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韩魏联兵战伊阙,分而制之克强敌
轻松拿下新城,秦国方面是乐了,但消息传至韩国,却恰恰相反。韩国新君韩厘王初登大位才一年,就不幸见到秦、韩两国干戈又起,哪能不惊慌?而且,按秦国以往的表现来看,要么不轻易出击,一旦出击就必然是套“组合拳”,攻下新城后,秦国必定不会就此罢手,很可能发动新的攻势。
怎么办,就由他今日下一城,明日下一城,继续蚕食我大韩领土吗?
不行,必须要尽快阻止他。本王虽不肖,但堂堂大韩国不能亡在本王手中。
他想到此处,连忙安排使者赶往各国,呼吁众国再次联手抗秦。数十日后,消息传来:赵、齐等国,要么因赵主父刚死,正忙于安抚国内,要么因正筹备伐宋,暂时无心西征。只有魏国这位难兄难弟,积极响应。
有总比没有好,韩厘王迅速与魏昭王达成同盟,积极筹划反攻秦国。
自魏惠王后期以来,韩、魏两国与秦国交战历来是十战九败,这次他们之所以胆敢联手反攻秦国,是因为二国经过总结,发现了经常吃败仗的根本原因。
这二国之前与秦国交战时,往往都是秦国大军杀过来了,才被迫投入到战斗当中。因而,造成了秦军北攻,他们北救,秦军南下,他们南救的不利局面。由于秦军攻势迅猛,往往前方急报刚刚报到国君这,该处城池已被秦军拿下;即使救得迅速,秦军也已发觉了他们援救的意图,又调整方向攻打别处城邑去了。
一次又一次的败仗,就是这么造成的。
因此,想要挫败秦军,只有反守为攻,逼得秦国人与己方的主力决战。一战击溃秦军主力,便可扭转乾坤。
就这么着吧——不信集齐我两国的倾国之力,胜不得秦国!
韩、魏两国寻着了这一转机,一下子自信了起来。好消息还不止这些:因蜀地不服秦人统治,趁机叛乱,秦国第一上将司马错拿下襄城后,被迫撤军南下伐蜀,秦国国内一时空虚。
于是,公元前293年,韩、魏二国尽起倾国之兵,对秦宣战。
为求必胜,这次两国共出动大军有三十万人。其中,韩、魏两军的兵力大致相当,都在十五万人左右,韩将为暴鸢,魏将为公孙喜,又以公孙喜为联军总主帅——这两人久经战阵,并非是襄城、新城那等庸才守将可比。他们曾与齐国名将匡章携手,重创过南方霸主楚国,端得是赫赫威名。
一时间,阴云遮天。秦国上下闻讯大恐,国内震动。
秦昭襄王与魏冉已焦头烂额:想不到这二国铤而走险,竟会孤注一掷的前来搏命。若想退敌,最佳的对策无疑是让司马错率大军立即赶赴函谷关凭险据守,那二国欲战而不得,时间久了必然退去。只可惜,司马大将军眼下并不在国内……这可如何是好?
君臣二人商磋良久,寻不得办法,只得将秦国大小将领尽数召来,让大伙集思广益。众将到后,碍于敌军势大,一时都无言以对。就在这时,一人上前向秦王提议道:“韩、魏两国既欲求战,我军何不针锋相对,一战而胜之!若能大挫这二国兵马,则秦军再想东进时,定是一马平川。”
说这话的,正是白起。
秦昭襄王听后大吃一惊:对方这次可是举国出征,大军足足有三十万之众!眼下秦国正当空虚,若也使出倾国之力与其交战,万一不幸失利,那我秦国岂不势危?想到此处,秦王有意斥退白起,另向他人问计。
魏冉突然站出,问白起道:“白将军,若让你领军前去交战,要多少兵马?”
“十万人足矣。”
魏冉听后,便转头向秦王进言道:“大王,不如就按白将军所说,让他提兵十万前去迎战。先前攻打新城时,这小将军只用了三万兵马,数日便拿下了新城,可谓是能出奇制胜者。他既有这等雄心壮志,老臣猜他定有取胜之法。”
秦王犹豫道:“白将军虽勇气可嘉,可这样一来,未免敌众我寡,实力过于悬殊。依寡人看来,还是稳妥些好。”
白起听了这话,更不犹豫,上前拜道:“请大王准许末将出战,若不能胜,甘愿伏诛!”
