可惜;另外,秦国将主攻的方向转向了南方,任用客卿(非秦国人在秦国担任要职时的尊称)司马错率大军南下伐蜀。那蜀国历来闭关守国,疏于战备,岂能与强秦相抗?更兼司马错极有韬略,善于用兵,因而战况就不难预料了。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轻易拿下了蜀国,后又一鼓作气,将巴、苴等紧挨着蜀国的西北小国一并拿下,基本上控制了益州(四川)全境。凭此战功,秦国终于走出了之前的困局,为之后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之后蜀国君臣还曾反叛,被司马错迅速讨平,因这事影响极小,其中就不多繁述了。)
话回当前,蜀国讨平了,国内太平了,赵主父死了,“攻韩伐魏”的战略方针也已实施。那么,秦国到底用何人为将?
这是秦、韩、魏罢战了十余年后的第一次大交锋,务求速胜,不然,齐、赵等国一出援兵,秦国又得被死死的关在函谷关内。
对付魏国的将领已有了:一战定蜀中,大名鼎鼎的司马错。对这时的秦国来说,司马错就是第一上将,他虽是客卿,不是秦国本土人,但素来能征善战,对秦国忠心耿耿,有他出马,魏国方面毫无胜算。
果不其然,公元前295年,司马错率大军十万出征,只用了数月就轻松拿下魏国的襄城(今河南许昌一带)。此战因双方将领的能力、作战的人数都相差极大,可谓是真真切切的“杀鸡焉用牛刀”,因而过程简单,无需详述。
秦国见伐魏之战轻易获胜,又欲另遣一支兵马同时征讨韩国。那么,统帅这支部队的将领该用谁呢?
秦昭襄王刚为这事烦恼时,其母后宣太后告诉他:此事不需我儿为难,因为人选早已有了。
领军出战者,白起也。
选择白起者,魏冉也。
白起:起先是秦国一名兵卒,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除此以外,没了。
魏冉: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另外他还有一个身份——秦国当今的相国。
因此,白起虽然看起来不可以,但魏冉说他可以,那就可以。
从来没有独担过大将一职的白起就此光荣出征。他官拜“左庶长”,领军三万,向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县一带)进发。
新城守军,也是三万。
一听说秦军“大举”杀来的消息后,新城守将慌了:秦国兵力强盛,以往出兵动辄是一二十万大军,自己城内就这点人马,怎能抵挡?情急之下,他便欲作书向韩王求援。
他书信尚未写完,前方探子来报,说秦国出动一万军马,即将兵临城下。
一万兵马?守将惊住了,这哪像是秦国的风格?他想了又想,实在不敢相信,便嘱咐探子再去探查:秦国将领是何人,所部兵马到底有多少,等等。
探子不辱使命,没多久便赶回来向守将报告道:报告将军,卑职已探得清楚,那秦军将领乃是一无名小卒,名叫白起,从未有过领兵经验。且所部兵马确信只有万人左右。
“这番举动,是其自寻死路耶?”守将这下兴奋了,他放下求援文书,紧急召集全城将士,下令出城迎战。
那边白起正率着一万军士整齐的向新城开进,突然,只见前方尘头大起,有数万兵马匆匆赶来,他见了冷笑一声下令道:“摆开阵型,准备迎战。”
韩将急着赶来,只因他欺秦军人少,怕对方万一脑袋开了窍没准就会撤走。等及赶到时,一看白起所部果真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万人,哈哈大笑,催促军士立即上前猛攻。
白起见状毫不惊慌,他亲自立于阵中,率手下军士竭力抵挡。韩军三万,秦军一万,双方你来我往厮杀,约莫有个半个时辰后,白起见敌军仗着人多,渐渐得压了上来,才下令道:“撤!”
秦军早已被数倍的敌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若不是当日商鞅立法时有“临阵无故退缩者,斩!”这一条,只怕早就溃散了。因而见白起“撤退”的军令一下,集体后撤。
韩将见状更加放肆,连忙督令部下对秦军紧追猛打——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一个拙劣的小将,可千万不能让他跑了!
自此,秦军兵败,向秦国本土败逃而回,那韩军在后急追,恨不得一口将这支万人的小部队给尽吞了才好。一路上,落在后方的秦兵惨叫声络绎不绝,不断有人亡于韩军之手。白起听后眉头紧皱,只顾催促士兵卖力后撤,头也不回。
约赶了有三十里,韩将见秦军逃跑得筋疲力尽,队列皆散,忍不住策马赶至最前列,大声呼吁手下兵士加紧追赶。冷不料,这时两旁的洼地中突然喊杀声大起,共有四支伏兵一齐现身。其中两支,只顾猛力放箭,尽朝最前沿的韩军射去,另两支小分队却都手执长戟,由两侧一齐向敌军中路包抄,硬生生的将三万韩军切成了两半。再看白起时,他也已聚拢了败兵,趁势杀了过来。一时间,新城守将只觉四面八方都是秦军的喊杀声,欲要转身撤退,后路却又被那两支秦军抄断。他彷徨无计,只好举剑督促手下士兵奋力拼杀,想要杀出一条血路。
只可惜,他冲得太过前了,随着又一波如蝗般的箭雨袭来,很快他身中数箭,心有不甘地倒地身亡。
主将一死,溃散而逃的自然变成了韩军。也怪白起先“苦肉计”用得太狠,他自己尚且于心不忍,手下士兵们哪个不对韩军有切齿之恨?无须动员,两万多秦军争先恐后的朝韩军猛扑了上去,个个都是以命相搏。韩军因事先被截作了两段,人数虽不少,却前后照应不得,一齐大乱,近乎被秦军全歼。剩余不多的士兵侥幸逃命退入新城后,眼见主将已死,而秦军又正士气高昂地追杀过来,只得又弃了城池逃往别处去,无人再敢留守。
不算路上行程,只用了数日,白起便初战告捷,顺利拿下了新城。消息传到咸阳,魏冉大喜,连忙下令对白起进行重赏,又将他官升一级,升至“左更”,对其更是器重有加。白起安顿完新城事务后,赶至相国府答谢魏相国提拔之恩,期间,魏冉问白起道:“先前出兵时,本相念白将军是初当大任,怕带兵过少难以获胜,因而欲让将军提兵八万前去攻城,可将军当时口口声声只要三万兵马便可。如今,将军的三万兵马已建奇功,但其中因由本相至今仍未想通,将军可否详述其中缘由?”
白起道:“蒙恩相器重,末将自当言无不尽。先前出兵时,我方早已探知新城守军只有三万——之所以先攻此城,也正因为其防守薄弱。我若提大军前去攻打,该城守将必坚守不出,同时紧急向四方求援。如此,非但新城难下,我军也会遭腹背受敌之险。因而我只提三万人前去,一路上偃旗息鼓,不让韩军方面容易察觉;又暗中将两万人布置在身后用作奇兵,显出一副轻率行兵的模样来。新城守将欺我人少,果然放弃守城,率军大胆出战,这便中了末将的下怀了——恩相您试想,只要我军歼灭了他城中的兵马,新城便是一座空城,要拿下它还不是易如反掌?”
“妙,妙,妙!”魏冉连拍大腿,赞叹不已。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最新章节,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最新章节,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