秦昭襄王被他的勇气所打动,遂下令道:“那就依了将军罢。切记,此战关系重大,关乎我大秦命运,将军前去时务必要小心行事!”
“蒙大王重用,末将必竭尽全力,以大胜相报!”
半月过去,韩、魏三十万大军已兵临新城城下。此地早在一年前被白起攻取,城中只有两万多秦兵驻守。因此,三十万大军一到,立即摇摇欲坠,险象环生。
这时,白起率十万秦军赶来救援的消息也传至了韩、魏两军营中。
公孙喜、暴鸢两人闻讯,立即商议道:“秦军素来骁勇善战,虽只有十万兵马,也不可小视。我等不如寻个易守难攻的去处,诱他过来交战,等秦军猛攻数日而不能下时,我二人再一齐率军杀出,定能大胜。”
二人筹划定了,便撤军向北退去,连退六十里后到达伊阙一带(今河南洛阳龙门)布防。此地地势极其险要,与函谷关相似:一左一右有高山两座,极其陡峭,不利大军驻扎,中间只留一道峡谷,有如门户,大军经此方可通过。韩、魏两军守在此地,进可攻,退可守,果然是上上之策。
白起率军赶至新城后,获知那两军主力已往北退去,当下不作停顿,尽引部下十万大军急速赶来。
三国大军不日即相持于伊阙。
白起到后,一反之前的行事匆匆。他安排部下四处砍伐树木,于山谷谷口立下大寨一座,显出一副凭险死守的模样来。那边韩、魏两军之前见白起来得迅速,只当秦军几日内必会攻进谷来,此时已在谷中布下了天罗地网。结果连续好几日过去,不见秦军来攻,再安排部下前去查探时,回报道:秦军的战略与我军如出一辙,也是只守不攻。
这下可好,两路大军将谷口两端堵得严严实实,彻底耗上了。其中,韩、魏两军守在伊阙之东,秦军守在伊阙之西,都是欲战而不能。
暴鸢见状,恼怒道:“早知秦军如此行事,不如先前就与他们大战一场,那多爽快。如今,我等三十万大军被堵在谷东,既攻不出去,又要小心提防那秦人前来偷袭,真个憋气!”
公孙喜也被堵得无计可施。他身为主帅,心中另有一番主意:因那谷口两端地势狭窄,三十万大军被挤作一处,调动艰难,不利作战,一旦秦军趁己方守备松懈时冲进来乱放火箭,那时大军必将混乱。出于这一顾虑,他与暴鸢商议道:“我等若继续合兵一处,于此地也是极难施展开。依本将看,不如你我二人各率一军分两处驻扎,中间相隔十里。若紧要时,也可互相支援,暴将军你看此事如何?”
暴鸢整天在几十万大军中挤进挤出,也早就烦透了。一听公孙喜有此意,当即答应下来。二人商议过后,由韩军守住谷口,以当秦军;公孙喜另提所部十几万人,再往东去十里处驻扎。二人约定,一旦秦军前来攻打韩军时,公孙喜立即率军赶来助战。
这一招看似也无甚纰漏。两位将军不愧是深通兵法之人。
但对白起来说,胜机已现!
之前与韩、魏大军在谷口对峙时,他已遣出数支小分队,翻山涉岭,四处寻找小道——俗话说的好:高山再高,总有小峰;水流纵深,总有浅处。没几日,派遣出的士兵来报,说已觅得一条小道,可容数人并行,直插谷东。白起听后,暗暗记下了。再过几日,又有士兵来报,说韩、魏二军似乎已分头驻扎,中间相隔近十里,不知为何。
白起先后获知这两条消息后,一经琢磨,已有计策。于是,他赶紧召集部下,决定与对方决战。因商鞅在时曾定下过律法:秦人要想加官进爵,唯有凭借战功——白起自己,也是从一名小卒,通过不断的砍杀敌军,一步步升至将军的。因此,闲了多日的秦军将士听说有仗可打,齐声喝彩。
白起见士兵们战意高涨,便将十万大军拆作两部:一部八万人,一部两万人,分头行事。其中,那两万人只充作疑兵,继续守在谷口威慑韩军,那主力八万人,用作决战之用。他调度下去后,就只等时机合适时出兵了。
当夜,天空阴霾霾的,月色黯淡,星光不显,对白起来说正是个好天气,他赶紧派出两支军队,一起行动。约二更时,韩军大营外突然喊杀声大起,上万弓弩手一起涌了过来,将早已备好的火箭一起射向韩军营内。暴鸢见秦国突然来攻,匆忙间纠合韩军将士集体出战,同时,赶紧派快马赶去公孙喜那求援。
不多时,快马赶至魏军营中。公孙喜得报大惊,不敢怠慢,连忙集合部下往谷口赶去。大军刚出了营寨,行走不到二里路时,突然两边有数万伏兵也一起杀出,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伤亡极其惨重。公孙喜见状,猜想到这路兵马才是秦军真正的主力,不敢再催促士兵前行,反而派遣手下将士赶去韩军营中求援。结果,因秦军事先将必经的通道堵得严密,报讯的将士几番冲杀都冲不出去,魏军渐渐陷入混乱。公孙喜连连叫苦,顾不得正与秦军殊死战斗的主力,亲自提兵上前开路,大战了好一会,才护送几名骑兵将士杀出重围请援去了。
那几匹快马,一路颠簸,总算赶到了韩军营中。这时,韩军营中已经多处被点着了,正是暴鸢自顾不暇的时候。他见公孙喜也要求援,心道:定是秦军一分为二,两处出击了。我韩军当着伊阙入口,所遭遇的必是秦军主力,而与魏军交战的秦军人数必不会多,公孙喜手下有十五万大军,定能支持的住!既然如此,我不如先把自己大营给稳住了,再作区处。
就这样,一边苦苦待援,一边又怕营寨失守,韩、魏两军互相支援的策略被白起轻松化解。再往细处看,韩军营中虽火光冲天,看似可怖,其实并无大规模的短兵相接,因而稳守营寨绝无问题;魏军那边的战斗就比较惨烈了,因十几万大军事先中伏,仓促迎战,因此人数虽多,却毫无章法可言,自然敌不过早有准备的精锐秦军。公孙喜率军连续苦战了好几个时辰,见天色已渐亮了,韩军援兵仍迟迟不到,知道大势已去。然而,他却不敢撤军,因为他这路大军若是四散而逃了,那边尚摸不清状况的暴鸢所部必会全军覆没。
又咬牙支撑了好一会,韩军仍无消息。而这时,魏军阵势已全面溃散,被秦军冲杀得惨不忍睹了。愤恨之下,公孙喜决定兵行险招:他集合所存不多的将士们,拼足了劲向谷口赶,希望能杀出一条血路与韩军回合。白起见状,知魏军要作困兽之斗,于是下令道:魏军残卒可尽数放过,但务必要困住魏军主将。
这军令一下,数万魏军被让开了条道,往韩军大营处蜂拥而去,而公孙喜盔甲显眼,却被秦军死死拦住,几番冲杀不出,最终筋疲力尽,竟被秦军士兵擒获!
白起得知活捉了公孙喜后,大喜。他见既已拿下了魏军主将,便召集齐仍在拼杀的将士们,放过胡乱奔走的漏网之鱼,只朝先前溃败的大队魏军逃亡处赶去。
韩军大营。
先前暴鸢见营中火起,又有上万秦军往来骚扰不断,只当秦军主力就要发动总攻,因而,坚守在营中不敢轻出。
花费了好多功夫,总算抵住了秦军的多番进攻,扑灭了多处大火。这时,暴鸢眼看仗已打了有大半夜功夫,此地的秦军来来回回始终是那么多人,心下暗叫不好。忙要派快马再去探听公孙喜处战况时,已有上万名魏军败兵拖沓奔逃而来,显而易见,公孙喜处的魏军已经崩溃了。暴鸢见了这一幕后,毛骨悚然,知道大队秦军必在魏军败兵身后!他慌忙召集齐士兵,想要往伊阙以西突围——唯有如此,才能躲开秦军主力的追袭。
可是,他来时想的明白,这时却犯糊涂了:那伊阙出口处何等狭窄!就算是十几万头绵羊,全部冲出去也要费好大的劲,更何况是十几万身着盔甲,手持兵器,挤拥得“哐哐”作响的士兵呢?秦军那边二万人,早已按事先部署牢牢地堵住了伊阙出口,白起亲领秦军主力再一到,两下夹攻,杀得无路可逃的韩、魏两军士兵们魂飞魄散,只顾四处寻路躲避,哪还有心奋力突围。偏偏这暴鸢也不争气——公孙喜之前虽说兵败,却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败得颇有大将风采,这暴鸢与之齐名,偏偏胆儿太小,他见取胜无望,竟脱去大将盔甲,暗中逃命去了。
两位主将一擒一走,战局已被秦军牢牢控制在手中。过了大半日,一条“血河”从伊阙谷中缓缓流出,谷内已堆满了韩、魏两军将士的尸身。此役,韩、魏大军近乎被秦军全歼——战后,白起率人清点斩获的首级时,竟有二十四万之多!
事后,白起得意洋洋的带着公孙喜参观战场,想要招降他。公孙喜羞愤交加,对白起出言不逊,最终被杀。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精锐尽丧,已几乎无可用之兵。白起趁机率领所部秦军继续征进,向北攻入了魏国境内,轻轻松松拿下了五座城池,一直打到魏国旧都安邑,才罢兵而回。
次年,白起因辉煌的战功,被封为大良造(此时秦国已置有相国,因此大良造的权职和商鞅、张仪时相比略降),提十万秦军卷土重来,一路所向披靡,连续拿下了魏国大大小小六十一座城池。上次他是打到魏国旧都安邑罢的兵,这次他直接打到了魏国都城大梁,总算大梁城防坚固,城中守军也不少,才算没让白起把魏国一下子给灭了。尽管如此,魏国近一半的土地已被白起夺取。
白起之所以行军如此迅速,是因为以上的那些城几乎都是空城,因而兵不血刃。及至打到大梁城下后,他见魏国已重新部署下了新的防线,不愿猛攻,于是掉过头来出兵攻打韩国。那韩国和魏国一样,也是兵员大减,只好集合所剩不多的能战将士死守都城新郑,让白起顺顺当当的也夺去了不少城池。
这么算下来,白起只用了两年多时间,竟不可思议地拿下了韩、魏两国近百座城池!这在当时堪称是不可超越的记录。韩厘王、魏昭王见此惨状,再也不敢和秦国为敌,争先恐后割地赂秦,秦国因此又笑纳了韩、魏两国数百里土地,国势如日中天,轻松超越了刚崛起的赵国。
赵国,对了,还有赵国!秦昭襄王无日不担心赵军南下干预秦、韩、魏三国间的战事。他见韩、魏两国被白起轻易打残,深喜自己得了一把无坚不摧的“神刀”,便又让其率一军北上伐赵。看样子,赵惠文王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果不其然,公元前285年,白起独率十万大军北上,一出手便轻取了赵国西南重镇——光狼城(今山西高平一带)。此城不光名字古怪,周围地势也古怪:在它身后,便是太行山西南端起始处,因而山峦起伏,地势甚高;地势高也就罢了,偏偏其中又有段地势深陷的盆地,因此造成了“一座山头,一道深谷,再一座山头”的复杂地势,不利进兵。白起轻松拿下此城,获取制高点后,往前一看,不禁倒吸了口冷气:这等情形,要想继续深入可是极难,可若只取一城就此撤军,又怕秦王责怪。无奈之下,他下令放弃此城,另寻他处攻战。
赵国那边可不怕山路难行。眼见白起率军弃城而去,邻近的赵国城邑守将大喜,连忙派出数万大军前来夺城。不想白起等的就是这一着,突然间领兵杀回,斩杀了赵军两万人,并乘机尾随前去,又夺下了几处城邑。
消息传到赵王处,赵王大惊。这白起可是个煞星!谁招惹到他谁倒霉,可千万不可让他趁此机会突破进来。于是,赵王赶紧派出了自己的第一上将:廉颇,让他率军前去迎战白起。
廉颇与白起年纪相当,都在四十左右,可同算作年轻的优秀将领。他深知白起厉害,领军抵达西南前线后,立即布下应对秦军策略:避而不战。
任你白起如何神勇,如何无敌,我始终不与你正面交锋,看你能奈我何?
结果,无论秦军如何搦战,挑衅赵军;或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赵军来攻,廉颇始终不上当。更有甚者,即使白起显出要绕道进击的势态来,廉颇也不为所动。他只是凭借着险山连环,安下了不少营垒,构筑成了一条密不透风的防线,用作拦截秦军之用——除非白起率军杀至近前,坚决不肯出战。
两人就这样整整对峙了一年。期间,因赵军守得的严密,白起又不愿冒险攻城,因而最终两人不分胜负。
秦昭襄王见白起这次碰到了对手,无法一马平川了,知道赵国急切间不可昼下。他脑筋转得飞快,很快想到了先祖、先父生前都用过的一招,只要此招成功,强大的赵国瞬间即土崩瓦解。
——诈术。
轻松拿下新城,秦国方面是乐了,但消息传至韩国,却恰恰相反。韩国新君韩厘王初登大位才一年,就不幸见到秦、韩两国干戈又起,哪能不惊慌?而且,按秦国以往的表现来看,要么不轻易出击,一旦出击就必然是套“组合拳”,攻下新城后,秦国必定不会就此罢手,很可能发动新的攻势。
怎么办,就由他今日下一城,明日下一城,继续蚕食我大韩领土吗?
不行,必须要尽快阻止他。本王虽不肖,但堂堂大韩国不能亡在本王手中。
他想到此处,连忙安排使者赶往各国,呼吁众国再次联手抗秦。数十日后,消息传来:赵、齐等国,要么因赵主父刚死,正忙于安抚国内,要么因正筹备伐宋,暂时无心西征。只有魏国这位难兄难弟,积极响应。
有总比没有好,韩厘王迅速与魏昭王达成同盟,积极筹划反攻秦国。
自魏惠王后期以来,韩、魏两国与秦国交战历来是十战九败,这次他们之所以胆敢联手反攻秦国,是因为二国经过总结,发现了经常吃败仗的根本原因。
这二国之前与秦国交战时,往往都是秦国大军杀过来了,才被迫投入到战斗当中。因而,造成了秦军北攻,他们北救,秦军南下,他们南救的不利局面。由于秦军攻势迅猛,往往前方急报刚刚报到国君这,该处城池已被秦军拿下;即使救得迅速,秦军也已发觉了他们援救的意图,又调整方向攻打别处城邑去了。
一次又一次的败仗,就是这么造成的。
因此,想要挫败秦军,只有反守为攻,逼得秦国人与己方的主力决战。一战击溃秦军主力,便可扭转乾坤。
就这么着吧——不信集齐我两国的倾国之力,胜不得秦国!
韩、魏两国寻着了这一转机,一下子自信了起来。好消息还不止这些:因蜀地不服秦人统治,趁机叛乱,秦国第一上将司马错拿下襄城后,被迫撤军南下伐蜀,秦国国内一时空虚。
于是,公元前293年,韩、魏二国尽起倾国之兵,对秦宣战。
为求必胜,这次两国共出动大军有三十万人。其中,韩、魏两军的兵力大致相当,都在十五万人左右,韩将为暴鸢,魏将为公孙喜,又以公孙喜为联军总主帅——这两人久经战阵,并非是襄城、新城那等庸才守将可比。他们曾与齐国名将匡章携手,重创过南方霸主楚国,端得是赫赫威名。
一时间,阴云遮天。秦国上下闻讯大恐,国内震动。
秦昭襄王与魏冉已焦头烂额:想不到这二国铤而走险,竟会孤注一掷的前来搏命。若想退敌,最佳的对策无疑是让司马错率大军立即赶赴函谷关凭险据守,那二国欲战而不得,时间久了必然退去。只可惜,司马大将军眼下并不在国内……这可如何是好?
君臣二人商磋良久,寻不得办法,只得将秦国大小将领尽数召来,让大伙集思广益。众将到后,碍于敌军势大,一时都无言以对。就在这时,一人上前向秦王提议道:“韩、魏两国既欲求战,我军何不针锋相对,一战而胜之!若能大挫这二国兵马,则秦军再想东进时,定是一马平川。”
说这话的,正是白起。
秦昭襄王听后大吃一惊:对方这次可是举国出征,大军足足有三十万之众!眼下秦国正当空虚,若也使出倾国之力与其交战,万一不幸失利,那我秦国岂不势危?想到此处,秦王有意斥退白起,另向他人问计。
魏冉突然站出,问白起道:“白将军,若让你领军前去交战,要多少兵马?”
“十万人足矣。”
魏冉听后,便转头向秦王进言道:“大王,不如就按白将军所说,让他提兵十万前去迎战。先前攻打新城时,这小将军只用了三万兵马,数日便拿下了新城,可谓是能出奇制胜者。他既有这等雄心壮志,老臣猜他定有取胜之法。”
秦王犹豫道:“白将军虽勇气可嘉,可这样一来,未免敌众我寡,实力过于悬殊。依寡人看来,还是稳妥些好。”
白起听了这话,更不犹豫,上前拜道:“请大王准许末将出战,若不能胜,甘愿伏诛!”
秦昭襄王被他的勇气所打动,遂下令道:“那就依了将军罢。切记,此战关系重大,关乎我大秦命运,将军前去时务必要小心行事!”
“蒙大王重用,末将必竭尽全力,以大胜相报!”
半月过去,韩、魏三十万大军已兵临新城城下。此地早在一年前被白起攻取,城中只有两万多秦兵驻守。因此,三十万大军一到,立即摇摇欲坠,险象环生。
这时,白起率十万秦军赶来救援的消息也传至了韩、魏两军营中。
公孙喜、暴鸢两人闻讯,立即商议道:“秦军素来骁勇善战,虽只有十万兵马,也不可小视。我等不如寻个易守难攻的去处,诱他过来交战,等秦军猛攻数日而不能下时,我二人再一齐率军杀出,定能大胜。”
二人筹划定了,便撤军向北退去,连退六十里后到达伊阙一带(今河南洛阳龙门)布防。此地地势极其险要,与函谷关相似:一左一右有高山两座,极其陡峭,不利大军驻扎,中间只留一道峡谷,有如门户,大军经此方可通过。韩、魏两军守在此地,进可攻,退可守,果然是上上之策。
白起率军赶至新城后,获知那两军主力已往北退去,当下不作停顿,尽引部下十万大军急速赶来。
三国大军不日即相持于伊阙。
白起到后,一反之前的行事匆匆。他安排部下四处砍伐树木,于山谷谷口立下大寨一座,显出一副凭险死守的模样来。那边韩、魏两军之前见白起来得迅速,只当秦军几日内必会攻进谷来,此时已在谷中布下了天罗地网。结果连续好几日过去,不见秦军来攻,再安排部下前去查探时,回报道:秦军的战略与我军如出一辙,也是只守不攻。
这下可好,两路大军将谷口两端堵得严严实实,彻底耗上了。其中,韩、魏两军守在伊阙之东,秦军守在伊阙之西,都是欲战而不能。
暴鸢见状,恼怒道:“早知秦军如此行事,不如先前就与他们大战一场,那多爽快。如今,我等三十万大军被堵在谷东,既攻不出去,又要小心提防那秦人前来偷袭,真个憋气!”
公孙喜也被堵得无计可施。他身为主帅,心中另有一番主意:因那谷口两端地势狭窄,三十万大军被挤作一处,调动艰难,不利作战,一旦秦军趁己方守备松懈时冲进来乱放火箭,那时大军必将混乱。出于这一顾虑,他与暴鸢商议道:“我等若继续合兵一处,于此地也是极难施展开。依本将看,不如你我二人各率一军分两处驻扎,中间相隔十里。若紧要时,也可互相支援,暴将军你看此事如何?”
暴鸢整天在几十万大军中挤进挤出,也早就烦透了。一听公孙喜有此意,当即答应下来。二人商议过后,由韩军守住谷口,以当秦军;公孙喜另提所部十几万人,再往东去十里处驻扎。二人约定,一旦秦军前来攻打韩军时,公孙喜立即率军赶来助战。
这一招看似也无甚纰漏。两位将军不愧是深通兵法之人。
但对白起来说,胜机已现!
之前与韩、魏大军在谷口对峙时,他已遣出数支小分队,翻山涉岭,四处寻找小道——俗话说的好:高山再高,总有小峰;水流纵深,总有浅处。没几日,派遣出的士兵来报,说已觅得一条小道,可容数人并行,直插谷东。白起听后,暗暗记下了。再过几日,又有士兵来报,说韩、魏二军似乎已分头驻扎,中间相隔近十里,不知为何。
白起先后获知这两条消息后,一经琢磨,已有计策。于是,他赶紧召集部下,决定与对方决战。因商鞅在时曾定下过律法:秦人要想加官进爵,唯有凭借战功——白起自己,也是从一名小卒,通过不断的砍杀敌军,一步步升至将军的。因此,闲了多日的秦军将士听说有仗可打,齐声喝彩。
白起见士兵们战意高涨,便将十万大军拆作两部:一部八万人,一部两万人,分头行事。其中,那两万人只充作疑兵,继续守在谷口威慑韩军,那主力八万人,用作决战之用。他调度下去后,就只等时机合适时出兵了。
当夜,天空阴霾霾的,月色黯淡,星光不显,对白起来说正是个好天气,他赶紧派出两支军队,一起行动。约二更时,韩军大营外突然喊杀声大起,上万弓弩手一起涌了过来,将早已备好的火箭一起射向韩军营内。暴鸢见秦国突然来攻,匆忙间纠合韩军将士集体出战,同时,赶紧派快马赶去公孙喜那求援。
不多时,快马赶至魏军营中。公孙喜得报大惊,不敢怠慢,连忙集合部下往谷口赶去。大军刚出了营寨,行走不到二里路时,突然两边有数万伏兵也一起杀出,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伤亡极其惨重。公孙喜见状,猜想到这路兵马才是秦军真正的主力,不敢再催促士兵前行,反而派遣手下将士赶去韩军营中求援。结果,因秦军事先将必经的通道堵得严密,报讯的将士几番冲杀都冲不出去,魏军渐渐陷入混乱。公孙喜连连叫苦,顾不得正与秦军殊死战斗的主力,亲自提兵上前开路,大战了好一会,才护送几名骑兵将士杀出重围请援去了。
那几匹快马,一路颠簸,总算赶到了韩军营中。这时,韩军营中已经多处被点着了,正是暴鸢自顾不暇的时候。他见公孙喜也要求援,心道:定是秦军一分为二,两处出击了。我韩军当着伊阙入口,所遭遇的必是秦军主力,而与魏军交战的秦军人数必不会多,公孙喜手下有十五万大军,定能支持的住!既然如此,我不如先把自己大营给稳住了,再作区处。
就这样,一边苦苦待援,一边又怕营寨失守,韩、魏两军互相支援的策略被白起轻松化解。再往细处看,韩军营中虽火光冲天,看似可怖,其实并无大规模的短兵相接,因而稳守营寨绝无问题;魏军那边的战斗就比较惨烈了,因十几万大军事先中伏,仓促迎战,因此人数虽多,却毫无章法可言,自然敌不过早有准备的精锐秦军。公孙喜率军连续苦战了好几个时辰,见天色已渐亮了,韩军援兵仍迟迟不到,知道大势已去。然而,他却不敢撤军,因为他这路大军若是四散而逃了,那边尚摸不清状况的暴鸢所部必会全军覆没。
又咬牙支撑了好一会,韩军仍无消息。而这时,魏军阵势已全面溃散,被秦军冲杀得惨不忍睹了。愤恨之下,公孙喜决定兵行险招:他集合所存不多的将士们,拼足了劲向谷口赶,希望能杀出一条血路与韩军回合。白起见状,知魏军要作困兽之斗,于是下令道:魏军残卒可尽数放过,但务必要困住魏军主将。
这军令一下,数万魏军被让开了条道,往韩军大营处蜂拥而去,而公孙喜盔甲显眼,却被秦军死死拦住,几番冲杀不出,最终筋疲力尽,竟被秦军士兵擒获!
白起得知活捉了公孙喜后,大喜。他见既已拿下了魏军主将,便召集齐仍在拼杀的将士们,放过胡乱奔走的漏网之鱼,只朝先前溃败的大队魏军逃亡处赶去。
韩军大营。
先前暴鸢见营中火起,又有上万秦军往来骚扰不断,只当秦军主力就要发动总攻,因而,坚守在营中不敢轻出。
花费了好多功夫,总算抵住了秦军的多番进攻,扑灭了多处大火。这时,暴鸢眼看仗已打了有大半夜功夫,此地的秦军来来回回始终是那么多人,心下暗叫不好。忙要派快马再去探听公孙喜处战况时,已有上万名魏军败兵拖沓奔逃而来,显而易见,公孙喜处的魏军已经崩溃了。暴鸢见了这一幕后,毛骨悚然,知道大队秦军必在魏军败兵身后!他慌忙召集齐士兵,想要往伊阙以西突围——唯有如此,才能躲开秦军主力的追袭。
可是,他来时想的明白,这时却犯糊涂了:那伊阙出口处何等狭窄!就算是十几万头绵羊,全部冲出去也要费好大的劲,更何况是十几万身着盔甲,手持兵器,挤拥得“哐哐”作响的士兵呢?秦军那边二万人,早已按事先部署牢牢地堵住了伊阙出口,白起亲领秦军主力再一到,两下夹攻,杀得无路可逃的韩、魏两军士兵们魂飞魄散,只顾四处寻路躲避,哪还有心奋力突围。偏偏这暴鸢也不争气——公孙喜之前虽说兵败,却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败得颇有大将风采,这暴鸢与之齐名,偏偏胆儿太小,他见取胜无望,竟脱去大将盔甲,暗中逃命去了。
两位主将一擒一走,战局已被秦军牢牢控制在手中。过了大半日,一条“血河”从伊阙谷中缓缓流出,谷内已堆满了韩、魏两军将士的尸身。此役,韩、魏大军近乎被秦军全歼——战后,白起率人清点斩获的首级时,竟有二十四万之多!
事后,白起得意洋洋的带着公孙喜参观战场,想要招降他。公孙喜羞愤交加,对白起出言不逊,最终被杀。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精锐尽丧,已几乎无可用之兵。白起趁机率领所部秦军继续征进,向北攻入了魏国境内,轻轻松松拿下了五座城池,一直打到魏国旧都安邑,才罢兵而回。
次年,白起因辉煌的战功,被封为大良造(此时秦国已置有相国,因此大良造的权职和商鞅、张仪时相比略降),提十万秦军卷土重来,一路所向披靡,连续拿下了魏国大大小小六十一座城池。上次他是打到魏国旧都安邑罢的兵,这次他直接打到了魏国都城大梁,总算大梁城防坚固,城中守军也不少,才算没让白起把魏国一下子给灭了。尽管如此,魏国近一半的土地已被白起夺取。
白起之所以行军如此迅速,是因为以上的那些城几乎都是空城,因而兵不血刃。及至打到大梁城下后,他见魏国已重新部署下了新的防线,不愿猛攻,于是掉过头来出兵攻打韩国。那韩国和魏国一样,也是兵员大减,只好集合所剩不多的能战将士死守都城新郑,让白起顺顺当当的也夺去了不少城池。
这么算下来,白起只用了两年多时间,竟不可思议地拿下了韩、魏两国近百座城池!这在当时堪称是不可超越的记录。韩厘王、魏昭王见此惨状,再也不敢和秦国为敌,争先恐后割地赂秦,秦国因此又笑纳了韩、魏两国数百里土地,国势如日中天,轻松超越了刚崛起的赵国。
赵国,对了,还有赵国!秦昭襄王无日不担心赵军南下干预秦、韩、魏三国间的战事。他见韩、魏两国被白起轻易打残,深喜自己得了一把无坚不摧的“神刀”,便又让其率一军北上伐赵。看样子,赵惠文王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果不其然,公元前285年,白起独率十万大军北上,一出手便轻取了赵国西南重镇——光狼城(今山西高平一带)。此城不光名字古怪,周围地势也古怪:在它身后,便是太行山西南端起始处,因而山峦起伏,地势甚高;地势高也就罢了,偏偏其中又有段地势深陷的盆地,因此造成了“一座山头,一道深谷,再一座山头”的复杂地势,不利进兵。白起轻松拿下此城,获取制高点后,往前一看,不禁倒吸了口冷气:这等情形,要想继续深入可是极难,可若只取一城就此撤军,又怕秦王责怪。无奈之下,他下令放弃此城,另寻他处攻战。
赵国那边可不怕山路难行。眼见白起率军弃城而去,邻近的赵国城邑守将大喜,连忙派出数万大军前来夺城。不想白起等的就是这一着,突然间领兵杀回,斩杀了赵军两万人,并乘机尾随前去,又夺下了几处城邑。
消息传到赵王处,赵王大惊。这白起可是个煞星!谁招惹到他谁倒霉,可千万不可让他趁此机会突破进来。于是,赵王赶紧派出了自己的第一上将:廉颇,让他率军前去迎战白起。
廉颇与白起年纪相当,都在四十左右,可同算作年轻的优秀将领。他深知白起厉害,领军抵达西南前线后,立即布下应对秦军策略:避而不战。
任你白起如何神勇,如何无敌,我始终不与你正面交锋,看你能奈我何?
结果,无论秦军如何搦战,挑衅赵军;或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赵军来攻,廉颇始终不上当。更有甚者,即使白起显出要绕道进击的势态来,廉颇也不为所动。他只是凭借着险山连环,安下了不少营垒,构筑成了一条密不透风的防线,用作拦截秦军之用——除非白起率军杀至近前,坚决不肯出战。
两人就这样整整对峙了一年。期间,因赵军守得的严密,白起又不愿冒险攻城,因而最终两人不分胜负。
秦昭襄王见白起这次碰到了对手,无法一马平川了,知道赵国急切间不可昼下。他脑筋转得飞快,很快想到了先祖、先父生前都用过的一招,只要此招成功,强大的赵国瞬间即土崩瓦解。
——诈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最新章节,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最新章节,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顶点小说!